赠地学院在美国研究生教育发展中的作用
本文选题:赠地学院 切入点:美国 出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1年06期
【摘要】:通过对美国赠地学院产生与发展历史的梳理,分析了赠地学院在美国研究生教育发展中的作用。认为美国赠地学院实现了入学机会和学术发展双重意义的民主,通过丰富专业化科学研究的内容,引导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变革,促进研究生教育组织化,推动职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和提升研究生教育在国家及区域发展中的地位,在美国研究生教育的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Abstract]:This paper analyzes the role of land grant college in the development of graduate educ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by combing the history of its emergence and development.The author thinks that the land grant college of America has realized the democracy of the dual meaning of the opportunity of admission and the academic development. By enriching the contents of specialized scientific research, it can guide the reform of graduate student training mode and promote the organization of graduate education.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graduate education and promoting the status of graduate education in the national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 has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graduate educ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作者单位】: 南京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基金】: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2006年委托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的重点课题“研究生教育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研究”(课题批准号:06w0700a)的部分研究成果
【分类号】:G64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董维春,马履一,远望;努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农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体系[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1年12期
2 廖晓玲,董维春;美、日、德研究生院制度及其对我们的启示[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3年10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蒋志如;;试论法官与法学家的关系——以美国为语境的思考[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11年02期
2 龚兵;;近代大学课程世俗化及其影响[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3 涂俊才;李名家;秦发兰;汪华;;美国农科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与启示[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19期
4 唐莉;大学生选课制的推广与完善[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5 向阳;;德国大学模式对我国研究型大学建设的启示[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6 陈纪芹;;德国大学教师聘任制的发展历程及特点[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7 周婷;;人文精神视野下中国大学理念的嬗变[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12期
8 何振海;杨桂梅;;美国州级公立高等教育结构类型探析[J];比较教育研究;2011年11期
9 张亚丽;;论高等学校课程资源的缘起[J];毕节学院学报;2012年03期
10 杨红霞;科学研究与大学的结合及其在我国的实践[J];北京教育(高教版);2005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范瑞泉;张莉恒;叶儒菲;蔚鹏;谭勇;;高校推进科教结合,培养创新人才的科研体制选择[A];2011第三届全国医学科研管理论坛暨江苏省医学科研管理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1年
2 李子江;;西方学术自由思想与制度的变迁[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3 靳贵珍;;美国研究生教育的历史发展探析[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8)——外国高等教育史研究[C];2009年
4 张帆;;纳粹对德国大学衰退的影响——以哥廷根大学为例[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8)——外国高等教育史研究[C];2009年
5 杨芳梅;;中外合作办学条件下校园文化建设刍议[A];中国交通教育研究会2008年度交通教育科学优秀论文集[C];2009年
6 许长青;;大学知识产业化与立法促进[A];2007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沈红宇;中国行业特色研究型大学发展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2 周志群;美国社区学院课程变革与发展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3 杨睿;美国《物理评论》的创办和发展[D];西北大学;2011年
4 房保俊;国家高等教育理念创新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5 宋燕;大学教学学术及其制度保障[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6 孙华程;城市与教堂:制度视野下欧洲中世纪大学的发生与演进[D];西南大学;2011年
7 杨茂庆;美国研究型大学的教师流动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8 陈飞虎;大学教育智慧[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9 崔高鹏;董事会权力变迁与密歇根大学转型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2011年
10 崔爱林;二战后澳大利亚高等教育政策研究[D];河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志忠;本科生导师制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张迪;促进上海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政府政策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邢桂芳;我国“985”高校教授队伍建设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李新翔;哈佛大学博士研究生科研训练方式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王菲;芝加哥大学哈珀校长的大学理念与治校实践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6 刘涛;研究型大学教学质量内部监控体系的构建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7 吴叶林;大学章程立法初探[D];西南大学;2011年
8 马影;美国大学学术研究发展历程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9 张静;美国高校教师聘任制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10 李大举;信息时代大学文化的传播模式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陈洪捷;在传统与现代之间:20世纪德国高等教育[J];高等教育研究;2001年01期
2 罗英姿,董维春,周留根,陆承平;农科研究生知识能力结构及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农业教育;2000年06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薛蔚;;积极开展研究生教育和学位制度的研究工作[J];中国高等教育;1983年10期
2 何学秋;论未来工科研究生教育发展模式[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1994年05期
3 陆瑜,王士林,刘黎黎;应用学科研究生教育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几点思考[J];药学教育;1994年03期
4 江昌林,夏惠芳;试述国内外研究生教育培养模式与特点[J];煤炭高等教育;1995年01期
5 李会太,刘力军;中国会计研究生教育的成就、问题与发展方向[J];金融教学与研究;1997年06期
6 ;抓好研究生教育 培养高素质人才[J];领导决策信息;1998年24期
7 温卫东;研究生教育应适应知识经济的要求[J];江苏高教;1999年01期
8 余风盛;深化改革 提高质量把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推向一个新阶段——纪念湖北恢复研究生教育20 周年[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1999年05期
9 高玲央,牛学胜;我国硕士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发展趋势[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1999年06期
10 叶绍梁;学位的概念及其与研究生教育关系的辨析[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杨应芹;;研究生教育入世的对策[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上册)[C];2002年
2 赵蒙成;;论英国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历史[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8)——外国高等教育史研究[C];2009年
3 黄蓉生;;含弘论丛总序——走进新农村[A];走进新农村——西南大学研究生《含弘论丛》[C];2010年
4 李伟杰;;针对研究生自身特点注重教育方法改进[A];讨论“三个代表”哲学思考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5 黄蓉生;;总序[A];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问题研究——重庆市研究生马克思主义论坛论文集[C];2010年
6 季幼章;张英;张彦秋;董俊国;;研究生教育中导师创造力与研究生创造力[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下册)[C];1999年
7 肖念;沈红;;国家创新体系下的研究生教育[A];海峡两岸面向21世纪科技教育创新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8 张湘伟;刘锋;袁兵;;工程力学研究生教育的探索与实践[A];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9论文摘要集[C];2009年
9 柯伟玲;郑霞云;;基于折现法的研究生人力资本计量及应用[A];中国会计学会第八届全国会计信息化年会论文集[C];2009年
10 刘颖;;关于研究生教育体制的探讨——严格研究生中期考试制度[A];北京力学学会第12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周小月;研究生教育“瓶颈”凸现[N];黑龙江日报;2004年
2 武书连;研究生教育缺乏竞争力,弊端始于基础教育[N];21世纪经济报道;2003年
3 本报记者 王鸣琦;研究生教育如何面对扩招机遇[N];陕西日报;2002年
4 原教育部研究生司司长、原国务院学位办公室主任 吴本厦 口述 国务院学位办 欧百钢 整理 原教育部科技司巡视员 张酉水 原教育部高等学校教材办公室主任 沈友益 原教育部生产供应局局长 王民栋 原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 龙正中;深切缅怀黄辛白同志[N];中国教育报;2009年
5 周景勤;走出普通研究生教育的误区[N];中国企业报;2003年
6 ;研究生教育遭遇应试质疑[N];人民政协报;2004年
7 王斌泰;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N];新华日报;2002年
8 记者 彭东邋李凝;北大迎来研究生教育90年[N];科技日报;2007年
9 来茂德;今天该怎样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N];中国教育报;2008年
10 本报记者 高慧斌;研究生教育:何去何从?[N];辽宁日报;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汪志宏;研究生教育发展战略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3年
2 潘武玲;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3 缪园;基于学科的中国科学院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文献情报中心);2003年
4 罗尧成;我国研究生教育课程体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5 丁哲学;高层次人力资源开发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5年
6 余峰;基于创新能力的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7 李世彬;中国高等院校研究生教育发展与对策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6年
8 罗长富;研究生教育服务质量管理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6年
9 陆震;政府视角下的研究生教育质量再造[D];同济大学;2008年
10 邢媛;研究生教育卓越质量管理研究[D];天津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超峰;基于C/S、B/S三层构架的研究生管理信息系统(MIS)的设计与实现[D];北京化工大学;2002年
2 高艳玲;军事医学科学院在线教育系统的研建[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04年
3 王铁臣;创新人才培养与研究生教育体制改革[D];吉林大学;2004年
4 郑浩;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历史研究(1902~1998)[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5 安凤玲;中国农业科学院博士培养质量分析与建议[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0年
6 栾旭;黑龙江省研究生教育满意度调查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7 张松;应用ISO9000族标准建立和实施研究生教育质量管理体系的探讨[D];南京理工大学;2004年
8 王文信;研究生能力建设的系统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2年
9 陈放;美国研究生教育中的人本思想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2年
10 尹伟;论我国高等学校的跨学科研究生教育[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171142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yjsjy/17114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