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背景下中国史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之路
本文选题:优秀传统文化 + 中国史研究生 ; 参考:《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年27期
【摘要】: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背景下,作为承载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中国史学科研究生培养模式,迎来了新的改革契机。山西大学中国史课程体系在原有"人文基础理论平台课程+研究型课程+实践型课程"三结合体系的基础上,重新组织研究生对中西方传统经典原著的阅读和讨论,优化具有国际视野和本土特色的课程群。"走向田野与社会"体现了研究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人才培养理念,实现了人才培养由知识传授向方法传授、能力培养的转变。同时,将地方史的内容引入历史教学,能起到唤起研究生的记忆、体验与经验的作用,使研究生触摸历史、感受社会、思考生活。
[Abstract]:Under the background of carrying forward the excellent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the postgraduate training mode of Chinese history subject, which carries the essence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has ushered in a new opportunity of reform. The Chinese history curriculum system of Shanxi University reorganizes the postgraduates' reading and discussion of the original Chinese and Western classics on the basis of the original "Humanistic basic Theory platform Curriculum Research-based Curriculum practice course" system. Optimize the curriculum group with international vision and local characteristics. " Towards the field and society "embodies the concept of talent training which combines research and practice, and realizes the transformation of talent training from knowledge teaching to method teaching and ability training." At the same time, introducing the content of local history into history teaching can arouse the memory, experience and experience of graduate students, make graduate students touch history, feel society and think about life.
【作者单位】: 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基金】:2015年度山西省研究生教育改革课题“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背景下中国史研究生培养模式创新研究”(课题编号:2015JG3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分类号】:G64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冯俊,程鑫 ;一种可供借鉴的研究生培养模式[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1年10期
2 赵丽;研究生培养模式刍议[J];机械工业高教研究;2002年02期
3 赵丽,韩延明;论大学理念的嬗变与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拓展[J];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4 瞿海东;创新能力与研究生培养模式[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2年05期
5 刘鸿;论研究生培养模式多样化[J];江苏高教;2002年06期
6 何杰,朱琦;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国际比较及其发展趋势[J];江苏高教;2003年03期
7 刘鸿;论大学的分层与研究生培养模式多样化的实现[J];现代大学教育;2003年04期
8 张骏;创多元化研究生培养模式 促西部大开发建设[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3年01期
9 刘鸿;对我国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思考[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10 殷凌云;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与我国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J];中国冶金教育;2004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肖雄;;西南联大研究生培养模式探析[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2 陈俊钦;;我国体育学研究生培养模式多样化的研究[A];第八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2007年
3 李小昱;王为;;国外研究生培养模式对我国创新性人才培养的启示[A];走中国特色农业机械化道路——中国农业机械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8年
4 关凤荣;赵静波;;法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究——以长春理工大学为例[A];吉林省行政管理学会“政府法制与行政管理”理论研讨会论文集(行政与法)[C];2012年
5 孙智慧;;财经类院校硕士生培养的改革与探索[A];中国领导人才的开发与管理——2010领导人才论坛暨第二届中国党政与国企领导人才素质标准与开发战略研讨会论文选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北京邮电大学文法经济学院 王欢;国外研究生培养模式分析与借鉴[N];光明日报;2008年
2 李荣国邋陈晓春;传统研究生培养模式该调整了[N];新华日报;2007年
3 本报记者 严鸿珍;新型研究生培养模式魅力何在[N];新华日报;2001年
4 记者 朱振岳邋通讯员 周炜;浙江大学改革研究生培养模式[N];中国教育报;2007年
5 通讯员 王磊 记者 余传诗;上海创新研究生培养模式[N];光明日报;2006年
6 记者 罗霞;昆工创新研究生培养模式[N];云南日报;2006年
7 本报记者 沈祖芸 计琳;“联合基地”创新研究生培养模式[N];中国教育报;2006年
8 本报通讯员 龙永筑 本报记者 吴春燕;“贯通式”研究生培养模式获“三赢”[N];光明日报;2003年
9 记者 刘昊;奖助学金制取代公费自费之分[N];北京日报;2007年
10 本报通讯员 梁喜书 本报记者 周文斌;改革研究生培养模式[N];光明日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胡玲琳;我国高校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2 余峰;基于创新能力的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孟珊;我国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多样化研究[D];兰州大学;2008年
2 张茹;新加坡与泰国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比较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瞿海东;基于创新的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D];浙江大学;2001年
4 颜建军;我国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变革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5 陶春莉;中国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发展演变轨迹及其时代特征[D];兰州大学;2006年
6 白玫;中美研究生培养模式比较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7年
7 苏曼虹;美国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8年
8 郭青青;中英研究生培养模式对比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10年
9 王祺;建构主义视角下跨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究[D];石河子大学;2015年
10 贺迎春;中美研究生培养模式比较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182745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yjsjy/18274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