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研究生暑期学校的发展趋势与运行机制研究
本文选题:研究生教育 + 暑期学校 ; 参考:《研究生教育研究》2012年04期
【摘要】:我国研究生暑期学校始于1983年,其发展可分为起步、探索、发展和深化四个阶段,每个阶段都具有自身特点和标志性事件,呈现出覆盖学科领域不断拓展、多层次办学体系正在构建、优势学科品牌效应日益凸显以及国际化办学理念不断强化的特点和趋势。要办好研究生暑期学校,主题选定要依托优势学科,贴近社会发展需要;教师遴选应彰显国际化,充分利用海外校友资源;学员选拔要加强宣传,实行单位推荐和专家遴选相结合;教学安排要以学生为中心,注重激发创新思维;组织保障要依靠专业团队,提供规范化服务。
[Abstract]:The summer school of graduate students in China began in 1983. Its development can be divided into four stages: starting, exploring, developing and deepening. Each stage has its own characteristics and iconic events, showing a continuous expansion of the subject field. The multi-level school running system is being constructed, the advantage discipline brand effect is becoming prominent day by day, and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school idea strengthens unceasingly the characteristic and the tendency. To do a good job in running a summer school for graduate students, the theme selection should rely on superior disciplines and be close to the needs of social development; teacher selection should highlight internationalization and make full use of overseas alumni resources; and the selection of students should strengthen publicity. The combination of unit recommendation and expert selection should be carried out; the teaching arrangement should be student-centered and focus on stimulating innovative thinking; organizational guarantee should rely on professional teams to provide standardized services.
【作者单位】: 中国石油大学文学院;中国石油大学教学质量评价中心;武汉理工大学教务处;
【基金】: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基于利益相关者的大学权力结构与运行机制研究”(BIA100074) 中国石油大学研究生研究与改革重点项目“我国研究生暑期学校的办学模式与运行机制研究”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G64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赵转军;;研究生暑期学校办学方案及其效果的经验交流——以第二届全国环境科学研究生暑期学校为例[J];高等理科教育;2006年01期
2 柳丽华;马勇;;研究型大学暑期学校的探究与实践[J];高等理科教育;2007年06期
3 王晶;;国际视野中的研究生暑期学校研究[J];石油教育;2009年04期
4 高澎;王栾井;王青;;研究生教育:发挥海外校友作用加强导师队伍建设[J];学海;2005年06期
5 吴启迪;;办好研究生暑期学校 营造良好的研究生教育创新氛围[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6年11期
6 张淑林;裴旭;;立足学校特色和优势 打造全国研究生暑期学校品牌[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6年11期
7 卞清;;发挥学科优势 提升研究生教育整体水平——南京大学承办全国研究生暑期学校的体会与思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6年11期
8 吴世农;洪永淼;陈国进;王康平;;计量经济学和金融计量学研究生暑期学校的实践与思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6年11期
9 黄宝印;陆敏;程黎明;田起宏;朱瑞;李军;黄欣;董尔丹;;研究生暑期学校品牌建设的策略研究[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8年08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王庆石 赵彦志;[N];光明日报;2003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家武;赵艳;杨太保;陈发虎;;自然地理学专业研究生课程教学管理探析[J];高等理科教育;2006年05期
2 宋鑫;卢晓东;;中美大学暑期学校实践比较[J];高等理科教育;2008年05期
3 王根顺;王辉;;研究型大学人才培养国际化的探索与实践[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4 张树永;梅强;王宪华;徐延宝;高凯;王仁卿;樊丽明;;山东大学多种模式培养拔尖学生的改革探索与实践[J];高等理科教育;2011年06期
5 吕文娟;和金生;;我国研究生培养中的美第奇效应——基于知识发展的类生物理论视角[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6 唐维同;;弱化传统文化中的消极因素加强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6年12期
7 赖明澈;高蕾;王志英;陆洪毅;;计算机系列研究生暑期学校办学体会[J];计算机教育;2010年22期
8 韩延明;论大学教育国际化[J];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9 谢丹;马永红;张循哲;;我国研究生暑期学校建设绩效调查[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2年02期
10 戴小红;;高职院校教育国际化动因、内涵与路径选择[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陈德静;基于科技创新的高等教育改革与创新研究[D];河海大学;2005年
2 许传静;我国大学国际化问题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张骐;基于就业目标的硕士研究生职前教育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2 田晶;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变革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08年
3 张慧敏;职业教育学硕士导师专业发展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08年
4 辛颖;中国高校研究生创新能力分析及对策研究[D];兰州大学;2008年
5 王辉;我国研究型大学人才培养国际化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6 孙士海;服务现代农业的博士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9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柴文玉;;哈佛大学暑期学校的发展历史与教育理念研究[J];比较教育研究;2007年01期
2 毓秀,蒋国珍;英国开放大学的虚拟暑期学校和网上办学计划[J];中国电大教育;1997年06期
3 柳丽华;马勇;;研究型大学暑期学校的探究与实践[J];高等理科教育;2007年06期
4 宋鑫;卢晓东;;中美大学暑期学校实践比较[J];高等理科教育;2008年05期
5 易红郡;英国开放大学的办学特色浅探[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2年02期
6 ;研究生暑期学校工作[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5年01期
7 吴启迪;;办好研究生暑期学校 营造良好的研究生教育创新氛围[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6年11期
8 张淑林;裴旭;;立足学校特色和优势 打造全国研究生暑期学校品牌[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6年11期
9 卞清;;发挥学科优势 提升研究生教育整体水平——南京大学承办全国研究生暑期学校的体会与思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6年11期
10 吴世农;洪永淼;陈国进;王康平;;计量经济学和金融计量学研究生暑期学校的实践与思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6年1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转军;;研究生暑期学校办学方案及其效果的经验交流——以第二届全国环境科学研究生暑期学校为例[J];高等理科教育;2006年01期
2 刘卫;;教育部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合作举办全国研究生暑期学校——促进科研与教育结合 加强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自然科学进展;2006年12期
3 赖明澈;高蕾;王志英;陆洪毅;;计算机系列研究生暑期学校办学体会[J];计算机教育;2010年22期
4 吴启迪;;办好研究生暑期学校 营造良好的研究生教育创新氛围[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6年11期
5 葛苏放;邱新法;;中国近代研究生报考资格的历史考察及其述评[J];中国成人教育;2010年10期
6 ;全国博士论坛将设“最佳学术创意”奖[J];社会科学论坛(学术评论卷);2007年04期
7 ;2010年湖南省汉语言文字学研究生暑期学校开班启事[J];古汉语研究;2010年02期
8 ;2006年全国研究生暑期学校工作会议在呼和浩特召开[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6年11期
9 董南燕;宋鑫;田勇强;林莉;卢晓东;;暑期学校——高校学期制度改革的探索——北京大学暑期学校六年办学实践与探索[J];北京教育(高教版);2009年12期
10 周泉兴;王琪;;研究生教育的本质:历史、现实和哲学的考察[J];中国高教研究;2009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杨应芹;;研究生教育入世的对策[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上册)[C];2002年
2 赵蒙成;;论英国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历史[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8)——外国高等教育史研究[C];2009年
3 黄蓉生;;含弘论丛总序——走进新农村[A];走进新农村——西南大学研究生《含弘论丛》[C];2010年
4 李伟杰;;针对研究生自身特点注重教育方法改进[A];讨论“三个代表”哲学思考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5 黄蓉生;;总序[A];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问题研究——重庆市研究生马克思主义论坛论文集[C];2010年
6 季幼章;张英;张彦秋;董俊国;;研究生教育中导师创造力与研究生创造力[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下册)[C];1999年
7 肖念;沈红;;国家创新体系下的研究生教育[A];海峡两岸面向21世纪科技教育创新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8 柯伟玲;郑霞云;;基于折现法的研究生人力资本计量及应用[A];中国会计学会第八届全国会计信息化年会论文集[C];2009年
9 刘颖;;关于研究生教育体制的探讨——严格研究生中期考试制度[A];北京力学学会第12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10 王亚杰;;如何提高大学的水平[A];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文集7:教育创新与创新人才培养[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周小月;研究生教育“瓶颈”凸现[N];黑龙江日报;2004年
2 武书连;研究生教育缺乏竞争力,,弊端始于基础教育[N];21世纪经济报道;2003年
3 本报记者 王鸣琦;研究生教育如何面对扩招机遇[N];陕西日报;2002年
4 周景勤;走出普通研究生教育的误区[N];中国企业报;2003年
5 ;研究生教育遭遇应试质疑[N];人民政协报;2004年
6 王斌泰;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N];新华日报;2002年
7 记者 彭东邋李凝;北大迎来研究生教育90年[N];科技日报;2007年
8 来茂德;今天该怎样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N];中国教育报;2008年
9 本报记者 高慧斌;研究生教育:何去何从?[N];辽宁日报;2001年
10 胡胜友;全国物理化学研究生暑期学校开班[N];科技日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汪志宏;研究生教育发展战略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3年
2 潘武玲;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3 缪园;基于学科的中国科学院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文献情报中心);2003年
4 罗尧成;我国研究生教育课程体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5 丁哲学;高层次人力资源开发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5年
6 查远莉;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合作与交流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7 余峰;基于创新能力的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8 李世彬;中国高等院校研究生教育发展与对策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6年
9 罗长富;研究生教育服务质量管理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6年
10 陆震;政府视角下的研究生教育质量再造[D];同济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铁臣;创新人才培养与研究生教育体制改革[D];吉林大学;2004年
2 郑浩;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历史研究(1902~1998)[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3 安凤玲;中国农业科学院博士培养质量分析与建议[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0年
4 栾旭;黑龙江省研究生教育满意度调查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5 张松;应用ISO9000族标准建立和实施研究生教育质量管理体系的探讨[D];南京理工大学;2004年
6 王文信;研究生能力建设的系统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2年
7 陈放;美国研究生教育中的人本思想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2年
8 尹伟;论我国高等学校的跨学科研究生教育[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9 陈超;高校研究生教育管理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湖南大学;2003年
10 李学琴;新时期高校研究生德育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87332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yjsjy/18733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