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加坡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比较研究

发布时间:2018-05-29 06:31

  本文选题:硕士研究生 + 培养模式 ; 参考:《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5期


【摘要】:从硕士研究生的分类、学制、入学、培养目标、教育理念、教学、研究、日常管理以及学位论文的考核等方面对中国和新加坡的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进行了比较和分析,旨在为我国的硕士研究生教育提供相应的对策建议。
[Abstract]:This paper makes a comparison and analysis of the training models of master's graduate students in China and Singapore from the aspects of classification, length of study, admission, training objectives, educational concepts, teaching, research, daily management and examination of degree papers, etc. The purpose is to provide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for the master's graduate education in our country.
【作者单位】: 湖南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
【基金】:2012年湖南大学研究生教育教改项目资助
【分类号】:G643.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刘宇贤;;对我国当下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反思与研究[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1年06期

2 李文建;;扩招后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反思——有关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探讨[J];法制与经济(中旬刊);2011年08期

3 冯东梅;曲敬光;张玲玲;何洪亮;;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避免趋向本科生教育化的思考[J];现代教育科学;2010年01期

4 朱宏清;陈鸣曦;;美国高校的研究生培养模式[J];江苏高教;2009年03期

5 胡乃永;;当前我国研究生培养机制探析[J];江西社会科学;2012年03期

6 赵建辉;闻曙明;;中美两国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比较研究[J];科技致富向导;2011年08期

7 马晓丽;崔明德;李国栋;;跨学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以中国少数民族史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为例[J];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杰;;行业特色高校研究生培养途径研究[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1年06期

2 何莉萍;;适应新形势的研究生教育改革创新探讨[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2年01期

3 胡学玉;周赛;;论美国研究生教育的特色及其借鉴意义[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年25期

4 卢清;;中国高师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6期

5 于淑慧;周鑫斌;常红;周永祥;;农科研究生培养模式创新研究与实践[J];安徽农业科学;2013年03期

6 何勇涛;张丹;赵航;朱才众;何悦;赵坤;黄国琼;罗长坤;;开展实验室轮转训练培养生物医学博士研究生科研能力[J];重庆医学;2013年12期

7 周良海;吕玉航;;“学校+联合基地”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探讨[J];大学教育;2013年18期

8 杨丽;何春雄;;“本-硕-博”连读人才培养模式初探[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9 张晓燕;朱丽;周红霞;;高校院(所)研究生教学档案的目录编制与应用[J];晋图学刊;2011年06期

10 张杰;;行业特色高校研究生培养路径探析[J];江西蓝天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张祖群;王波;;教育公平何在?——试论旅游管理学科定位与错位[A];全面小康:发展与公平——第六届北京市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12)论文集[C];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李新翔;哈佛大学博士研究生科研训练方式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王怡;甘肃省属高校研究生教育现状调查[D];西北师范大学;2010年

3 陈聚伟;研究型农业大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创新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1年

4 张圆圆;全日制专业学位与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比较研究[D];河南大学;2012年

5 张丹丹;美国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路径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2年

6 郝维奇;科研团队文化对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影响研究[D];太原科技大学;2012年

7 周小玲;上海市体育专业研究生有偿社会实践的调查与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2年

8 邢艳芳;省属高师院校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现状的调查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2年

9 董萍;我国教育技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D];兰州大学;2013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胡国富;胡宝忠;李凤兰;;导师制的起源和在高等教育中实施的必要性[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0年02期

2 王永盛;中美硕士研究生教育发展状况比较研究[J];比较教育研究;2000年03期

3 崔明德;;关于研究生教育创新的思考与实践[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4 余勇;;浅析国外四种研究生培养模式及对我国的启示[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6期

5 汝艳琴;;美国研究生培养模式之协作式[J];当代教育论坛(综合研究);2010年04期

6 侯勇;中美研究生教育比较[J];当代亚太;2003年05期

7 曾志伟;张桂华;;国外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比较分析及借鉴[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8 贺卫光;;弘扬民族精神与建设民族思想学科——评《中国民族思想的学科建设与创新》[J];东岳论丛;2008年04期

9 李向军;;浅析国外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启示与借鉴[J];法制与社会;2010年03期

10 许长青;我国研究生教育模式的战略选择及政策分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5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牛换霞;;新形势下硕士研究生分类培养模式探析[J];理工高教研究;2010年06期

2 张亚丽;;21世纪我国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多元化的必要性探讨[J];西南科技大学高教研究;2008年03期

3 李占荣;;试论经济法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创新[J];民族论坛;2007年12期

4 盛美娟;;论创新型国民经济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构建[J];现代商贸工业;2010年19期

5 李运生;张彦玲;;各教育大国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比较分析[J];继续教育研究;2011年09期

6 陈雅先;论高师视唱练耳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J];音乐探索;2005年02期

7 刘喻;;中美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比较[J];菏泽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8 谢韶锋;孟成民;;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培养模式探索[J];广东农业科学;2011年01期

9 闵正威;李泽锋;;创新语境下中美硕士研究生教育之比较与思考[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8年03期

10 李爱年;谌意桃;;环境法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探索[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0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小昱;王为;;国外研究生培养模式对我国创新性人才培养的启示[A];走中国特色农业机械化道路——中国农业机械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8年

2 崔相哲;李松淑;;大类招生与培养模式的思考[A];招生考试科研论文集[C];2005年

3 王显利;张士成;孟宪强;刘茉;;土木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A];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建设的研究与实践——第九届全国高校土木工程学院(系)院长(主任)工作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4 王咏梅;陈少蓉;;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探讨[A];第三届(2008)中国管理学年会论文集[C];2008年

5 陆真;魏雯;林菲菲;;职前教师信息素养构建及培养模式的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二十五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下册)[C];2006年

6 肖雄;;西南联大研究生培养模式探析[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7 耿青松;;小学教师数学文化观的调查与培养研究[A];全国高等师范院校数学教育研究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8 张川;崔碧海;;土木工程“工程建造”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研究[A];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建设的研究与实践——第九届全国高校土木工程学院(系)院长(主任)工作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9 孙立山;姚丽亚;;本科生毕业设计中的创新能力培养浅析[A];土木建筑教育改革理论与实践(第12卷)[C];2010年

10 贺庆棠;李勇;张敬;;发达国家研究型大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分析[A];《建设高等教育强国》论坛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李徽 记者 赵建春;南京理工大学构建多级培养模式[N];中国教育报;2001年

2 毛学农;创新“零对接”的培养模式[N];江淮时报;2007年

3 记者 刘卿;云南经管院落户留学韩国新模式[N];昆明日报;2008年

4 记者任丽梅;高校将改革培养模式提高创新能力[N];中国改革报;2009年

5 龙永筑;“贯通式”培养模式让学校、企业、学生“三赢”[N];中国教育报;2003年

6 本报记者 张蕾;“校内外双导师”打造合格音乐教师[N];音乐周报;2008年

7 申琳 罗静;南京大学探索“2+2”培养模式[N];人民日报;2006年

8 刘庆传;拿什么来为研究生质量把关[N];新华日报;2006年

9 黄豁;全国8000名大学生报考重庆村干部[N];中国改革报;2008年

10 记者 郑荣 通讯员 刘人嘉;创新培养模式 培养创新人才[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瑞林;我国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2 廖文婕;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系统结构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3 余峰;基于创新能力的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4 王秀梅;工科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及评价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河北);2009年

5 王道红;学位论文质量管理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6 秦风冰;我国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研究生培养体系研究[D];苏州大学;2008年

7 张建功;中美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比较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8 陶学文;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及其创新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9 姚加惠;高等教育学制比较研究[D];厦门大学;2007年

10 张波;数学专业师范生的实体性知识发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韩莹;我国硕士研究生能力培养的分析与对策[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2 苏红;地方院校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8年

3 路萍;我国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6年

4 王淼;旅游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8年

5 石倩;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6 张婷婷;从学缘看学术型体育研究生招生培养[D];武汉体育学院;2007年

7 张心雨;体育硕士研究生弹性学制培养体系探析[D];武汉体育学院;2007年

8 刘文曦;美国教育硕士培养模式研究[D];河南大学;2009年

9 陈科;我国高等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6年

10 高雪春;免费师范生培养模式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94985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yjsjy/194985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cb1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