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博士生培养条件与机制分析:基于中美比较的视角

发布时间:2018-06-10 11:07

  本文选题:博士生教育 + 资源条件 ; 参考:《现代教育管理》2011年01期


【摘要】:近年来我国博士生教育规模大幅扩张,规模已有超越美国之势,但在师资、经费等资源条件和修业年限、淘汰率等制度安排方面同美国却存在明显的差距,这意味着我国博士生教育质量存在巨大的风险。有鉴于此,我国须在博士生教育的发展问题上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加强博士生教育的质量监控机制,严把质量关,一些特殊学科领域的博士生培养亦不妨考虑"外包"操作。
[Abstract]:In recent years, the scale of doctoral education in China has greatly expanded, and the scale has surpassed the trend of the United States. However, there is a clear gap between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in terms of resource conditions such as teachers, funds, years of schooling, elimination rate, and other institutional arrangements. This means that there is a huge risk in the quality of doctoral education in China. In view of this, our country must take the "connotative" way of development on the development of doctoral education, strengthen the quality monitoring mechanism of doctoral education, and strictly control the quality. Ph. D. programs in specific disciplines may also be considered as outsourcing.
【作者单位】: 景德镇陶瓷学院;南京农业大学;
【分类号】:G64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专题研究组;创建世界一流大学:AAU提供的参照与借鉴[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3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叶赋桂;;中国的美国教育研究三十年[J];比较教育研究;2010年07期

2 武亚军;面向一流大学的跨越式发展:战略领导的作用[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5年04期

3 武亚军;;面向一流大学的跨越式发展:战略规划的作用[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6年01期

4 郭建如;;我国高校博士教育扩散、博士质量分布与质量保障:制度主义视角[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9年02期

5 黄平;;语境中的学位法律制度[J];复旦教育论坛;2006年04期

6 马涛,丁琼;世界一流大学的特征基[J];航海教育研究;2005年03期

7 胡建梅;一流大学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综述[J];中国大学教学;2004年10期

8 娄玉珍;赵鹏大;徐士元;;大学优势学科、特色学科建设的原则及途径探讨[J];中国地质教育;2006年02期

9 于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形成与发展阶段浅析[J];科教文汇(上旬刊);2009年06期

10 郑燕;;中美一流大学理科发展状况比较研究[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2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徐铁英;;大学管理者、政府及大学组织对美国博士生教育发展的影响[A];改革开放与中国高等教育——2008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论文汇编[C];2008年

2 赵德平;陈仲堂;缪淑贤;;浅谈大学特色发展的几点想法[A];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B卷)——第七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暨浑南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论坛文集[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张国栋;我国贯通式博士生培养模式的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2 石磊;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与质量保障体系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3 周世厚;美国联邦高等教育决策中的利益集团政治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静;民国时期学位制度探析[D];浙江大学;2002年

2 卿伟;湖南省硕士研究生招生制度现况调查与分析[D];中南大学;2003年

3 陈良伟;社会文化变迁与新时期民族院校研究生教育革新[D];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4 代志鹏;行走在尴尬地带的群体[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5 刘卷;美国研究生教育结构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6 姚龙琴;论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改革[D];河海大学;2006年

7 吴慧燕;高校研究生兼职现象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8 白玫;中美研究生培养模式比较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7年

9 吕彬;对我国研究生教育实行弹性学制的研究[D];重庆大学;2007年

10 杨院;我国研究型大学研究生院制度探析[D];厦门大学;2009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景平;;关于建立普通高等学校青年教师长效培养机制的探讨[J];辽宁科技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2 高曙光;张琳;;高校学生干部培养方式初探[J];职业时空;2011年06期

3 王福胜;刘少雪;;互联网对博士生学习共同体的影响研究[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1年04期

4 ;探索教学问题 引领区域教育内涵式发展[J];现代教学;2011年06期

5 曹叶青;;理工科院校艺体特长生培养机制研究[J];科技信息;2011年22期

6 任建国;周琳;张明月;魏腾展;;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研究[J];中国高校科技;2011年06期

7 田进;;科学发展观与现代大学生活培养机制构建[J];中国校外教育;2011年14期

8 陆靓霞;;高职院校兼职教师引入和培养机制探究[J];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9 张剑;王秀红;;我国情报学博士生教育现状概述[J];新世纪图书馆;2011年06期

10 刘毓;;论高校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机制[J];铁道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丁金英;;区域性农业中职院校内涵式发展路径选择[A];中国农学会教育专业委员会四届三次学术年会会议论文集[C];2011年

2 黄熙;张纹祯;殷世宇;;创新型卓越工程师培养机制研究[A];新规划·新视野·新发展——天津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天津学术文库》(中)[C];2011年

3 李少军;;点评专家代表讲话[A];国际关系研究:新领域与新理论——2010年博士论坛[C];2010年

4 郑纳新;;建设内涵式发展的专业化出版集团初探[A];中国编辑研究(2004)[C];2004年

5 吴学玉;刘瑾;虞蛟;;毕节试验区干部培养机制研究[A];毕节试验区研究——毕节地区哲学社会科学理论研究课题集[C];2008年

6 张锦高;;地学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的实践与思考[A];改革开放与地质教育的科学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7 吴启迪;;博士生教育在高等学校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A];回顾与展望——1983—2003年高教研究论文集[C];2003年

8 华晓红;;论高校学报编辑的培养[A];2008年第四届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8年

9 王海威;;船舶安检员个性化培养机制初探[A];山东航海学会、山东海事局2007年度优秀论文专刊[C];2007年

10 杨勇;;深化高校学报改革 走内涵式发展之路[A];机制创新·合作共赢——第8届全国核心期刊与期刊国际化、网络化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黄合来;博士生教育的核心价值[N];学习时报;2010年

2 全国政协委员 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 王晓秋;我国博士生教育质量亟待提高[N];人民政协报;2010年

3 记者 朱建华;一个导师最多同时带47名博士生[N];长江日报;2010年

4 本报记者 张宁锐;博士生教育的一个特殊课堂[N];人民政协报;2010年

5 记者 朱建华;博士生教育,有淘汰才有质量[N];长江日报;2010年

6 本报通讯员 陈少远 项健 本报记者 靳晓燕;博士生教育遭遇“质量”拷问[N];光明日报;2010年

7 绍兴市总工会 董柏云;创新先进典型的培养机制[N];绍兴日报;2011年

8 江苏徐州市委常委、组织部长 戚锡生;构建到村任职高校毕业生长效培养机制[N];组织人事报;2008年

9 贾临波 总医院;内涵式发展更带根本性[N];人民武警;2009年

10 记者 王云霞;兰州职院内涵式发展有新突破[N];兰州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方芳;医学博士研究生创新行为驱动因素及其结构模型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09年

2 彭国华;我国高校理工科博士生科研激励机制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3 张英丽;论学术职业与博士生教育的关系[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4 徐平;我国研究型大学博士生培养模式研究[D];厦门大学;2008年

5 王丁;研发人员培养研究[D];厦门大学;2009年

6 易凌;生物医学PhD培养模式的系统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07年

7 彭安臣;中国博士生资助[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8 燕京晶;中国研究生创造力考察与培养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9 卢亮球;中美体育博士培养比较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5年

10 张国栋;我国贯通式博士生培养模式的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立迁;基于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博士生奖学金体系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2 韩勤;基于国家竞争力的我国博士生教育国际化战略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3 李海娜;中美博士生资助比较研究[D];河北大学;2010年

4 朱亭亭;二战后美国博士生教育的历史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5 陈文燕;我国博士生招考方式变革的探析[D];复旦大学;2011年

6 范斯义;创新型学校内涵式发展四维模式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7 仝召燕;文科博士生学术水平的影响因素分析[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8 仝召燕;文科博士生学术水平的影响因素分析[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9 王彩红;博士生教育中导师与研究生关系的重构[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10 王彩红;博士生教育中导师与研究生关系的重构[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00299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yjsjy/200299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52e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