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培养中虚拟团队的构建

发布时间:2018-06-15 14:13

  本文选题:虚拟团队 + 研究生培养 ; 参考:《教育与职业》2012年17期


【摘要】:文章针对目前研究生培养模式效率较低、创新思维不足等问题,提出引入虚拟团队模式的对策。基于人才、信息、效率及成本等自身优势,虚拟团队模式应用于研究生培养既有必要性又有可行性。研究生培养中虚拟团队的构建,要从构建要素分析、团队学习模式的确定以及虚拟团队学习的绩效评价三个方面入手。
[Abstract]:Aiming at the problems of low efficiency and lack of innovative thinking of postgraduate training mode at present,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countermeasures of introducing virtual team model. Based on the advantages of talent, information, efficiency and cost, it is necessary and feasible to apply the virtual team model to graduate trai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virtual team in graduate training should start from three aspects: the analysis of construction elements, the determination of team learning model and the performance evaluation of virtual team learning.
【作者单位】: 新乡医学院管理学院;
【分类号】:G643.0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钟景迅;;研究生培养方式新探——虚拟团队[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6年10期

2 程金龙;王硕;;国外虚拟团队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J];现代管理科学;2006年10期

【共引文献】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田玮;基于沟通和学习的虚拟团队绩效管理[D];山东大学;2007年

2 叶海梅;论研究生教育中的研究性教学[D];武汉理工大学;2007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何杰,朱琦;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国际比较及其发展趋势[J];江苏高教;2003年03期

2 王卓,吴育华,刘富铀,齐连明,徐伟;虚拟团队与管理创新[J];科学管理研究;2004年04期

3 王重鸣;唐宁玉;;虚拟团队研究:回顾、分析和展望[J];科学学研究;2006年01期

4 杨玫;;参考咨询工作中的知识管理研究[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6年01期

5 洪拓夷;;信息咨询体系的耗散结构特征分析及运用[J];图书情报工作;2006年08期

6 樊耘,朱荣梅,张灿;虚拟团队与传统团队的行为差异及其管理对策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1年12期

7 王万茂;论土地科学学科体系建设[J];中国土地科学;2002年05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尧骏;;大学生团队精神培育研究:基于虚拟团队的概念[J];中国校外教育;2011年14期

2 张晓东;;借鉴国外先进经验 提高我国研究生的研究能力[J];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年02期

3 程林松;李春兰;;油气田开发工程专业研究生实验教学培养模式探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年06期

4 张准;;师范高校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索[J];青年文学家;2011年14期

5 高磊;彭大银;赵文华;;学科交叉研究生培养研究综述及思考[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1年03期

6 谷喜岭;;高校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初探[J];中国报业;2011年10期

7 宁波;;地方高师院校研究生教育教学优质化模式探析[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8 申长雨;;抓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 努力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1年04期

9 朱雯瑾;;研究生应对就业难的对策和思考[J];中国集体经济;2011年22期

10 黄英;;以“211工程”建设促进创新型研究生的培养[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年1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皮国萃;;基于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中国研究生教育发展战略——系统论的观点与方法[A];第二届首都高校教育学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1年

2 田学真;;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路径探析[A];第三届全国农林院校教育科学类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1年

3 蒋希成;谢宁;张洋;田旭升;;中医药研究生教育模式的探讨[A];第四届中医药继续教育高峰论坛暨中华中医药学会继续教育分会换届选举会议论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严鸿珍;新型研究生培养模式魅力何在[N];新华日报;2001年

2 本报通讯员 龙永筑  本报记者 吴春燕;“贯通式”研究生培养模式获“三赢”[N];光明日报;2003年

3 本报记者 徐敏;考研升温,教改如何升温[N];解放日报;2010年

4 龙永筑;让学校、企业、学生“三赢”[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3年

5 姚玉洁;一个茶壶能灌满几个茶杯[N];中国改革报;2004年

6 龙永筑;“贯通式”培养模式让学校、企业、学生“三赢”[N];中国教育报;2003年

7 新华社记者 姚玉洁;如今的研究生“水分”有点儿大[N];新华每日电讯;2004年

8 本报记者 郑晋鸣 本报通讯员 王志健 戴世勇;“我们的毕业生一直供不应求”[N];光明日报;2010年

9 龙永筑 记者 赖红英;华南理工大学试行研究生培养新模式[N];中国教育报;2001年

10 本报记者 孙军 通讯员 赵笛;研究生扩招是“补偿发展”[N];中国教育报;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闫霏;高校科研虚拟团队运行模式研究[D];山东理工大学;2010年

2 张茹;新加坡与泰国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比较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郭青青;中英研究生培养模式对比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10年

4 范柳俊;我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5 曹成秀;基于创新能力的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D];安徽大学;2011年

6 彭雯;广西高校产学研合作研究生培养模式创新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2年

7 吴巧玲;美国比较教育学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启示[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8 余勇;产学研合作研究生培养模式实现方式多样化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1年

9 于洁;我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D];青岛大学;2011年

10 陶春莉;中国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发展演变轨迹及其时代特征[D];兰州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02231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yjsjy/202231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306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