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科技大学技职教育研究所博士生培养模式评介
本文选题:台北科技大学 + 职业技术教育 ; 参考:《研究生教育研究》2012年06期
【摘要】:博士生培养模式是影响博士生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台北科技大学技职教育研究所的博士生培养模式从构造样式到运行方式都有其独特之处,对我国大陆职业技术教育学博士生培养具有一定的启迪价值。
[Abstract]:The mode of doctoral training is the key factor affecting the quality of doctoral training. The mode of doctoral training in the Institute of Technical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 of Taipe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as its own unique features from its structural style to its operating mode, which has a certain enlightening value for the cultivation of doctoral students in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education in mainland China.
【作者单位】: 天津大学教育学院;
【分类号】:G64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董泽芳;;博士生创新能力的提高与培养模式改革[J];高等教育研究;2009年05期
2 徐平;赵岩;;博士生培养模式研究文献综述[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09期
3 刘诗能;2005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专业学科建设与研究生培养研讨会综述[J];职教通讯;2005年06期
4 李晓娟;吴志功;;法国博士生培养模式及其启示[J];中国高教研究;2007年11期
5 孙希;;美国博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探析及启示[J];高校教育管理;2007年02期
6 应中正;张立成;苏静;;构建学习、科研、实践三位一体的辅导员专业博士生的培养模式[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年04期
7 刘晓;石伟平;;职业技术教育学应用型研究生培养:理想、现实与抉择[J];高教与经济;2010年01期
8 胡甲刚;;我国博士生培养模式改革的总体构想[J];中国高教研究;2009年03期
9 邓光平;;澳大利亚专业博士生培养模式的演变及启示[J];中国高教研究;2010年09期
10 孙大廷;唐余明;;关于我国博士生培养模式的点滴思考[J];大学教育科学;2005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崔相哲;李松淑;;大类招生与培养模式的思考[A];招生考试科研论文集[C];2005年
2 王显利;张士成;孟宪强;刘茉;;土木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A];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建设的研究与实践——第九届全国高校土木工程学院(系)院长(主任)工作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3 王咏梅;陈少蓉;;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探讨[A];第三届(2008)中国管理学年会论文集[C];2008年
4 陆真;魏雯;林菲菲;;职前教师信息素养构建及培养模式的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二十五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下册)[C];2006年
5 肖雄;;西南联大研究生培养模式探析[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6 耿青松;;小学教师数学文化观的调查与培养研究[A];全国高等师范院校数学教育研究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7 张川;崔碧海;;土木工程“工程建造”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研究[A];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建设的研究与实践——第九届全国高校土木工程学院(系)院长(主任)工作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8 蒋兆远;杜亚江;康会峰;;高质量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A];2008年中国高校通信类院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9年
9 孙立山;姚丽亚;;本科生毕业设计中的创新能力培养浅析[A];土木建筑教育改革理论与实践(第12卷)[C];2010年
10 刘元芳;彭绪梅;;国外高等学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浅析[A];第三届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研讨会暨第二届科教发展战略论坛论文汇编[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李徽 记者 赵建春;南京理工大学构建多级培养模式[N];中国教育报;2001年
2 毛学农;创新“零对接”的培养模式[N];江淮时报;2007年
3 记者 刘卿;云南经管院落户留学韩国新模式[N];昆明日报;2008年
4 记者任丽梅;高校将改革培养模式提高创新能力[N];中国改革报;2009年
5 龙永筑;“贯通式”培养模式让学校、企业、学生“三赢”[N];中国教育报;2003年
6 本报记者 张蕾;“校内外双导师”打造合格音乐教师[N];音乐周报;2008年
7 申琳 罗静;南京大学探索“2+2”培养模式[N];人民日报;2006年
8 黄豁;全国8000名大学生报考重庆村干部[N];中国改革报;2008年
9 记者 郑荣 通讯员 刘人嘉;创新培养模式 培养创新人才[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9年
10 崔雪芹;面对问题文科博士生培养如何前进[N];中华读书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廖文婕;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系统结构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2 余峰;基于创新能力的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3 王秀梅;工科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及评价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河北);2009年
4 张建功;中美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比较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5 张瑞林;我国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6 徐平;我国研究型大学博士生培养模式研究[D];厦门大学;2008年
7 陶学文;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及其创新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8 石磊;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与质量保障体系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9 陆震;政府视角下的研究生教育质量再造[D];同济大学;2008年
10 赵立莹;美国博士生教育质量评估体系发展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琴涛;中美高等教育学博士生培养模式比较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7年
2 林启者;基于项目的数字内容人才培养[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3 杜刚;大学生就业力培养探析[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4 刘文曦;美国教育硕士培养模式研究[D];河南大学;2009年
5 李四海;高等医学院校人文素质培养模式研究[D];第一军医大学;2005年
6 张心雨;体育硕士研究生弹性学制培养体系探析[D];武汉体育学院;2007年
7 韩莹;我国硕士研究生能力培养的分析与对策[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8 高远;生物科学专业师范生教育科研素质培养模式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9 赵欢春;大学生道德实践能力及其培养模式[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10 陈科;我国高等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09431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yjsjy/20943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