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对博士生教育的影响:教育生态学的视角
[Abstract]: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Internet has caused the imbalance of the doctoral education ecosystem. From the dialectical point of view of educational ecology, the Internet information resources follow the law of tolerance, and there is a paradox that academic information resources are not high in quantity and validity. The Internet can optimize the ecological chain of doctoral education, strengthen the multi-dimensional interaction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but also avoid the alienation and loss of humanistic care. The Internet is helpful to break through the flowerpot effect of doctoral education, but it may lead to the decline of doctoral academic morality. The Internet has become a restrictive factor of doctoral learning, which has changed the learning style, but may lose originality and innovation. In the internet environment, the doctoral education ecosystem is more dual-sided, open, dynamic and self-disciplined. In order to objectively and dialectically view the influence of Internet on the ecology of doctoral education and create the digit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f doctoral education, the doctoral supervisor should change the guiding paradigm to optimize the ecological chain and promote the main role of the doctoral individual.
【作者单位】: 上海交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
【基金】: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信息管理委员会项目“互联网对博士生学习影响的研究”(项目编号:2011XX49)
【分类号】:G64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魏芬;;试析美国博士生教育中的几个问题[J];中国研究生;2005年06期
2 汪贤泽;美国的“未来师资培训计划”与博士生教育改革[J];比较教育研究;2001年03期
3 吕东伟;博士生教育创新:谁之责?——首届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综述[J];中国高等教育;2003年22期
4 饶們子;博士生教育与文本阅读的历史性问题[J];暨南学报(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5 叶林;;日本博士生教育的现状及启示[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9年05期
6 梁桂芝;比较与借鉴——中国与国外博士生教育的比较研究学术研讨会综述[J];科技.人才.市场;1994年Z1期
7 冯帮;;美、英、日博士生教育发展规模和速度比较[J];青年研究;2006年01期
8 朱宁洁;;博士生教育研究中欧比较[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0年01期
9 陈欣欣,,林功实,白永毅;美国著名大学博士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初探[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1994年01期
10 石长地;把好博士生培养的四关[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桑洁;;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探讨[A];高等教育改革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2002年学术年会交流论文集[C];2002年
2 柯欣;;物联网的智慧从何而来[A];两化融合与物联网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3 李少军;;点评专家代表讲话[A];国际关系研究:新领域与新理论——2010年博士论坛[C];2010年
4 孙中伟;;互联网时代中澳间相互作用类型、演变与形成机理[A];中国地理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5 余莉;;1980~2004年中国博士生教育的结构特征分析[A];改革开放与中国高等教育——2008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论文汇编[C];2008年
6 贾亚军;;互联网解困山西中小企业发展寒冬[A];科技支撑 科学发展——2009年促进中部崛起专家论坛暨第五届湖北科技论坛文集[C];2009年
7 刘铮;;互联网时代的有线电视网络[A];’99国际有线电视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8 占莉芳;武文颖;;虚拟的悖反——关于互联网时代新闻传播反馈机制有效性的思考[A];科技传播与社会发展——中国科技新闻学会第七次学术年会暨第五届全国科技传播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9 吴启迪;;博士生教育在高等学校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A];回顾与展望——1983—2003年高教研究论文集[C];2003年
10 张宁;;互联网时代的欲望呈现与意识形态生产——以新浪博克“文学死了”事件为例[A];都市文化——文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兰昆;互联网时代的“天灾人祸”[N];中国经济导报;2005年
2 郑好;互联网时代的博物馆营销[N];中国文物报;2010年
3 郑好;互联网时代的博物馆营销[N];中国文物报;2010年
4 黄合来;博士生教育的核心价值[N];学习时报;2010年
5 全国政协委员 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 王晓秋;我国博士生教育质量亟待提高[N];人民政协报;2010年
6 李永刚;互联网时代的隐私权之争[N];经济观察报;2010年
7 记者 邢肃睿;互联网时代报纸业的盈利途径[N];中国绿色时报;2010年
8 记者 朱建华;一个导师最多同时带47名博士生[N];长江日报;2010年
9 本报记者 张宁锐;博士生教育的一个特殊课堂[N];人民政协报;2010年
10 本报记者 陆晓辉;需求为主导 互联网创新加速[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方芳;医学博士研究生创新行为驱动因素及其结构模型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09年
2 彭国华;我国高校理工科博士生科研激励机制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3 张英丽;论学术职业与博士生教育的关系[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4 徐平;我国研究型大学博士生培养模式研究[D];厦门大学;2008年
5 易凌;生物医学PhD培养模式的系统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07年
6 彭安臣;中国博士生资助[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7 胡志兵;互联网生产和消费三个模式的微观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08年
8 卢亮球;中美体育博士培养比较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5年
9 张国栋;我国贯通式博士生培养模式的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10 胥秋;大学学科文化的冲突与融合[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韩勤;基于国家竞争力的我国博士生教育国际化战略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2 李海娜;中美博士生资助比较研究[D];河北大学;2010年
3 朱亭亭;二战后美国博士生教育的历史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4 仝召燕;文科博士生学术水平的影响因素分析[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5 王彩红;博士生教育中导师与研究生关系的重构[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6 仝召燕;文科博士生学术水平的影响因素分析[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7 王彩红;博士生教育中导师与研究生关系的重构[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8 陈飞;互联网“人肉搜索”伦理审视[D];重庆师范大学;2010年
9 张立迁;基于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博士生奖学金体系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10 李少勇;美国“未来师资培训规划项目”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29721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yjsjy/22972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