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现状的调查与研究82
本文关键词: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现状的调查与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现状的调查与研究;袁本涛赵伟王孙禺;=摘要>随着研究生教育规模的迅速扩张,我国;=作者简介>袁本涛,清华大学教育研究所教授;一、质量#目标与方法;为评价研究生教育质量,首先必须明确如何界定研究生;一般而言,研究生教育质量包括狭义和广义两个方面:;育,因此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高低,就不能仅看其学术水;既然研究生教育质量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现状的调查与研究
袁本涛 赵 伟 王孙禺
*
=摘 要> 随着研究生教育规模的迅速扩张,我国研究生教育的质量也遭到了社会的质疑。为了揭示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的现状,本文根据专家座谈会和抽样调查获得的大量数据,对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进行了客观、全面的分析。文章根据培养目标确定了评价研究生教育质量的视角,从比较和政策两个维度建立了相关评价基准,从研究生的生源质量、学风现状、内部适应性(学术水准、创新能力等)、外部适应性(用人单位对毕业研究生的满意度)等几个方面对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现状进行了评价。结果显示:目前我国研究生在学风、学位论文质量以及综合素质等几个方面表现较好;但和5年前相比,生源质量、学位论文水准以及研究生的总体质量方面并没有大的提高,甚至有潜在的下降趋势;而在创新性、团队精神、社会责任感和动手能力等方面则表现较差。针对这些问题,文章简要分析了相关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关键词> 研究生教育 生源质量 学风现状 内部适应性 外部适应性=收稿日期> 2007年4月
=作者简介> 袁本涛,清华大学教育研究所教授、博士;赵伟,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副秘书长、教授、博士;王孙禺,清华大学教育研究所副所长、教授。 随着我国研究生教育规模的迅速扩大,研究生教育数量与质量的矛盾日益凸显出来,尤其是教育质量,遭到来自多方的质疑。为解答社会对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现状的疑问,受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管理司和国务院学位办委托,我们近期就/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现状0问题进行了一次较大规模的调查。本文基于调查结果和所掌握的相关事实,试从整体角度对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做出基本估计,并针对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若干政策性建议。
一、质量#目标与方法
为评价研究生教育质量,首先必须明确如何界定研究生教育的质量,如何评价研究生教育的质量。
一般而言,研究生教育质量包括狭义和广义两个方面:狭义上讲,就是指研究生的学位论文质量,因为学位论文是研究生获得学位的基本依据,是体现其对相关专业领域专门理论和研究方法掌握程度、最能代表其独立研究能力的学术成果;从广义上讲,研究生教育质量指的是其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情况。研究生教育是最高层次的教
育,因此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高低,就不能仅看其学术水准,对其文化素养、道德素质以及团队合作能力等也应该有较高的、明确的要求。
既然研究生教育质量有狭义和广义之分,那么,评价研究生教育质量也可从这两方面展开。衡量学位论文的质量比较容易,各学术领域基本上都有一套成熟的评价标准。但若从广义的质量角度来评价研究生教育,很多问题还比较模糊,因为在很多高校的研究生培养方案中还没有将文化素养、道德素质、团队合作能力等作为明确、具体的要求,这意味着在我国研究生教育的评价体系中,上述素养和能力培养基本上还没有落实和具体化。为此,在质量研究中有必要引入研究生培养目标的概念。
长期以来,我国研究生培养的整体目标是不够明确的,由此导致研究生培养方式、培养计划、培养学制等方面的一系列问题。我们认为,应当毫不含糊地提出,博士生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学者和精英。无论他们今后是在学术界、政界还是工业界、非政府机关等就业,都需要批判性地传承知识,创造性地发展知识,并在本职工作场合传达
*本文为国务院学位办专项课题/研究生教育质量的现状调查与研究0的成果之一。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07年第4期
学术理念和价值或把知识转化成生产力。
我国一度也曾把硕士生当作学术精英来培养。从20世纪70年代末恢复研究生教育起至2000年以前,我国研究生教育的总体规模比较小,有条件进行精英化培养。但现在我国硕士生规模已经很大,很难再以精英化方式来培养。更重要的是,这些年来,我国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领域的发展对研究生教育的要求也在发生变化,研究生教育的重心已逐渐转移到博士生教育。根据我国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领域快速发展的特点,今后我国在读硕士生除少数要继续为攻读博士学位做准备外,大量的应当面向实际应用部门,培养具有较强动手能力的高级应用型、职业型人才。由此看来,再用传统的眼光来看待当今硕士生的教育质量已不合时宜。
明确了研究生教育的培养目标,就可引入内部质量和外部质量的概念了。所谓外部质量(即外部适应性),指的是研究生对外部环境的适应程度,确切些说,就是指其毕业后适应工作岗位的程度,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个体适应性,即用人单位对毕业生个体的满意程度;二是结构适应性,即研究生的整体质量是否适应社会需要,具体来说,就是学位授权点/学科结构、毕业研究生的专业结构等与市场对高级人才的需求结构及其变化趋势的一致程度。如果研究生培养制度能够根据社会需求及时灵活地做出反应,就说明是相适应的。当然,评价研究生培养质量不能唯市场论,外部适应性是衡量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尺度,但不是唯一尺度,即使是外部适应性,也不是单指对近期社会需求的适应,更重要的是对中长期需求的适应。
所谓内部质量(即内部适应性),主要是指研究生(尤其是博士生)的学术和学业成就,可以分为创新性、规范性和伦理性三个方面,其中最主要的是创新性,而创新性的核心是原创性,只有原创性的成果,才足以引起重大的技术变革。研究生学术成就的创新性,应由国内知名并具有国际学术背景的同行专家来评价。学术成就的规范性,包括论文表述是否规范和研究方法是否科学两个方面,论文的规范性可由同行资深编辑或用优秀编辑软件来评价;方法的科学性可由同行专家评价。至于学术成就的伦理性,则应由专门的委员会进行审查,重点强调是否遵循了科学伦理,有无抄袭、杜撰、编造数据、伪造证据等行为。目前学界学风比较浮躁,内部质量的伦理性评价显然更
[1]
应受到重视。
应当指出,/质量0是一个比较的概念,需要把今天的研究生教育质量与前些年相比,把我国的研究生教育质量与其他国家相比。其次,/质量0也是一个政策的概念,研究生教育针对什么,强调什么,引导什么,其质量标准就体现着一定的政策目标。譬如,强调将研究生尤其是博士生培养成科学发展与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领军人物,就清楚显示了我国研究生教育的政策目标。
以上从广义和狭义两方面定义了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概念;从培养目标出发确立了内部适应性和外部适应性的质量评价视角;从比较和政策两个维度建立了质量的评价基准。
在前述研究的基础上,我们组织了专家座谈会,进而展开了问卷调查。问卷调查内容除培养条件外,关于教育质量的内容主要包括:研究生的生源质量、学风现状、合作精神与能力、知识结构与论文水准等几个方面。
本次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3500余份,回收2899份,总回收率为82%。调查对象包括在校硕士生和博士生、研究生导师(以下简称导师)、研究生教育管理人员(以下简称管理人员)、毕业研究生用人单位(以下简称用人单位)等。其中,发放导师730份,回收633份,回收率87%;发放管理人员400份,回收311份,回收率78%;发放用人单位41份,全部收回;发放研究生2370份,回收1914份(其中,硕士生1672份,博士生242份),回收率81%。在对导师和研究生的问卷调查中,共选择7所高校,按类型分,/985工程0大学4所、/211工程0大学2所、地方重点大学1所;按区域分,东部地区3所、中部2所、西部2所,说明这些样本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对管理人员的调查涉及面比较广泛,除以上7校的管理人员外,还有几位相关省市学位办公室的主任、副主任,以及另外两所大学研究生院的负责人,这两所学校均在北京,其中一所为/9850工程大学,一所为/2110工程大学。接受调查的41家用人单位则包括军事机构、高校、科研机构和国内外企业等[2]。
二、研究生教育质量现状分析
根据对以上基本概念的界定和调研所获得的相关信息,这里从研究生生源质量、学风状况、内部适应性和社会适应性等四个方面对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现状展开阐述。
1.生源质量评价。
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现状的调查与研究
生源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研究生教育的质量。调查结果表明:虽然大部分导师和管理人员对目前的生源质量给予了某种肯定,但总的看来评价不高,1/3的导师和管理人员认为硕士生源质量/一般0;1/4的导师和1/3以上的管理人员认为博士生源质量/一般0。
对导师的调查显示,与前些年比较,认为现在的生源质量/明显提高0和/略有提高0的比例合计为40%;认为/基本持平0的为33%;认为/略有下降0和/明显下降0的合计为27%。统计表明,60%的导师认为生源质量非但没有提高,甚至降低了。据北京大学课题组2004年的调查,2000~2004年,我国博士生生源质量总体上并无多大提高,仅28.2%的导师认为博士生生源质量有提高;30.9%认为持平;40.9%认为有所下降。虽然北大的调查结果似乎更为悲观,但反映的问题与我们是一致的。不言而喻,研究生生源质量下降的趋势,必须引起高度关注。
人们或许会奇怪:每年报考研究生的人数越来越多,何以生源质量并没有明显提高甚至有所下降呢?研究认为,这与我国的招生制度、用人制度、培养制度和评价制度等都不无相关。由于这些制度的种种弊端,导致相当数量的优秀生源流失,也诱致很多无心问学、甚至意在混文凭之人成为研究生。在美国,所有系科获得博士学位的平均时间达7年以上,人文社科博士甚至要超过8
[4]
我国则相反,博士学位一般只需3~4年就年。
[3]
理人员对博士生学风评价选择/优0和/良0的比例分别达35%和48%,合计达83%;对硕士生学风的评价选择/优0和/良0的比例也分别达到24%和53%,合计为77%。而导师对硕士生学风的评价上,选择/优0和/良0的比例分别为18%和53%,合计达71%;对博士生学风的评价,选择/优0和/良0的比例分别为30%和51%,合计达81%,与管理人员的评价基本一致。由此得出判断:我国研究生的学风总体优良,也存在一些问题,但不是主流。
3.内部适应性评价。
受条件限制,我们在进行内部适应性评价时,未能对研究生的伦理性和规范性做具体研究,在这方面,我们信赖常识,即:论文质量在相当程度上能反映研究生的学术道德水平;而不讲究规范的学位论文,也不可能成为高质量的论文。因此,这里主要从研究生的知识结构、创新能力、论文水准等方面进行分析。
(1)知识结构评价。
调查结果表明:我国博士生的知识结构基本合理,但硕士生的知识结构有待大幅改进。导师对博士生的知识结构选择/优0和/良0的比例分别为18%和59%,合计达77%;认为硕士生的知识结构/优0和/良0的比例分别为11%和49%,合计为60%。可见,导师对博士生的知识结构基本满意,而对硕士生的知识结构虽然整体上肯定的占多数,但也有40%的导师认为/一般0甚至/差0)))这是一个不可低估的/少数0。
(2)创新能力评价。
研究生作为国家创新队伍的生力军,其创新能力的高低,是决定其研究能力和学术水平的关键。
调查结果显示:导师和管理人员对硕士生的创新能力总体上评价一般,其中,仅9%和38%的导师认为硕士生的创新能力为/优0和/良0,而评价为/一般0和/差0的比例合计高达53%;管理人员选择/一般0和/差0的比例也分别达到42%和5%,总计47%。也就是说,有一半多的导师和近一半的管理人员认为硕士生的创新能力一般甚至较差。耐人寻味的是,研究生在这方面的自我评价也比较低:硕士生、博士生选择/一般0和/差0的比例合计分别为51%和34%。
对博士生的评价也不高,30%的导师和31%的研究生管理人员认为博士生的创新能力/一般0
能获得,机会成本并不高,由此而来的社会声誉、职务升迁或其它优惠待遇的机会却不低。有记者调查发现,国内不少人/只是冲着博士头衔去读的,根本就没思考过自己是否适合读博0。有人甚至认为,/大部分博士生不是来求知的,而是来解决一些具体功利目标的,譬如,留在大城市,评上高职称,或者找到一份好工作0。事实证明,这样的博士生的确存在。
2.学风现状评价。
严谨的学风,能造就崇尚科学和富有人文精神的人才;而浮躁的学风,不仅会妨碍个体的学业成就和人格发展,甚至会导致人才培养整体质量的低劣。因此,学风是研究生精神风貌的整体体现,学风的好坏直接影响着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高低。
从管理人员和导师对研究生的学风评价看,无论博士生还是硕士生,其总体表现都不错。管
[5]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07年第4期
甚至/差0。
用人单位的评价更值得关注,调查结果显示,用人单位认为研究生创新能力/一般0和/差0的比例合计高达68%,表明大多数用人单位对毕业研究生创新能力基本不予认可。
中国工程院院长徐匡迪院士认为,很多研究生做导师提供的题目很在行,一旦离开了导师就什么也做不出来了,这意味着他们根本就没有学会创新[6]。
(3)论文质量评价。
学位论文是研究生知识结构优劣、专业基础知识掌握牢固与否、研究方法掌握熟练与否以及综合素质高低的集中体现。因此,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可作为检验研究生教育质量的一个基本判据。
调查表明,我国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质量总体上应予肯定,但与前些年相比并无显著提高,而且不同培养单位产出的学位论文尤其是博士学位论文质量差异显著。
对硕士学位论文质量的评价,导师和管理人员认为/优0和/良0的比例分别合计为71%和82%。说明大多数导师和管理人员对硕士学位论文的质量比较满意。
对博士学位论文质量的评价,导师和研究生管理人员中认为/优0和/良0的比例合计均为84%。这表明,大多数导师和管理人员对目前我国博士学位论文质量是满意的。尽管有16%的导师和管理人员对论文质量表示忧虑,但没有理由据此对我国目前博士学位论文的总体质量提出怀疑。
值得关注的是,有59%的导师认为,与5年前相比,我国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基本持平,12%的导师认为/越来越差0,另有11%的导师认为难以判断,只有18%的导师认为/越来越好0。这至少表明,5年来,我国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质量没有显著提高。
还应注意到,不同高校的学位论文尤其是博士学位论文的质量差别很大。1999~2006年的8年间,我国进行了8次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评选,总共评出786篇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但这样的论文数量太少,整体质量还难以与国际先进水平比较,而且绝大多数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还没有产生高水平的博士学位论文。我国目前有博士学位授予单位349个,其中获得过1篇
以上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的仅124个,也就是说,约2/3的博士生培养单位还没有产出过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而在产出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的124个单位中,未超过4篇的就有77所。如果科学院及其他研究机构不计在内,全国高校系统共获得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639篇,平均每年获得1篇及以上优秀学位论文的高校仅19所,且接近60%(376篇)仅来自16所高校。换言之,在全国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292所高校中,60%的全国高教系统的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来自5.5%的高校[7]。
4.外部适应性评价。
这里主要就用人单位对毕业研究生的合作精神与组织协调能力、事业心和责任感、综合素质和总体质量、独立工作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等的评价进行分析。
(1)合作精神与组织协调能力评价。调查结果表明,在职场环境中,我国研究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等均表现一般,且组织协调能力较差。
用人单位对毕业研究生合作精神表示/很满意0和/比较满意0的分别为7%和34%,合计只有41%;认为/一般0的比例高达47%,且还有12%/不满意0。
与此密切相关的是组织协调能力,如果在团队合作方面表现不佳,组织协调和沟通能力就好不到哪儿去。这一点也从问卷调查中得到了证实。在评价研究生的组织协调能力时,选择/很满意0的用人单位为0;选择/比较满意0的有34%,选择/一般0的高达57%,还有9%选择的是/不满意0。这说明,毕业研究生在职场上表现出的组织协调能力更不令人满意。
(2)事业心和责任感评价。
毕业研究生将在不同岗位上担负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行政管理的重任,这对其事业心和责任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与团队精神相比,用人单位对毕业研究生的事业心和责任感的评价稍好一些,但也仅此而已。在问卷调查中,选择/很满意0和/比较满意0的分别为5%和54%,合计为59%;选择/一般0和/不太满意0的分别为34%和7%,合计达41%。可见虽然多数用人单位对毕业研究生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持某种肯定态度,但总体评价不高。
(3)综合素质和总体质量评价。
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现状的调查与研究
虽然研究生综合素质的高低并非完全由学校教育决定,但一定程度上能反映我国研究生教育乃至整个高等教育的水准。
调查结果表明,用人单位对我国毕业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基本满意,对知识方面的素质给予了充分肯定。但将近年毕业研究生的总体质量与5年前相比,50%的用人单位认为有所下降。
对毕业研究生综合素质的评价,选择/很满意0和/比较满意0的用人单位分别为5%和66%。虽然/很满意0的比例只有5%,但也说明综合素质非常优秀者是存在的,而且大部分用人单位认为毕业研究生的综合素质比较令人满意。
调查结果还表明,用人单位对毕业研究生的基础知识有较高的认可度。对研究生基础知识的总体评价,选择/很满意0和/比较满意0的比例分别达20%和60%,合计达80%。用人单位对毕业研究生运用英语和使用计算机的能力给予了很高评价,选择/很满意0和/比较满意0的比例分别达17%和66%,合计达83%,说明我国的研究生教育长期强调对研究生英语知识和计算机能力的培养收到了实效。
对研究生培养的总体质量,用人单位在将近期毕业研究生与5年前毕业的研究生加以比较后,认为有/明显提高0的仅2%;/略有提高0的占24%;/基本持平0的占17%;/略有降低0和/明显降低0的合计50%;还有7%的人未表态。这说明,用人单位认为,我国研究生培养质量近5年来总体上不仅没有明显进步,甚至还有所下降。这是值得深刻反思和高度重视的。
(4)独立工作能力和动手能力的评价。研究生毕业后所从事的工作并非都是研究工作,很多人实际上从事的是操作性工作。因此,研究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的强弱,在职场上就显得格外重要。
长期以来,社会上流传着大学生(包括研究生)/高分低能0的说法,调查表明,我国目前毕业研究生的独立工作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的确不被用人单位所认可,值得整个教育界深思。
对毕业研究生实际动手能力的评价,选择/很满意0和/比较满意0的用人单位分别为5%和38%,两者合计只有43%,也就是说,绝大部分用人单位认为我国毕业研究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一般0和/差0。
用人单位对毕业研究生独立工作能力的评
价,也令人不安。选择/很满意0和/比较满意0的分别只有10%和34%,合计仅为44%,与对实际动手能力的评价一致,表明我国毕业研究生在职场表现出的动手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未能满足多数用人单位的现实需求,/高分低能0现象严重。
三、结论与建议
根据以上调查和分析,可就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得出如下基本结论:
)))近年来,我国研究生教育在规模快速膨胀而培养条件没有相应改善的环境下,总体质量保持基本稳定;但与5年前比,无论是生源质量还是学位论文质量,都没有大的提高,且五成用人单位认为毕业研究生的质量有所下降。
)))我国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学风表现良好,得到多数导师、管理人员和用人单位的认可。
)))学位论文质量总体保持在较高水准,产生了一批全国性的优秀博士论文;但不同高校的论文质量尤其是博士学位论文质量相差甚远,且大部分研究生培养单位未能产出高水准的博士学位论文。
)))创新能力尤其是原创能力差已成为我国研究生教育的致命弱点,且硕士生的知识结构也还有诸多不尽人意之处。
)))外部适应性整体表现较差,如团队合作精神、组织协调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和动手能力等基本上不被用人单位认同。事业心和责任感虽然获得了多数用人单位认可,但从比例上看仅占微弱多数,还有41%的用人单位并不满意。
当然,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制度上的影响,如招生制度、培养制度、评价制度、培养目标等都有待完善;也有客观条件的制约,如一些高校的图书资料相对陈旧、网络设施不健全、教学实验仪器设备落后、研究经费严重短缺,等等,现代科学研究日益成为资金密集型劳动,在此背景下,我国现行投入研究生课程教学、科学研究的经费是难以支撑如此庞大规模的研究生教育的。从教育过程看,还有导师的原因,如导师在研究生培养上精力投入不足,有的导师所带研究生过多,无暇因材施教;有的导师身兼数职,研究生培养沦为/副业0;有的导师自身业务能力不强,难以胜任指导之责。当然,也有研究生自身的原因,如读研动机不纯,缺乏创造欲望,学习动力不足,基础不扎实,等等。
为此,我们强烈建议:
下载地址: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现状的调查与研究82.Doc
【】最新搜索
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现状的调查与研究
藏汉对照《菩提道次第明晰引导速道前行念诵次第易行仪轨·有缘颈
春天的好词好句好段18
综合部2012年工作思路
大学生寒假社会实践论文89
立式钢琴击弦机示意图
自考教材查询90
56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第二单元
吴荣光吴荣照冒雨接送陌生人
中兽医手术疗法治疗猪气喘病有奇效
本文关键词: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现状的调查与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3058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yjsjy/2305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