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加强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对策
本文关键词:研究生创业教育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本文在分析国内研究生创新创业现状的基础上,针对现阶段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针对性强的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创业教育 理念 创新意识
一、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创新创业教育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末。近几年随着国家大力推行全民创业计划,“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一大批扶持政策相继出台。作为全国创业教育的试点高校,我国目前共有中国人民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九所高校,基本形成了“以学生整体能力、素质提高为重点的创业教育”“以提高学生的创业知识、创业技能为侧重点的创业教育”和“以综合式创业教育”的三种主要模式。从总体上看,我国的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还处于初级阶段,理论、成果和实践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二、我国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1.创业意识不足
管理者对研究生创业教育研究得不够深入彻底,流于形式,研究生创新创业的生态环境还未形成;很多高校受外部环境的影响,建立起了重创空间,硬件达到了标准,但是软件建设远远没有到位,创业的学生并没有得到相应的培训和扶持,创业氛围相差甚远。
2.教育模式陈旧
现有的教育模式注重专业学习和科学研究,很多高校未把创业教育纳入研究生人才培养目标体系,导致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新精神严重匮乏。目前部分高校尝试设置了研究生创新创业课程,但由于刚刚起步,在教材选用、课程体系、授课方式、学生互动参与等方面存在着诸多不完善之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知识结构老化,与实践严重脱节,课程质量大打折扣,,没有形成系统化、完整化的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3.师资质量难以保证
从事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师本身缺乏创业经验,实践经验不足,很难言传身教,在课程中也无法与学生产生共鸣。很多授课教师本身根本没有任何创业经验或与之相关的培训经历,因为授课质量也大打折扣。
4.硬件条件不尽如人意
很多高校没有创业专项资金,创业基地建设明显滞后,甚至没有学生创业的活动场地,创业空间建设滞后,创业环境不理想;校内很多部门没有形成全力支持大学生创业的浓厚氛围,尚未形成有效合力。
5.创业形式单调
目前的研究生创业缺乏多样化和深度化。例如很多外语外贸院校由于其专业的特殊性,只把创业的领域集中在翻译、培训等几个方面,没有进行拓展性和开放性的尝试,在文化创意等新兴领域尚未涉足,创业形式稍显单薄。
三、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1.丰富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理念
各高校应该从一把手做起,自上而下高度重视此项工作,切实从宣传导向、政策扶持、人员配备、硬件设施、资金投入等方面切实为研究生创新创业工作提供有力支持,使学生在创业过程中无后顾之忧。建立起一套完善的政策,激励老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到创新创业活动中来,并加强创业教育理论的研究,对产出成果加大奖励。鼓励并支持研究生通过参加创业活动、创业大赛、组建创业社团等方式感知创业、了解创业,强化创业意识,培养创业理念。充分挖掘和调动教育资源,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环境。充分利用社会实践基地和校友会等社会教育资源,整合政府、社会、高校三方资源,为学校开展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活动提供全方位、多层次和可持续的支撑体系,最大限度地优化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环境,提升工作实效。
2.完善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优化课程结构
提出符合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实际需要和与创业实践挂钩的课程设置方案,结合所在地经济发展情况和学校特色优化研究生专业课程结构,将课堂专业教学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在教学和实践活动中提升专业技能和创业知识。可设立弹性学制,为研究生创新创业提供制度保障,鼓励研究生在创新能力、实践水平和创业精神方面有所突破。核心是打破学制年限对学生的束缚,给予他们充足的时间,以弹性管理激发研究生的创造力,更好地促进理论教学改革。
3.建立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领导管理机构,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高校应根据该校实际设立专门机构,统筹管理,加强师资培训与自身能力提升,确保实践教学活动取得实效。建立创业导师制度,发挥创业导师在研究生创新创业培养体系中的重要作用。聘请校外有创业经历的企业领导指导研究生创业,提供咨询服务和智力支持。
4.建立“一心一金一基地”,发挥骨干作用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建立研究生创新创业指导中心,组织承办各类创新创业讲座、竞赛,营造校园创业氛围;广泛争取各种社会资源,帮助研究生降低创业风险,搭建与政府对话、校企合作的平台。主要依靠校友捐赠设立研究生创新创业基金,用于资助或奖励研究生创新创业项目。与企业联合建立研究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不断与市场接轨。
文/刘晨曦
本文关键词:研究生创业教育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3060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yjsjy/2306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