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亚法学研究生教育的灵活性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Abstract]: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multi-level training mode of law graduate students in Australia, and points out that its distinctive characteristic is flexibility. This flexibility is manifested in degree setting, academic system, curriculum setting, teaching method, teacher selection, examination method and so on. The author points out that the competent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in China should draw lessons from the practice of Australia, "student-oriented", with a relatively complete design system, multi-level, flexible and diverse learning models to meet the various needs of the society for the postgraduate education of law.
【作者单位】: 上海交通大学法学院;
【分类号】:G64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余敏友;澳大利亚法学教育简论[J];法学评论;1997年01期
2 戴莹;法学硕士和法律硕士培养方式之比较[J];华东政法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3 赵泉;澳大利亚法学教育之借鉴[J];理论学刊;1999年06期
4 刘国福;;澳大利亚法学教育的质量控制[J];太平洋学报;2006年07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柴振国;郭广辉;赵一强;;法学案例教学系统论[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2001年03期
2 董陆璐;;对当今法学硕士教育问题的几点思考[J];南方论刊;2007年08期
3 房文翠;知识在法学教育中的属性与效用——兼论我国法学教育知识观的重构[J];法制与社会发展;2003年06期
4 刘国福;;澳大利亚法学教育的质量控制[J];太平洋学报;2006年07期
5 何灵巧;;法律硕士信息素质教育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08年11期
6 谢冬惠,李牡丹;浅谈依法治国与强化公民的法律意识[J];太原师范专科学校学报;1999年03期
7 《法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改革》课题组;;落实法律硕士实务型人才培养目标之我见[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8 孙晓红;;职业教育和学术训练的有机整合——谈我国法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模式的完善[J];中国高教研究;2007年10期
9 张德瑞;;回顾、反思与改造——中国法律硕士教育历程之检视[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黄玉芬;贾书申;;论高职法律教育的存在与改革[A];北京高等职业教育教学实践与研究(2005-2007)[C];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王天欣;高校法学本科考试制度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8年
2 孙琳;我国法学本科分类培养模式问题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3 朱春霞;中国本科法学教育培养目标的理性思考[D];苏州大学;2003年
4 石红英;人民陪审员的法律教育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4年
5 冯涛;普通本科法学教育培养目标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余敏友;澳大利亚法学教育简论[J];法学评论;1997年01期
2 王建民,楚红丽;扩招中的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控制与提高——以北京市全日制统考硕士研究生培养为例[J];高等教育研究;2003年03期
3 刘彤;法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及其完善——兼与美国JD教育制度比较[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3期
4 王琪;法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方法改革初探[J];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5 王晨光;法学教育的宗旨——兼论案例教学模式和实践性法律教学模式在法学教育中的地位、作用和关系[J];法制与社会发展;2002年06期
6 纪光欣,张荣华;美国研究生培养的特点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石油教育;2004年05期
7 保罗·M.雷蒙德,徐平;法学教育:澳大利亚法学院的经验与教训[J];外国法译评;2000年04期
8 朱文;案例教学方法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3年10期
9 何勤华,张传;从发达国家的法学教育看中国法律硕士的培养[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2年12期
10 霍宪丹;让法律硕士(JM)教育成为法律教育的主渠道[J];中国高等教育;2002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饶水平;;澳大利亚生态趣闻[J];地理教育;2006年03期
2 尤今;澳大利亚农场生活一天零一夜[J];英语辅导(疯狂英语中学版);2003年39期
3 严向群;澳大利亚的三大自然之谜[J];少年文摘;2004年01期
4 朱丽萍;;澳大利亚的兔子[J];文教资料(初中版);2005年06期
5 沈稼青;澳大利亚 让每位学生都有一技之长[J];小读者;2005年11期
6 陆胜国;澳大利亚的“家长指引”[J];小读者;2003年11期
7 ;澳大利亚历险记[J];小哥白尼(趣味科学画报);2004年23期
8 钟声;神秘的澳大利亚[J];小学生导刊(中年级);2003年17期
9 南帆 ,一歌;在澳大利亚被发现之前[J];全国优秀作文选(高中);2003年11期
10 贺赛,张有弛;澳大利亚见闻[J];初中生优秀作文;2004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澳大利亚期刊一瞥[A];全国科普期刊研讨会暨中国科普期刊研究会成立大会论文集[C];2000年
2 池克;;全球电解二氧化锰的科技发展趋势[A];中国电池工业协会2002年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2年
3 曾绍平;;澳大利亚公共行政管理改革考察报告[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4年年会暨“政府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论文集[C];2004年
4 Barry White;马霖;;澳大利亚羊毛市场的发展[A];第二届中国国际毛纺织会议论文汇编(上册)[C];1998年
5 Ken Sellick;;姑息护理标准:判定服务结果的标准[A];姑息护理(Palliative Care)理论与技术国际研讨会资料汇编[C];2006年
6 Peter Lucas-Smith;Rick McRae;;澳大利亚的野火危险问题[A];联合国国际减轻自然灾害十年论文精选本论文集[C];2004年
7 克里斯·沃尔德伦;;澳大利亚LPG汽车市场和LPG钢瓶技术发展的介绍[A];'98成都国际天然气汽车技术研讨会暨展览会论文集[C];1998年
8 ;澳大利亚英特包装材料设备集团·中国[A];首届中国苜蓿发展大会论文集[C];2001年
9 Avtar Singh;Wang Xungai;Wang Lijing;翟秀梅;;澳大利亚的山羊绒工业[A];第三届中国国际毛纺织会议论文集(下册)[C];2002年
10 段怡红;;澳大利亚地形产品及相关标准[A];中国地理信息系统协会第三次代表大会暨第七届年会论文集[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澳大利亚贸易壁垒[N];公共商务信息导报;2005年
2 聂明建;澳大利亚农业考察记[N];农民日报;2005年
3 本报记者 萧曼平 李如雪;到澳大利亚抢自贸区商机[N];民营经济报;2005年
4 ;澳大利亚贸易壁垒[N];公共商务信息导报;2005年
5 ;澳大利亚投资管理体制[N];公共商务信息导报;2005年
6 米立公;澳大利亚:煤矿安全是一种文化[N];中国税务报;2005年
7 冠群 辑;澳大利亚调水工程(上)[N];中国水利报;2005年
8 记者孟为;去澳大利亚玩至少多掏500元[N];北京日报;2003年
9 本报记者 姜言东;学费上涨,澳大利亚位列世界最高学费国[N];中国教育报;2005年
10 早报记者 俞佳;澳大利亚LNG明年输入中国[N];东方早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秋生;澳大利亚与亚洲关系研究(1940-1995)[D];华东师范大学;2000年
2 胡再德;澳大利亚中国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3 雷中林;铁路路网系统运输能力理论与计算方法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6年
4 张树德;当代课程改革成功机制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5 王效平;澳大利亚几种灌木桉树引种栽培及耐旱性能的基础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06年
6 张艳华;澳大利亚东南部台地桉树恢复生态机理的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3年
7 吴宝康;论怀特小说的悲剧意义[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8 乔云亭;亚澳季风系统水汽收支的气候特征及其季节内变化和年际年代际变化[D];中山大学;2002年
9 梁中贤;边缘与中心之间[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10 张国盛;耕种方式对农田表层土壤结构及有机碳影响的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美霞;澳大利亚STW改革实践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2 王晓霞;澳大利亚高等教育国际化功能分析[D];华南师范大学;2005年
3 杨佩桦;保存、吸收和归化[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4 纪湘懿;澳大利亚昆士兰州“健康促进学校”工作模式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4年
5 霍枫;澳大利亚教育输出策略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5年
6 罗爱梅;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以来澳大利亚外语教育政策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5年
7 谢明敏;1995年以来中国中学生留学澳大利亚探析[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8 夏小文;英、美、日、澳“职前教育过渡到工作”的途径与策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9 赵红梅;当代澳大利亚文学中的中国题材小说[D];苏州大学;2005年
10 阮晓菁;英国和澳大利亚中小学科学教育比较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2年
,本文编号:234815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yjsjy/23481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