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博士生学习生活支出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以2008届博士毕业生为例

发布时间:2018-11-22 18:50
【摘要】:利用针对2008届博士毕业生的中国博士质量调查数据,对博士生学习生活支出的水平、学习生活支出的来源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从支出结构看,我国博士生的支出主要用于解决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需要,其中用于伙食的支出高达41%。东部、京津沪地区博士生的学习生活成本显著高于中部和西部博士生。家庭支付、课题助研和奖助学金是我国博士生学习生活支出的三个主要来源,且家庭支付是最主要来源。与美国的博士生相比,我国博士生的借贷比例较低,但个人负担的比例过高。2008年正式推行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后,个人负担的比例有所下降,但所占比例与国际相比仍然较高。在重新倡导研究生教育的公共物品属性的国际政策背景下,在研究生教育成为国家创新基石的时代背景下,应进一步加大政府对博士生的资助力度。
[Abstract]:Based on the data of Chinese doctoral quality survey for the doctoral graduates of the class of 2008, this paper makes an empirical analysis on the level, source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the doctoral students' living expenses.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expenditure structure, the expenditure of doctoral students in our country is mainly used to meet the basic living needs, such as food, clothing, housing and transportation, among which the expenditure on food and food is as high as 41%. The cost of study and living for doctoral students in eastern Beijing, Tianjin and Shanghai i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central and western regions. Family payment, subject research aid and scholarship are the three main sources of study and living expenses of doctoral students in China, and family payment is the most important source. Compared with the doctoral students in the United States, the proportion of loans to doctoral students in our country is relatively low, but the proportion of personal burdens is too high. After the formal reform of the postgraduate training mechanism was carried out in 2008, the proportion of personal burdens has decreased. But the proportion is still high compared with the international. Under the international policy background of advocating the public goods attribute of graduate education again, under the background that postgraduate education becomes the foundation stone of national innovation, the government should further increase the support to doctoral students.
【作者单位】: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高教所;
【基金】:2009年北京市教育科学规划办青年专项课题“博士生培养模式的多样化、国际化以及结构化趋势”,课题编号CAD09049 2011年北京市教育规划课题“博士研究生教育与科学研究的互动机制研究”(课题编号:CDA11090)
【分类号】:G64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李文利;闵维方;;高校在校生私人教育支出及付费意愿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02年03期

2 卢晓东;博士生学费与博士学制变革[J];教育研究;2004年06期

3 鲍威;吴宇川;;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推进及其成效的实证分析[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1年07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别敦荣,朱晓刚;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道路上的公平问题研究[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年03期

2 卢晓东;确定成本约束下学费、财政经费的市场化互补模型——向成本补偿本义的回归[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年04期

3 周仲高;李爱平;;研究生学制改革的理论思考与政策建议[J];高等农业教育;2007年03期

4 倪秋菊;李晓栋;;试论中国高等教育的性质与市场化边界[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8年03期

5 孟成民;彭新湘;吴鸿;;地方院校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推进、反思与超越——基于华南农业大学的实证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12年05期

6 王传旭;论高等教育成本分担与学生资助的关系[J];淮南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7 毛建青;;研究生教育收费理论依据及定价原则的文献综述[J];价格月刊;2011年09期

8 段宝霞;;高师学生个人支出和获得资助问题分析[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6年13期

9 朱晓刚;当前我国实施高等教育成本分担政策面临的问题与挑战[J];当代教育论坛;2005年19期

10 刘岚;教育消费者权益保护问题初探[J];辽宁教育研究;2003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张炜;;新机制下硕士研究生的付费意愿与资助需求——基于武汉地区的实证研究[A];2007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罗尧成;我国研究生教育课程体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2 陈灿平;学生贷款:运行机制及信用风险管理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3 彭安臣;中国博士生资助[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4 朱沙;政府保障高等教育公平的财政政策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丰华;从计划到市场:论我国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转型[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2 欧阳宇;走向公平:高等教育收费改革之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3 何喜刚;对现阶段我国高等教育公平问题的反思[D];西北师范大学;2004年

4 刀福东;傣族中学生个人高等教育需求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5年

5 蔡艳梅;高校学生资助方式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5年

6 黄建;高等教育保障积累基金的融资和运作研究[D];南昌大学;2005年

7 杨溪;教育部直属高校研究生收费标准研究[D];湖南大学;2006年

8 褚萍;国家助学贷款的成本—收益研究[D];天津大学;2006年

9 林建;高中生个人高等教育需求研究[D];西南大学;2007年

10 李庭志;普通高校投资效益分析及其对策研究[D];华侨大学;2007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邬力祥;王琳;;完善导师资助制的思考[J];法制与社会;2008年04期

2 程斯辉;;改革开放30年:研究生教育发展中的关系大调整[J];复旦教育论坛;2008年03期

3 陈爱娟,万威武;关于我国高等学校学费标准的实证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2年06期

4 耿有权;;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中的理念嬗变与制度优化[J];现代教育管理;2010年03期

5 沈岚;赵冬梅;;对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试点工作的思考——以华北电力大学为个案[J];求实;2010年S1期

6 《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战略报告》编写组;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战略报告[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2年06期

7 杜娟;施亚玲;;我国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现状与思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7年S1期

8 吴晓求;宋东霞;安志伟;;以提高培养质量为核心 全面推进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9年04期

9 王仰麟;生玉海;黄俊平;陈秋媛;;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与研究生奖助体系的构建——以北京大学为例[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9年04期

10 尹玉玲;;研究生导师资助制在我国实施的难点及对策[J];中国高教研究;2006年1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永炳;;影响高校实验教学的因素及对策探讨[J];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02年03期

2 陈岩松;大学生就业影响因素调查与分析[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3 李莹;陈学飞;;我国研究生教育规模发展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6年01期

4 刘福满;;高校科研成果经营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2006年01期

5 邱庚香;刘政;龚姚腾;;浅议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核心要素及其影响因素[J];高教论坛;2006年03期

6 庞思勤;;对课堂教学问题的若干思考[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7 李永宁;;高校教育成本核算影响因素探析[J];财会通讯(学术版);2006年08期

8 吕淑云;任艳秋;;以教学评估为契机 加强高校学风建设[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6年12期

9 张慧洁;;大学教师创新力的形成及影响因素[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年01期

10 耿益群;覃云云;;世界主要国家学位互认情况分析[J];世界教育信息;2007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电芝;金盛华;;跨越两性界线——当代大学生性别角色发展现状与成因分析[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2 杨金梅;胡冬梅;张楠;;影响大学生就业因素的研究[A];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第九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3 毛建青;;影响高等教育规模的主要因素及其协整关系分析[A];2007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7年

4 杨清;陶美重;;透析我国高等教育学费定价影响因素[A];2007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7年

5 高丹;;基于PDCA原理的高校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自主改进研究[A];首届农林院校教育管理类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9年

6 郭全根;;高校中青年教师离职倾向影响因素实证分析[A];第四届中国智能计算大会论文集[C];2010年

7 孙祥;庆承松;;大学生就业区域流向成因研究[A];中国企业运筹学[C];2009年

8 陈栩;;影响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因素调查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9 钟云华;应若平;余素梅;;大学毕业生求职渠道选择及其影响因素研究[A];2006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6年

10 王明华;郭兰;;高校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研究[A];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新进展——全国第十届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赵超;应届毕业生调查:近半期望月薪过4000[N];新华每日电讯;2011年

2 本报编辑部 文字撰写 丁艳 杨柳 陈樱樱 肖敏 傅巧玲 叶玉;毕业生调查报告[N];美术报;2003年

3 文书锋、李国忠、葛丽梅、刘淑玲、马国玉、史改兰等;做好职业生涯规划,,赢在起点[N];中国教育报;2005年

4 本报记者 尹海涛;就业路折射时代变迁[N];河南日报;2008年

5 洪 蕾 ;中医高等教育发展的影响因素探析[N];中国中医药报;2004年

6 于丽雯;大学生就业与期望有落差[N];无锡日报;2008年

7 记者 刘先琴邋通讯员 董一鸣;河南农大首创“恢复高考三十年毕业生调查”[N];光明日报;2008年

8 宋晓梦;首次网络大学毕业生调查结果公布[N];光明日报;2005年

9 本报记者  杨代金;找工作难吗?[N];财会信报;2006年

10 记者 张真真邋通讯员 杜辉;大学生就业满意度创5年新高[N];湖北日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彭安臣;中国博士生资助[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2 廖茂忠;学生贷款违约影响因素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3 王冬;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评价量表研制及初步应用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09年

4 王馨竹;大学生金钱态度的结构、特点及影响因素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1年

5 丁岚;“985工程”实施效率及影响因素研究[D];湖南大学;2011年

6 王港;我国体育院校教师继续教育影响因素的体系构建[D];北京体育大学;2008年

7 丁澍;本科生及研究生培养质量及其影响因素分析[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9年

8 曾志嵘;高等医学院校教师教学行为现状及其对教学质量影响的流行病学研究[D];第一军医大学;2006年

9 彭建国;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问题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10 胡小君;基于科技引用网络结构算法的科学计量新方法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晶慧;我国高等教育需求影响因素的理论与实证分析[D];山东大学;2011年

2 谈有花;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的研究[D];河海大学;2006年

3 钱红丽;青年教师队伍稳定性影响因素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4 张燕天;大学生西部就业的影响因素和对策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5 洪德山;西部高校人才流失现状、原因及对策研究[D];兰州大学;2006年

6 耿秀梅;我国大学教师的学术责任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6年

7 白利娟;陕西高校科技成果产业化影响因素分析[D];西北工业大学;2007年

8 刘持伟;高校创新素质教育工程范式与对策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河北);2007年

9 杨元妍;我国大学生就业政策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7年

10 尹琳;中国公立高校社会捐赠的经济学分析[D];山东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35023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yjsjy/235023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e8a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