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复合载体培养创新型工学研究生的探索与实践
[Abstract]:This paper analyzes on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cultivation of engineering graduate students, puts forward the idea of constructing the composite carrier of engineering practice for graduate students and carries on the practice, that is, on the one hand,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basic platform, The "hard carrier" of engineering practice formed by the combination of the subject professional platform and the joint base of production, education and research; On the other hand, perfecting the system and innovating mechanism, through the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of tutor, graduate student and training environment, the soft carrier which is beneficial to graduate students participating in engineering practice is constructed.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effect of training engineering graduate students in this way.
【作者单位】: 江苏大学;江苏大学党委研究生工作部;江苏大学研究生处;
【基金】:“十一五”江苏省研究生教育创新立项课题(项目编号:YB0622)的研究成果之一
【分类号】:G64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瞿海东,章丽萍;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几点思考[J];高等农业教育;2002年10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刘海兰;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思考[J];井冈山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S1期
2 朱利,俞守义,陈清;以提高素质为基础 挖掘自身创新潜能[J];西北医学教育;2005年01期
3 吴宏翔,熊庆年 ,顾云深;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不足的表现[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5年09期
4 夏雨晴;;医学专业研究生人文素养的缺失及其对策[J];医学教育探索;2006年11期
5 杨侠;罗燕;;研究生教育中导师队伍建设存在问题的思考[J];中国水运(理论版);2007年05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赵郁松;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D];重庆大学;2006年
2 徐翠华;高校研究生培养管理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3 安冬平;阻碍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原因分析与对策研究[D];西南大学;2007年
4 高福霞;重庆市高校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现状及其培养研究[D];重庆大学;2007年
5 冯宝鹏;研究生教育创新体系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07年
6 易凤霞;基于创新型国家建设的研究生创新教育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7年
7 黄斌;工科研究生创新能力研究[D];广东工业大学;2008年
8 李志平;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创新能力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6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李小昱;王为;张终;;研究生创新素质培养的思考[J];高等农业教育;2007年01期
2 吴星义,阳永荣,陈丰秋,詹晓力;“产学研”与工科研究生素质教育结合的培养模式[J];化工高等教育;2002年02期
3 王全林;国外四种研究生培养模式之比较及其启示[J];大学教育科学;2005年01期
4 梁海霞;吴哲敏;;关于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思考[J];科技创业月刊;2006年09期
5 汪佩伟,李帆;当代美国产学研合作的发展趋势及其启示[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0年07期
6 李迎;产学研结合与工程硕士培养[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7 唐卫东,阚茹;博士论文创新的两个根源及博士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1999年06期
8 孙中才;高级学位候选人应有的素质[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1997年06期
9 肖国芳;吴松;彭术连;;产学研结合 研究生培养新模式———“交大—宝钢”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特征与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6年10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屈树新,沈如,姜崇喜,张继红;通过工程实践,提高学生综合素质[J];实验科学与技术;2005年02期
2 李晓强;孔寒冰;王沛民;;建立新世纪的工程教育愿景——兼评美国“2020工程师”《愿景报告》[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6年02期
3 贺华;姬鸿斌;;化工专业课程设计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工程设计能力[J];石油化工应用;2006年02期
4 褚松茂;;地方高校化工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J];职业技术;2006年24期
5 牛武;霍星明;;黑箱教学与任职工程实践能力培养[J];中国成人教育;2007年05期
6 李建强;陈鹏;黄海洋;刘宏艳;;完善工程实践体系 促进工程实践回归[J];中国高等教育;2007年08期
7 石现峰;张昀青;安蕊梅;;产学研相结合,,不断提高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质量[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08年02期
8 张万奎;丁跃浇;;精品课程建设与工程实际应用相结合二例[J];湖南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3期
9 杨凯;安江英;;构建基于工程实践的“工程化”师资队伍和教学模式[J];中国大学教学;2010年02期
10 张丹;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坚持产学合作教育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1997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翁剑成;魏中华;;提高工程类本科生毕业设计质量的几点思考[A];土木建筑教育改革理论与实践[C];2008年
2 郑堤;刘军;周嵘;林庆兰;;构建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合格的工程技术人才[A];2005年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年会论文集[C];2005年
3 张智洪;许锡宾;何兆益;;改革毕业实习模式 培养毕业生生产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A];中国交通教育研究会2008年度交通教育科学优秀论文集[C];2009年
4 余瑾;李景涌;;实践教学体系改革与实践方案的探讨[A];北京高教学会实验室工作研究会2007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5 张宏战;马震岳;;水工专业毕业设计新模式的探讨与实践[A];土木建筑教育改革理论与实践(第12卷)[C];2010年
6 许成祥;杜国锋;;实施全过程工学交替 培养高素质土木人才[A];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建设的研究与实践——第九届全国高校土木工程学院(系)院长(主任)工作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7 余自若;杨丽辉;卢文良;;土木工程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探索[A];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建设的研究与实践——第九届全国高校土木工程学院(系)院长(主任)工作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8 付家才;沈显庆;;“本科”+“技师”+“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A];第五届全国高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2)[C];2008年
9 杨志勇;田水;;毕业设计过程中的案例教学探讨[A];土木建筑教育改革理论与实践[C];2009年
10 韩国栋;冯长江;李楠;;全开放实验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的相关性分析方法研究[A];全国高等学校电子技术研究会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杨继昌;高等工程实践的重要载体[N];中国教育报;2005年
2 本报记者 孟朝红;请为化工高校工程实践伸援手[N];中国化工报;2006年
3 本报记者 钱敏;观念是个关键词[N];中国化工报;2006年
4 吴素华邋吕心;用“四模块”培养工程实践人才[N];科技日报;2007年
5 记者 贾朋剑;工科发展要依托大项目的创新研究和工程实践[N];新清华;2008年
6 通讯员 高鸣 张明平;江苏大学研究生培养突出创新[N];中国教育报;2009年
7 ;热烈祝贺华中科技大学“机械类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教学改革综合实践的研究”荣获2005年高等教育级教学成果一等奖[N];人民日报;2005年
8 唐景莉邋吴素华;华北电力大学夯实实践教学基础[N];中国教育报;2007年
9 本报记者 李丽云 通讯员 金声;既要“仰望星空”,又要“脚踏实地”[N];科技日报;2010年
10 李建国;天津科大首招包装工程硕士研究生[N];中国包装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崔军;回归工程实践:我国高等工程教育课程改革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马中平;示范性软件学院人才培养目标及途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2 石芳娟;工程哲学视野下我国工科大学生创新素质与实践能力培养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9年
3 蒲_g;美国工程学士能力培养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4 韩迟;江西省研究生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切度及对策研究[D];南昌大学;2012年
5 李雨洁;河北省研究生教育结构问题研究[D];河北大学;2010年
6 高宏德;改革开放以来地方高等工程教育发展研究[D];河北大学;2010年
7 陶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背景下我国高等工程教育模式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1年
8 马鹏飞;我国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模式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1年
9 汪衡珍;《2020年的工程师》中的未来工程师应然素质及其课程实现[D];中南大学;2012年
10 刘亚伟;工程硕士网络信息素质教育知识模块的研究[D];山东理工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38810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yjsjy/23881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