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早期研究生教育(1902-1935)

发布时间:2019-06-05 00:03
【摘要】: “研究生教育”指在大学本科教育基础上以独立形态进行的、以学术研究为主要目的、毕业时授予高级学位的一种高层次的高等教育,一般包括硕士生教育和博士生教育。本文以“中国早期研究生教育”为研究对象,在空间上,由于条件所限,仅限于中国大陆,不包括港澳台地区;学校上,不仅包括国立大学,也包括私立大学和各教会大学。 中国自1902年《钦定学堂章程》(即《壬寅学制》)中第一次提出研究生教育的概念,至1929年清华大学研究院建立并招收学生,这段时期可以算是研究生教育的早期阶段。在这段时间内,通过《奏定学堂章程》(即《癸卯学制》,1904年)、《壬子·癸丑学制》(1912-1913年)等一系列学制、法令的颁布实施,研究生教育在理论上已初见成熟。 在实践上,圣约翰大学于1908年已有医学博士毕业,并于1913年设立大学院(即研究生院);震旦大学于1912年毕业了12名硕士,并得到教育部认可;东吴大学于1917年毕业8名硕士,其中文学硕士2名、理学硕士6名;齐鲁大学于1917年招收研究生2名;沪江大学于1917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以上五所大学均为教会大学,国内大学首先开展研究生教育的是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于1929年秋成立研究院,学校首先试办了物理与外国语文两个研究所;1930年夏,中国文学、哲学等8个研究所相继成立并开始招生。这是我国研究生教育史上建立的第一个完全意义上的研究院,它标志着国内大学研究生教育进入实践阶段,中国研究生教育由此完全确立。 近年来,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及研究生入学考试成为热门,有关研究生教育的一系列问题逐渐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并有大量专著问世。然而,对于中国研究生教育产生的具体情况,我们知之甚少,有些问题尚待考证。因此,解决这一问题有着巨大的学术意义和现实意义。一方面,由于学术界对于中国早期研究生教育尚缺整体性、系统性的研究,某些问题还存在争议。因此,本课题的研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填补学术空白。另一方面,研究生教育所培养的高层次人才已成为各国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发展重要推动力,在当今的国际竞争中,高层次人才越来越成为竞争的焦点和核心,如何发展和壮大研究生教育规模并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有着深远的意义。本文希望通过客观、全面、系统的分析,为当今的研究生教育提供一些经验和教训。
[Abstract]:"Postgraduate education" refers to a kind of high-level higher education, which is carried out on the basis of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in an independent form and with academic research as the main purpose, and generally includes master's degree education and doctoral education. In this paper, "early Postgraduate Education in China" is taken as the research object. In space, due to the limitation of conditions, it is limited to mainland China, excluding Hong Kong, Macao and Taiwan, and schools include not only state universities, but also private universities and church universities. The concept of graduate education was first put forward in 1902 in the articles of Association of Qinding School (that is, "Nonyin School system") in China, and the concept of graduate education was first put forward in China. This period can be regarded as the early stage of graduate education from the establishment and admission of students by Tsinghua University Research Institute in 1929. During this period, through a series of academic systems, such as "setting the articles of association" (that is, "Guimao school system", 1904), "nonzi Gui ugliness school system" (1912-1913), the promulg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of the decree, graduate education has begun to mature in theory. In practice, St. John University graduated from M.D. in 1908 and set up a college (graduate school) in 1913. Sinian University graduated 12 masters in 1912 and was approved by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Soochow University graduated eight masters in 1917, including 2 masters of literature and 6 masters of science, 2 graduate students from Qilu University in 1917 and the right to grant master's degrees from Hujiang University in 1917. All five universities are church universities, and Tsinghua University is the first to carry out graduate education in domestic universities. Peking University established a research institute in the autumn of 1929. The school first conducted two research institutes of physics and foreign languages. In the summer of 1930, eight research institutes, such as Chinese literature and philosophy, were set up and began to recruit students. This is the first complete research institute established in the history of graduate education in our country, which marks the entry into the practical stage of graduate education in domestic universities, from which the graduate education in China is completely established.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expansion of graduate enrollment and graduate entrance examination has become a hot, a series of issues related to graduate education have gradually attracted the attention of the academic community, and a large number of monographs have been published. However, we know little about the specific situation of graduate education in China, and some problems need to be verified. Therefore, it is of great academic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solve this problem. On the one hand, due to the lack of holistic and systematic research on early graduate education in China, some issues are still controversial. Therefore, the research of this topic can fill the academic gap to a certain extent. On the other hand, the high-level talents trained by graduate education have become an important driving for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politics, culture and so on in various countries. In today's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 high-level talents have increasingly become the focus and core of competition. How to develop and expand the scale of graduate education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graduate education is of far-reaching significance. This paper hopes to provide some experiences and lessons for graduate education through objective, comprehensive and systematic analysis.
【学位授予单位】:苏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G64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何学秋;论未来工科研究生教育发展模式[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1994年05期

2 陆瑜,王士林,刘黎黎;应用学科研究生教育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几点思考[J];药学教育;1994年03期

3 江昌林,夏惠芳;试述国内外研究生教育培养模式与特点[J];煤炭高等教育;1995年01期

4 李会太,刘力军;中国会计研究生教育的成就、问题与发展方向[J];金融教学与研究;1997年06期

5 ;抓好研究生教育 培养高素质人才[J];领导决策信息;1998年24期

6 温卫东;研究生教育应适应知识经济的要求[J];江苏高教;1999年01期

7 余风盛;深化改革 提高质量把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推向一个新阶段——纪念湖北恢复研究生教育20 周年[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1999年05期

8 高玲央,牛学胜;我国硕士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发展趋势[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1999年06期

9 叶绍梁;学位的概念及其与研究生教育关系的辨析[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4期

10 陈廷柱;关于研究生教育与本科生教育相衔接的探讨[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1年Z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杨应芹;;研究生教育入世的对策[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上册)[C];2002年

2 赵蒙成;;论英国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历史[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8)——外国高等教育史研究[C];2009年

3 黄蓉生;;含弘论丛总序——走进新农村[A];走进新农村——西南大学研究生《含弘论丛》[C];2010年

4 李伟杰;;针对研究生自身特点注重教育方法改进[A];讨论“三个代表”哲学思考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5 黄蓉生;;总序[A];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问题研究——重庆市研究生马克思主义论坛论文集[C];2010年

6 季幼章;张英;张彦秋;董俊国;;研究生教育中导师创造力与研究生创造力[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下册)[C];1999年

7 肖念;沈红;;国家创新体系下的研究生教育[A];海峡两岸面向21世纪科技教育创新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8 张湘伟;刘锋;袁兵;;工程力学研究生教育的探索与实践[A];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9论文摘要集[C];2009年

9 柯伟玲;郑霞云;;基于折现法的研究生人力资本计量及应用[A];中国会计学会第八届全国会计信息化年会论文集[C];2009年

10 刘颖;;关于研究生教育体制的探讨——严格研究生中期考试制度[A];北京力学学会第12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周小月;研究生教育“瓶颈”凸现[N];黑龙江日报;2004年

2 武书连;研究生教育缺乏竞争力,弊端始于基础教育[N];21世纪经济报道;2003年

3 本报记者 王鸣琦;研究生教育如何面对扩招机遇[N];陕西日报;2002年

4 原教育部研究生司司长、原国务院学位办公室主任 吴本厦 口述 国务院学位办 欧百钢 整理 原教育部科技司巡视员 张酉水 原教育部高等学校教材办公室主任 沈友益 原教育部生产供应局局长 王民栋 原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 龙正中;深切缅怀黄辛白同志[N];中国教育报;2009年

5 周景勤;走出普通研究生教育的误区[N];中国企业报;2003年

6 ;研究生教育遭遇应试质疑[N];人民政协报;2004年

7 王斌泰;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N];新华日报;2002年

8 记者 彭东邋李凝;北大迎来研究生教育90年[N];科技日报;2007年

9 来茂德;今天该怎样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N];中国教育报;2008年

10 本报记者 高慧斌;研究生教育:何去何从?[N];辽宁日报;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汪志宏;研究生教育发展战略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3年

2 潘武玲;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3 缪园;基于学科的中国科学院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文献情报中心);2003年

4 丁哲学;高层次人力资源开发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5年

5 罗尧成;我国研究生教育课程体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6 李世彬;中国高等院校研究生教育发展与对策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6年

7 余峰;基于创新能力的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8 罗长富;研究生教育服务质量管理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6年

9 陆震;政府视角下的研究生教育质量再造[D];同济大学;2008年

10 邢媛;研究生教育卓越质量管理研究[D];天津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杨;中国早期研究生教育(1902-1935)[D];苏州大学;2008年

2 王超峰;基于C/S、B/S三层构架的研究生管理信息系统(MIS)的设计与实现[D];北京化工大学;2002年

3 高艳玲;军事医学科学院在线教育系统的研建[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04年

4 王铁臣;创新人才培养与研究生教育体制改革[D];吉林大学;2004年

5 郑浩;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历史研究(1902~1998)[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6 安凤玲;中国农业科学院博士培养质量分析与建议[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0年

7 栾旭;黑龙江省研究生教育满意度调查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8 张松;应用ISO9000族标准建立和实施研究生教育质量管理体系的探讨[D];南京理工大学;2004年

9 王文信;研究生能力建设的系统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2年

10 陈放;美国研究生教育中的人本思想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2年



本文编号:249310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yjsjy/249310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db6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