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生资格考试制度的实践和探索——以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为例

发布时间:2019-06-05 02:16
【摘要】:本文阐述博士生资格考试制度的起源和现状,分析我国建立博士生资格考试制度的必要性,并结合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在推行博士生资格考试中的实践与探索,对在中国建立资格考试制度提出了一些思考和建议。
[Abstract]:This paper expounds the origin and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doctoral qualification examination system, analyzes the necessity of establishing the doctoral qualification examination system in China, and combines the practice and exploration of the graduate school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in carrying out the doctoral qualification examination.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thoughts and suggestions on the establishment of qualification examination system in China.
【作者单位】: 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
【分类号】:G643.0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杨庚,杨健;我国推行博士生资格考试制度可行性分析[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年01期

2 秦发兰;许丽琼;胡承孝;;博士资格考试刍议[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3 王际云;实行博士生资格考试 改进傅士生培养工作[J];江苏高教;1995年S1期

4 杨庚,杨健;对美国博士生资格考试制度的分析与借鉴[J];南京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5 罗英姿;曲福田;;实施博士生资格考试 强化科研潜力的评估[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7年S1期

6 程永元,,邱成悌,王华;关于博士生资格考试问题的探讨[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1995年05期

7 宋琦琳;陈国忠;;博士生资格考试机制的探索[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9年1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秦发兰;许丽琼;胡承孝;;博士资格考试刍议[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2 贾晓红;刘向锋;王人成;;关于博士生资格考试的探析[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2年02期

3 王锁娣,邹云;关于研究生教育学制改革的进一步思考[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Z1期

4 罗英姿;曲福田;;实施博士生资格考试 强化科研潜力的评估[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7年S1期

5 宋琦琳;陈国忠;;博士生资格考试机制的探索[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9年12期

6 贾晓红;刘向锋;王人成;;美国博士生培养模式的思考与借鉴——以机械学科为例[J];高校教育管理;2012年05期

7 于书林;乔雪峰;;博士生资格考试:过滤器还是导航仪?[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2年09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胡玲琳;我国高校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2 卢亮球;中美体育博士培养比较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倩;中国博士生培养制度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2 张梦辉;我国研究生培养淘汰机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D];青岛大学;2011年

3 张蕾娜;中美高等教育学专业研究生教育比较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4 白玫;中美研究生培养模式比较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7年

5 张黎星;我国“博士教育过度”问题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6 黄莉;我国研究生教育管理制度的若干问题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7年

7 李琴涛;中美高等教育学博士生培养模式比较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7年

8 汪滟;当代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比较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9 李蓉;我国高校博士研究生教育淘汰机制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8年

10 吴巧玲;美国比较教育学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启示[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马桂敏,姜尔林,戚蕊,曹贵平;研究生教育淘汰制问卷调查[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4年01期

2 曹菱红;王晓陆;;与英、法、德、美研究生淘汰机制之比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6年03期

3 戚蕊,马桂敏,曹贵平,姜尔林;高校研究生淘汰制改革之必要性和可行性研究[J];化工高等教育;2004年02期

4 金国栋,周龙保;美国威斯康辛——麦迪森大学工学院的研究生培养工作[J];高等教育研究;1984年03期

5 罗英姿;钱德洲;;博士生培养质量与制度创新[J];江苏高教;2007年01期

6 明航;中美研究生培养模式比较分析[J];江苏高教;1998年05期

7 菲利普G.阿特巴赫,别敦荣,陈丽;美国博士教育的现状与问题[J];教育研究;2004年06期

8 王海东;;亲历美国博士生资格考试[J];中国考试;2006年10期

9 杨庚,杨健;对美国博士生资格考试制度的分析与借鉴[J];南京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10 陈学飞;传统与创新:法、英、德、美博士生培养模式演变趋势的探讨[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0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杰臣;庹莉;;创新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 提高独立学院人才培养质量[J];民办高等教育研究;2009年02期

2 朱伟超;;浅谈高职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J];中国科技信息;2010年16期

3 高亚兵;何伟强;;高师院校综合化后师范生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4 王华;;以体制改革和培养模式创新确保研究生培养质量[J];高教发展与评估;2006年06期

5 赵志宏;;加快推进硕士生培养两年制建设的策略[J];航海教育研究;2007年02期

6 刘锡娥;;关于教师职前教育案例教学的几点思考[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06期

7 张建林;廖文武;;关于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再思考[J];现代教育科学;2008年01期

8 段丹;;倡导理想培养模式 提升MBA培养质量[J];广东商学院学报;2009年06期

9 罗英姿;曲福田;;实施博士生资格考试 强化科研潜力的评估[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7年S1期

10 欧金荣,李晓波;WTO对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冲击与对策[J];中国电力教育;2002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易凌;雷二庆;王宁;吴东;吴乐山;赵达生;;对优化生物医学PhD培养模式的思考——基于某院调查问卷统计结果的分析[A];中华医学会医学科研管理学分会第十次学术年会暨第二届医学科研管理研讨会征文汇编[C];2006年

2 曹俊兴;程孝良;孙爱珍;;新时代地球科学人才知识能力需求分析与本科人才培养问题探讨[A];中国高等地质教育历史经验与科学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王丹平;;工程硕士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A];首届泛珠三角先进制造技术论坛暨第八届粤港机电工程技术与应用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4年

4 王孺;;我院卫生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析[A];第六届全国医学院校医学相关专业教材建设研讨会暨卫生事业发展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8年

5 唐志军;;高校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A];第九届全国会计信息化年会论文集(下)[C];2010年

6 史耀武;;我国高等焊接专业人才培养状况与培养模式的发展[A];与时俱进 追求卓越——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焊接学会四十周年、中国焊接协会十五周年纪念文集[C];2002年

7 杨沐昀;赵铁军;;计算机专业研究型人才培养模式初探[A];高教改革研究与实践(下册)——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8 薛东江;;关于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定位的研究[A];第二届全国高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4年

9 弭洪涛;王忠礼;姜实;;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培养模式研究[A];第二届全国高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4年

10 汪木兰;朱晓春;王令其;华茂发;;自动化专业人才质量意识培养模式与途径的研究[A];05'中国自动化产业高峰会议暨中国企业自动化和信息化建设论坛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张炳升;中国水科院靠智力输送“西部之光”[N];光明日报;2010年

2 毛学农;创新“零对接”的培养模式[N];江淮时报;2007年

3 李宣;西安工业学院彰显办学特色[N];光明日报;2005年

4 记者许宪章;要重视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N];安徽日报;2002年

5 李徽 记者 赵建春;南京理工大学构建多级培养模式[N];中国教育报;2001年

6 深圳商报记者 陈姝;深大光学研究非常超前[N];深圳商报;2007年

7 陕西师范大学 王强;应努力提高教育硕士的培养质量[N];中国教育报;2009年

8 记者 何继东;工学互动 打造制造业人才高地[N];嘉兴日报;2007年

9 记者 刘卿;云南经管院落户留学韩国新模式[N];昆明日报;2008年

10 记者任丽梅;高校将改革培养模式提高创新能力[N];中国改革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廖文婕;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系统结构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2 易凌;生物医学PhD培养模式的系统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07年

3 唐国瑶;我国住院医师培养模式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4 王东光;口腔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系列课程综合改革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5年

5 张国栋;我国贯通式博士生培养模式的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6 余峰;基于创新能力的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7 莫鸣;新型农民培养模式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09年

8 周泉兴;我军院校初级指挥军官培养模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9 刘志云;我国高等体育院校附属竞技体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8年

10 王秀梅;工科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及评价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河北);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琴涛;中美高等教育学博士生培养模式比较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7年

2 苏红;地方院校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8年

3 毛维;基于职业导向的MBA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08年

4 石倩;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5 王淼;旅游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8年

6 彭兵;研究型幼儿教师特质及培养机制初探[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7 王凯;新型骨干师资培养模式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8 刘立捷;临床护理专家的角色职能及培养模式的应用研究[D];第一军医大学;2004年

9 赖晓云;职前教师网络素质及其培养模式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4年

10 林启者;基于项目的数字内容人才培养[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49317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yjsjy/249317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168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