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芳草园中的树兰滋蕙——杨公骥教授研究生培养理路举要

发布时间:2019-11-03 18:52
【摘要】:杨公骥教授在研究生培养的长期实践中,形成自己系统的理念和路数,并且取得良好的效果。他立足于学术前沿对研究生进行方向导引,在形象思维、性本能等问题上及时作出了正确有力的回应,使学术研究沿着健康的轨道前行。他采用广博与专精兼顾的方式训练研究生,使他们的学术研究由约入博,又由博返约,并且以约驭博,以博济约。他把知识、能力、方法的综合提升作为研究生培养的目标,重视知识的积累和运用,对研究方法作深刻的历史反思,在能力培养方面特别强调思维能力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志伟;;新时期高校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理路厘析[J];继续教育研究;2008年03期

2 何刚;陈孝杨;;对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的认识与思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5年12期

3 黄德鸿;;关于培养研究生的指导战略问题[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1985年03期

4 茅于海;;关于研究生培养如何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一点看法[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1988年02期

5 苏青 ,刘恢银 ,郝临华;做一流工作 创一流成绩——杨致禄其人其事[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1989年03期

6 王锁梁;在研究生培养中积极开展学术交流活动[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1989年02期

7 朱亲云,陈焕生,,陈秋生,蔡荣泰,杨士秀;公共卫生应用型研究生培养的改革与实践[J];医学教育;1995年11期

8 薛天祥;努力提高高等教育学科研究生培养质量[J];高等教育研究;1997年02期

9 余杨柳,邢泽仁,黄教民;完善研究生学位培养方案提高研究生培养素质[J];教育与现代化;1997年03期

10 王登英;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研究生培养工作[J];交通高教研究;1997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研究生培养[A];张上隆果树学文选[C];2006年

2 黄志龙;朱位秋;郑耀;陈伟球;;探索力学与其他学科交叉的研究生培养新模式[A];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9论文摘要集[C];2009年

3 姚亮;;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探讨[A];“高教强省”探索与实践——高教科研2008[C];2009年

4 任秀莲;魏琦峰;韩家军;曹立新;;研究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A];“高教强省”探索与实践——高教科研2008[C];2009年

5 方炎;王卫宁;;光电子学专业研究生培养方法探索[A];光电技术与系统文选——中国光学学会光电技术专业委员会成立二十周年暨第十一届全国光电技术与系统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6 裴建明;朱妙章;;第四军医大学生理学教研室研究生培养感悟[A];中国生理学会第十届全国生理学教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12年

7 刘景彦;刘琴;;经济危机形势下跨专业研究生培养的几点思考[A];中国高等地质教育历史经验与科学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8 赵兵涛;苏亚欣;;提高暖通空调专业研究生科研素质的若干思考[A];制冷空调学科教育教学研究——第五届全国高等院校制冷空调学科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9 周利军;吴广宁;;高电压技术研究生培养方式探讨[A];第6届全国高等学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9年

10 李久义;李进;;推荐免试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探讨[A];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建设的研究与实践——第九届全国高校土木工程学院(系)院长(主任)工作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张国栋;增强企业创新能力 加快人才培养步伐[N];中国航天报;2006年

2 周燕虎 沈文斌 黄明明;炮院南京分院注重研究生能力培养[N];科技日报;2007年

3 本报记者 王晖;副教授也能当博导[N];河南日报;2008年

4 铁铮;北林大探索出研究生培养新途径[N];中国绿色时报;2001年

5 熊丙奇 (作者为上海高校校报研究会理事长、教授);研究生培养学制为何“朝三暮四”[N];第一财经日报;2007年

6 孙亚斐;专家探寻研究生培养新思路[N];兰州日报;2007年

7 薛惠娟;增加研究生培养经费投入[N];河北日报;2008年

8 王玉初;研究生学费“以奖代免”值得期待[N];中国经济导报;2007年

9 记者 张哲浩;西交大协议约束研究生培养[N];科技日报;2006年

10 李凝;周济:推进研究生培养成本分担制度改革[N];科技日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胡玲琳;我国高校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2 徐亚清;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协同分析与实证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09年

3 孟洁;中国研究生招生制度变革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4 彭静;我国工科类研究生培养资源重组研究[D];西南大学;2006年

5 施向峰;现代政治道德的内在理路[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年

6 余峰;基于创新能力的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7 杨志宏;高校组织结构测度方法及应用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7年

8 陆震;政府视角下的研究生教育质量再造[D];同济大学;2008年

9 彭安臣;中国博士生资助[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10 李世彬;中国高等院校研究生教育发展与对策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国莉;高校科研团队中的研究生激励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2 刘冬海;我国高校研究生激励机制优化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3 朱静然;美国研究生培养与科研一体化研究[D];河北大学;2006年

4 欧杰宁;研究生三助项目规范化管理研究[D];广西大学;2008年

5 吴云天;基于学科交叉研究生培养机制构建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09年

6 刘全菊;我国全日制研究生培养目标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6年

7 张兴春;新形势下研究生思想道德教育对策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07年

8 卢英敏;以人为本的研究生培养过程管理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9 王勇;研究生创新素质教育长效机制构建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10 王博超;基于AHP灰色关联法的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河北);2009年



本文编号:255522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yjsjy/255522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9f4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