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型与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创新——以农科为例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吴莹;徐跑;吕旭峰;;构建农科硕士研究生实践生态环境体系刍议[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6年07期
2 吕旭峰;范惠明;吴伟;;跨学科研究生培养复合导师制度的构想[J];教育发展研究;2015年11期
3 李永刚;文景芝;温盛岩;;“项目教学法”在农科类研究生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4年45期
4 涂俊才;曹玉琼;;我国农科硕士研究生分类培养研究[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2期
5 王海霞;丛鹏;周顺;;培养农科应用型硕士研究生有效途径再分析[J];高等农业教育;2012年12期
6 刘零;陈然;孟成民;;我国农科研究生培养模式对农业经济发展的适应性研究[J];成人教育;2009年12期
7 马寅生,于书洁 ,史长丽;优化课程体系 提高农科研究生的培养质量[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5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莹;袁新华;敬小军;明俊超;;学术型与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创新——以农科为例[J];中国高校科技;2017年03期
2 牛广财;魏文毅;李士泽;俞龙浩;阮长青;翟爱华;;“双导师制”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问题分析[J];农产品加工;2016年15期
3 温慧颖;李琛;陈春晟;方海峰;张群利;王桂英;;跨学科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探索——以东北林业大学森林工程为例[J];森林工程;2016年04期
4 吴莹;徐跑;吕旭峰;;构建农科硕士研究生实践生态环境体系刍议[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6年07期
5 盛攀峰;楼旭明;;管理类跨学科研究生培养现状调查及思考[J];陕西教育(高教);2016年05期
6 韩占兵;;中国新生代农业劳动力主体行为研究[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03期
7 孙育峰;杨秋生;李为;;基于协同创新机制的农科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以河南粮食作物协同创新中心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为例[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03期
8 王丽荣;成城;;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教学模式探析[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下旬);2015年02期
9 阮云泽;孟磊;赵艳;;海南大学农科类研究生培养模式创新研究[J];现代企业教育;2014年20期
10 欧阳涛;王芳;;农业推广专业硕士培养模式探讨——以湖南农业大学为例[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4年05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吕旭峰;范惠明;吴伟;;跨学科研究生培养复合导师制度的构想[J];教育发展研究;2015年11期
2 朱永东;张振刚;叶玉嘉;;MIT跨学科培养研究生的特点及启示[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5年02期
3 李筱筠;陈华伟;程华东;;农科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内部监控体系的构建[J];领导科学论坛;2015年05期
4 李永刚;文景芝;温盛岩;;“项目教学法”在农科类研究生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4年45期
5 王柯敏;;当前开展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需要做好的几项工作[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3年11期
6 廖湘阳;;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社会认同度测量维度研究——基于在读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视角[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3年02期
7 田松杰;汪勋清;王春霞;刘荣乐;;农科研究生课程体系科学构建与优化——基于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课程体系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11年12期
8 李争鸣;高启杰;;以农业技术推广为载体的农科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索[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33期
9 李敬锁;;农科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三段”模式研究[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1年10期
10 韩继英;赵正洲;;农科硕士研究生课程结构“三·三”模式的构建[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18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邓朝晖;凌长明;;构建以职业发展为导向的研究生培养模式[J];广东海洋大学学报;2009年02期
2 曲永岗,高雪梅;水利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探讨[J];排灌机械;2001年05期
3 王全林;多元互补:中国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战略选择[J];高等农业教育;2005年02期
4 李小昱;王为;张衍林;张终;;从中外研究生培养模式思考创新人才的培养[J];高等农业教育;2007年11期
5 毛培胜;张蕴薇;王峗文;;草学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创新与转变[J];高等农业教育;2012年05期
6 胡新喜;何长征;宋勇;刘明月;秦玉芝;钟晓红;;探索“四位一体”研究生培养模式——以湖南农业大学园艺学科为例[J];中国园艺文摘;2012年10期
7 刘娟;钟晓红;胡新喜;;“双核心”研究生培养模式初探[J];中国农业教育;2013年04期
8 涂俊才;李名家;秦发兰;汪华;;美国农科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与启示[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19期
9 李俊杰;王彦;;基于分层定位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多元化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10年04期
10 王根顺;曹瑞红;;基于不同学科专业下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发展探析[J];中国农业教育;2009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肖雄;;西南联大研究生培养模式探析[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2 陈俊钦;;我国体育学研究生培养模式多样化的研究[A];第八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2007年
3 李小昱;王为;;国外研究生培养模式对我国创新性人才培养的启示[A];走中国特色农业机械化道路——中国农业机械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8年
4 关凤荣;赵静波;;法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究——以长春理工大学为例[A];吉林省行政管理学会“政府法制与行政管理”理论研讨会论文集(行政与法)[C];2012年
5 孙智慧;;财经类院校硕士生培养的改革与探索[A];中国领导人才的开发与管理——2010领导人才论坛暨第二届中国党政与国企领导人才素质标准与开发战略研讨会论文选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北京邮电大学文法经济学院 王欢;国外研究生培养模式分析与借鉴[N];光明日报;2008年
2 王雪平;军事指挥研究生培养模式也应改变[N];解放军报;2007年
3 李荣国邋陈晓春;传统研究生培养模式该调整了[N];新华日报;2007年
4 本报记者 严鸿珍;新型研究生培养模式魅力何在[N];新华日报;2001年
5 记者 朱振岳邋通讯员 周炜;浙江大学改革研究生培养模式[N];中国教育报;2007年
6 通讯员 王磊 记者 余传诗;上海创新研究生培养模式[N];光明日报;2006年
7 记者 罗霞;昆工创新研究生培养模式[N];云南日报;2006年
8 本报记者 沈祖芸 计琳;“联合基地”创新研究生培养模式[N];中国教育报;2006年
9 本报通讯员 龙永筑 本报记者 吴春燕;“贯通式”研究生培养模式获“三赢”[N];光明日报;2003年
10 记者 刘昊;奖助学金制取代公费自费之分[N];北京日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胡玲琳;我国高校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2 余峰;基于创新能力的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孟珊;我国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多样化研究[D];兰州大学;2008年
2 张茹;新加坡与泰国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比较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瞿海东;基于创新的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D];浙江大学;2001年
4 颜建军;我国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变革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5 陶春莉;中国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发展演变轨迹及其时代特征[D];兰州大学;2006年
6 白玫;中美研究生培养模式比较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7年
7 苏曼虹;美国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8年
8 郭青青;中英研究生培养模式对比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10年
9 王祺;建构主义视角下跨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究[D];石河子大学;2015年
10 毕姗姗;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258532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yjsjy/25853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