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目标的途径探索
发布时间:2021-06-28 09:07
导师作为研究生培养第一责任人,是在目前"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指引下实现高水平专业技术素质和职业道德素养的人才培养的核心力量和最主要承担者。作者运用文献分析的方法,统计得出学术界围绕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工作的研究概况。从导师自身的自觉性和制度建设的制约性两个方面,对国内相对最新文献进行梳理,并对现有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目标的实现途径展开评述。最后在剖析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工作存在的问题基础之上,为在新形势下进一步推动该工作的实施,提出一些对策建议。
【文章来源】:高教学刊. 2020,(11)
【文章页数】:6 页
【部分图文】:
文献数量年度趋势
上述聚类分析结果表明,现有研究主要围绕思想政治教育展开(图2),同时涉及人才培养、导师队伍建设、教育方式与目标、培养育人机制等研究生培养内容。(三)依托项目多为院校来源
现有文献(图3)有7篇依托作者所在院校项目,占比约50%;1篇依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3篇依托省级社会科学基金,3篇依托省级教育研究项目/课题,另有5篇文献没有依托基金支持,说明立德树人相关研究已经引起高等院校自身的重视,但亟待全范围高层次的开展。(四)发文期刊比较分散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工科院校研究生教育中立德树人机制探究[J]. 沈蓉,沈利荣,刘伟,王鹏,徐含乐. 科技风. 2017(19)
[2]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指引下研究生导师师德建设研究——基于12所高校1496名师生的调查分析[J]. 郑爱平,张栋梁. 研究生教育研究. 2017(04)
[3]论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培训机制的优化[J]. 曹洪军,张红波. 煤炭高等教育. 2017(04)
[4]新形势下研究生导师师德建设机制的探究[J]. 王福全,常国威,王海虹,太佳良. 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02)
[5]促进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考评工作的四重维度[J]. 曹洪军,王娜.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7(01)
[6]我国硕士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完善——基于对华中师范大学的调查[J]. 李家文,魏寅. 社会主义研究. 2016(03)
[7]立德树人视域下研究生导师德育自觉的提升路径探析[J]. 柳礼泉,王俊玲. 思想教育研究. 2016(02)
[8]研究生导师在高校“立德树人”教育中的作用研究[J]. 崔延生,付婷婷,谭智敏,费德厚,刘禹辰. 教育现代化. 2016(01)
[9]新时期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的功用及实现途径[J]. 李红丽,曹南燕.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5(01)
[10]对研究生实施立德树人教育的策略研究[J]. 易森林,孙彩平. 教育探索. 2014(11)
本文编号:3254030
【文章来源】:高教学刊. 2020,(11)
【文章页数】:6 页
【部分图文】:
文献数量年度趋势
上述聚类分析结果表明,现有研究主要围绕思想政治教育展开(图2),同时涉及人才培养、导师队伍建设、教育方式与目标、培养育人机制等研究生培养内容。(三)依托项目多为院校来源
现有文献(图3)有7篇依托作者所在院校项目,占比约50%;1篇依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3篇依托省级社会科学基金,3篇依托省级教育研究项目/课题,另有5篇文献没有依托基金支持,说明立德树人相关研究已经引起高等院校自身的重视,但亟待全范围高层次的开展。(四)发文期刊比较分散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工科院校研究生教育中立德树人机制探究[J]. 沈蓉,沈利荣,刘伟,王鹏,徐含乐. 科技风. 2017(19)
[2]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指引下研究生导师师德建设研究——基于12所高校1496名师生的调查分析[J]. 郑爱平,张栋梁. 研究生教育研究. 2017(04)
[3]论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培训机制的优化[J]. 曹洪军,张红波. 煤炭高等教育. 2017(04)
[4]新形势下研究生导师师德建设机制的探究[J]. 王福全,常国威,王海虹,太佳良. 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02)
[5]促进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考评工作的四重维度[J]. 曹洪军,王娜.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7(01)
[6]我国硕士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完善——基于对华中师范大学的调查[J]. 李家文,魏寅. 社会主义研究. 2016(03)
[7]立德树人视域下研究生导师德育自觉的提升路径探析[J]. 柳礼泉,王俊玲. 思想教育研究. 2016(02)
[8]研究生导师在高校“立德树人”教育中的作用研究[J]. 崔延生,付婷婷,谭智敏,费德厚,刘禹辰. 教育现代化. 2016(01)
[9]新时期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的功用及实现途径[J]. 李红丽,曹南燕.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5(01)
[10]对研究生实施立德树人教育的策略研究[J]. 易森林,孙彩平. 教育探索. 2014(11)
本文编号:325403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yjsjy/32540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