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课程为载体的全日制教育硕士协同培养模式探索
发布时间:2021-07-10 16:05
探索突破发展瓶颈的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模式与机制,是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为此,应从重构课程体系、组建双师型导师团队、多样化的课程教学方式、全程贯通的实践教学及彰显实践品味的学位论文等层面,探讨以课程为载体的全日制教育硕士协同培养模式的构建,并以健全的质量监督与保障机制,保证协同培养模式的有效运行。
【文章来源】:教育评论. 2019,(03)
【文章页数】:6 页
【文章目录】:
一、当前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问题的审视
二、以课程为载体的全日制教育硕士协同培养思路
(一) 以应用性复合型师资培养为协同目标
(二) 以课程为载体的全日制教育硕士协同培养的基本思路
三、以课程为载体的全日制教育硕士协同培养模式建构
(一) 重构课程体系
(二) 组建双师型导师团队
(三) 多样化的课堂教学方式
(四) 全程贯通的实践教学
(五) 彰显实践品味的学位论文
四、以课程为载体的全日制教育硕士协同培养的质量保障机制
(一) 完善课程协同管理与评价机制
(二) 优化学业协同评价机制
(三) 健全协作运行机制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全日制教育硕士协同培养“金字塔模式”构建研究[J]. 阚鸿鹰,吴结评.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8(03)
[2]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教育硕士“临床实践”培养模式的解读与借鉴[J]. 高田钦,蒋燕.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8(02)
[3]在职业环境中培养教育硕士生——东北师范大学全日制教育硕士生培养综合改革的实践与思考[J]. 高夯,魏民,李广平,秦春生.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8(01)
[4]中国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发展反思[J]. 廖湘阳,周文辉.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17(02)
[5]论全日制教育硕士协同培养共同体建设[J]. 刘国艳,曹如军.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5 (12)
博士论文
[1]基于协同创新的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模式研究[D]. 黄正夫.西南大学 2014
本文编号:3276234
【文章来源】:教育评论. 2019,(03)
【文章页数】:6 页
【文章目录】:
一、当前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问题的审视
二、以课程为载体的全日制教育硕士协同培养思路
(一) 以应用性复合型师资培养为协同目标
(二) 以课程为载体的全日制教育硕士协同培养的基本思路
三、以课程为载体的全日制教育硕士协同培养模式建构
(一) 重构课程体系
(二) 组建双师型导师团队
(三) 多样化的课堂教学方式
(四) 全程贯通的实践教学
(五) 彰显实践品味的学位论文
四、以课程为载体的全日制教育硕士协同培养的质量保障机制
(一) 完善课程协同管理与评价机制
(二) 优化学业协同评价机制
(三) 健全协作运行机制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全日制教育硕士协同培养“金字塔模式”构建研究[J]. 阚鸿鹰,吴结评.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8(03)
[2]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教育硕士“临床实践”培养模式的解读与借鉴[J]. 高田钦,蒋燕.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8(02)
[3]在职业环境中培养教育硕士生——东北师范大学全日制教育硕士生培养综合改革的实践与思考[J]. 高夯,魏民,李广平,秦春生.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8(01)
[4]中国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发展反思[J]. 廖湘阳,周文辉.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17(02)
[5]论全日制教育硕士协同培养共同体建设[J]. 刘国艳,曹如军.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5 (12)
博士论文
[1]基于协同创新的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模式研究[D]. 黄正夫.西南大学 2014
本文编号:327623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yjsjy/32762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