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联合培养博士后有关问题探析

发布时间:2017-08-22 00:39

  本文关键词:校企联合培养博士后有关问题探析


  更多相关文章: 校企联合 企业博士后 产学研 联合培养


【摘要】: 企业博士后工作站是在高校博士后流动站基础上,为了使我国的产学研结合更加紧密,使科技和经济相互促进而出现的一种把人才培养阵地转移到企业的高层次人才培养新模式。但是,随着高校和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化,企业博士后制度在人才培养中出现了一些新问题。因此必须在遵循教育规律和市场经济规律的前提下,按照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要求对企业博士后人才培养方式进行改革和完善。 本文从分析高等教育制度与博士后教育系统的关系入手,首先描述了作为校企合作创新形式的企业博士后制度的发展概况,以及企业博士后工作对高校、企业、博士后三个合作主体各自的意义。进而从企业博士后培养的不同阶段来分析企业博士后培养过程存在的不同问题。招收阶段存在:科研立项中的问题、信息不对称问题;科研阶段存在学校与企业培养中形式上联合的问题,成果评价阶段存在评价标准问题。 经分析反思得出:在企业博士后的使用和培养中,企业主要关注的是经济效益,高校关注的是学科理论的发展创新、人才培养,博士后个人关注的是个人能力锻炼以及自身利益。当三者利益出现矛盾时便会产生问题。企业博士后并非只是学校的科研人员,也并非单纯是企业的技术人员,他处于由企业和学校共同产生作用的企业博士后工作站。它不但要承担在学校时应进行的科学研究,而且还应该帮助企业进行技术革新,只有在以企业为主的基础上兼顾各方利益,才能发挥校企联合培养的优势,使企业博士后工作健康的发展。 根据以上分析对应不同的阶段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招收阶段提出:合作选题、精选进站人员、架“桥”铺“路”,建立对接平台;培养阶段提出:完善合作机制,促进优势互补、实现使用和培养相结合,导师各司其职,营造宽松科研氛围;评价阶段提出:根据企业博士后特点正确对待出站成果,调整评价标准,明晰成果的产权归属。
【关键词】:校企联合 企业博士后 产学研 联合培养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G643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0
  • 1 绪论10-18
  • 1.1 研究背景、选题依据10-11
  • 1.2 博士后制度与高等教育11-16
  • 1.2.1 基本概念界定11-12
  • 1.2.2 我国博士后与我国高等教育12-14
  • 1.2.3 研究现状概述14-16
  • 1.3 研究内容16
  • 1.4 论文的创新点16
  • 1.5 主要研究方法16-18
  • 2 校企合作的创新形式—企业博士后制度18-30
  • 2.1 校企合作的历史演变18-20
  • 2.2 企业博士后制度的概况20-24
  • 2.2.1 博士后制度产生和发展20-22
  • 2.2.2 企业博士后制度产生和发展22-24
  • 2.3 企业博士后制度对各合作主体的意义24-30
  • 2.3.1 对高校的意义24-26
  • 2.3.2 对企业的意义26-28
  • 2.3.3 对博士后本人的意义28-30
  • 3 联合培养博士后各阶段存在问题分析30-38
  • 3.1 招收阶段存在问题30-33
  • 3.1.1 “博士后”常被误读为学位30-31
  • 3.1.2 招收企业博士后目的的异化31-32
  • 3.1.3 科研立项中的问题32
  • 3.1.4 招收过程的信息不对称32-33
  • 3.2 科研过程存在问题33-36
  • 3.2.1 联合培养趋于形式化33-34
  • 3.2.2 企业过于注重短期利益34-35
  • 3.2.3 企业原有研发力量与博士后科研间的冲突35-36
  • 3.3 出站成果评价存在问题36-38
  • 3.3.1 评价标准间的冲突36-37
  • 3.3.2 科研成果转化率低37-38
  • 4 联合培养博士后存在问题反思38-44
  • 4.1 对企业博士后招收过程的思考38-39
  • 4.2 对企业博士后科研过程的思考39-40
  • 4.3 对企业博士后成果评价的思考40-42
  • 4.4 对全过程的思考42-44
  • 5 对联合培养博士后的建议44-53
  • 5.1 加强校企合作,从招收阶段做起44-46
  • 5.1.1 合作选题、精选进站人员44-45
  • 5.1.2 架“桥”铺“路”,建立对接平台45-46
  • 5.2 促进优势互补,实现使用和培养相结合46-50
  • 5.2.1 深化合作机制,营造多赢的局面46-47
  • 5.2.2 明晰关系、加深了解,形成实质性联合47-48
  • 5.2.3 合作导师各司其职48-49
  • 5.2.4 营造宽松的科研环境49-50
  • 5.3 调整科研成果的评价标准50-53
  • 5.3.1 正确对待科研成果50-52
  • 5.3.2 明晰成果的产权归属52-53
  • 6 结语53-54
  • 致谢54-55
  • 参考文献55-56

【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张雪峰;;校企合作差异性与政府政策推动力的作用分析[J];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姚锐;中国博士后制度发展[D];南京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71611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yjsjy/71611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023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