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校工科硕士研究生跨学科培养模式研究
本文关键词:我国高校工科硕士研究生跨学科培养模式研究
【摘要】:当前我国科技、经济和社会正在加快发展步伐,一方面对学科结构体系产生了深刻影响,使得越来越多的学科开始产生交互行为,大批新兴学科如交叉学科等应运而生;另一方面也让各种经济社会问题变得更为复杂化,要求人们能以多学科视野来寻求解决之道,因而也需要更多复合型、创新型人才。我国研究生教育作为输送高层次人才的主要渠道,应肩负起培养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的重责。其中工科硕士研究生教育作为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其人才培养规模和社会用人需求的不断扩大,深化工科硕士研究生跨学科教育改革,提高工科硕士研究生跨学科教育质量,培养具有多学科背景、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高层次技术人才,也成为工科硕士研究生教育亟待解决的核心问题。本文以工科硕士研究生跨学科培养模式为研究对象,运用跨学科教育理论、系统科学理论及高等教育理论,对研究生跨学科培养模式的构成要素及其主要特色进行探究。在此基础上,对我国高校跨学科培养工科硕士研究生的现状进行调查,进而分析和讨论当前我国在工科硕士研究生跨学科培养模式上存在的问题。此外,以美国部分代表性高校的工科硕士研究生跨学科培养模式为例,对其进行案例分析和特征归纳。最后,综合上述研究成果,提出了改进我国工科硕士研究生跨学科培养的相关建议。研究结果表明,研究生跨学科培养是引入跨学科教育理念后,重新调整各培养环节来源与组成的人才培养新形式。研究生跨学科培养模式的构成要素包括跨学科支撑要素和研究生培养要素两大类,前者为研究生培养提供跨学科外部支持,后者构成研究生跨学科培养的主体内容。美国高校在工科硕士研究生跨学科培养上颇具特色,其经验可为我国进一步深化和推广工科硕士研究生跨学科教育提供理念、组织、制度、培养等方面的有益借鉴。研究成果可被用于指导开展其他类型研究生的跨学科教育实践,为培育更多社会急需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和经验借鉴。
【关键词】:跨学科 培养模式 工科硕士研究生
【学位授予单位】:华南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G643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1
- 第一章 绪论11-22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11-13
- 1.1.1 研究背景11-12
- 1.1.2 研究意义12-13
- 1.2 文献综述13-19
- 1.2.1 相关概念界定13-14
- 1.2.2 相关研究成果述评14-19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19-20
- 1.3.1 研究内容19
- 1.3.2 研究方法19-20
- 1.4 研究思路20-21
- 1.5 可能的创新之处21-22
- 第二章 研究生跨学科培养模式的构成要素及特征分析22-37
- 2.1 相关研究基础22-25
- 2.1.1 理论基础22-24
- 2.1.2 高校实践24-25
- 2.2 研究生跨学科培养模式的构成要素25-34
- 2.2.1 研究生培养模式的要素分析26-30
- 2.2.2 跨学科教育理念引入30-33
- 2.2.3 研究生跨学科培养模式的要素界定33-34
- 2.3 研究生跨学科培养模式的特征分析34-36
- 2.3.1 培养理念奠定资源共享基础34-35
- 2.3.2 培养目标融贯问题解决初衷35
- 2.3.3 培养过程体现协同创新意识35-36
- 2.3.4 培养评价整合多方利益诉求36
- 2.4 本章小结36-37
- 第三章 我国高校工科硕士研究生跨学科培养模式现状分析37-69
- 3.1 我国高校工科硕士研究生跨学科培养模式调查分析37-65
- 3.1.1 跨学科培养模式评价指标体系37-38
- 3.1.2 访谈与问卷设计38
- 3.1.3 访谈结果分析38-41
- 3.1.4 问卷结果分析41-65
- 3.1.5 调查分析小结65
- 3.2 我国高校工科硕士研究生跨学科培养模式存在问题分析65-68
- 3.2.1 跨学科理念缺少政策支持65-66
- 3.2.2 学院本位思想较为严重66
- 3.2.3 教育资源共享有待整体推进66-67
- 3.2.4 跨学科培养缺乏有效规划67
- 3.2.5 专门的评价体系尚未建立67-68
- 3.3 本章小结68-69
- 第四章 美国高校工科硕士研究生跨学科培养模式的案例分析69-95
- 4.1 样本的选取69-70
- 4.2 美国代表性高校工科硕士研究生跨学科培养模式比较分析70-92
- 4.2.1 依托传统学院的跨学科培养模式——以加州理工学院为例70-73
- 4.2.2 依托跨学科管理小组的跨学科培养模式——以普渡大学为例73-78
- 4.2.3 依托跨学科学院的跨学科培养模式——以斯坦福大学为例78-82
- 4.2.4 三所高校硕士研究生跨学科培养模式的综合比较82-92
- 4.3 经验借鉴92-94
- 4.3.1 横贯人才培养始末的跨学科理念92
- 4.3.2 灵活多样的跨学科教育组织形式92-93
- 4.3.3 协调有序的教育资源共享机制93
- 4.3.4 符合拔尖创新人才成长规律的培养程序93-94
- 4.3.5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质量评价方式94
- 4.4 本章小结94-95
- 第五章 推动我国高校工科硕士研究生跨学科培养模式的建议95-99
- 5.1 推动跨学科理念深入人心95
- 5.2 采取多种跨学科教育组织形式95-96
- 5.3 建立规范有序的资源共享机制96-97
- 5.4 全面统筹规划跨学科培养工作97-98
- 5.5 探索行之有效的培养评价方式98
- 5.6 本章小结98-99
- 结论99-101
- 参考文献101-108
- 附录 1:调查问卷108-110
- 附录 2:访谈提纲110-111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111-112
- 致谢112-113
- 附件113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熊华军;;MIT跨学科博士生的培养及其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06年04期
2 柳洲;古瑶;马莉莉;;强化我国研究生跨学科教育的对策分析——美、英、法等国跨学科教育启示[J];高等理科教育;2006年06期
3 孙冬梅;李惠媛;;关于跨学科培养研究生的分析与思考[J];高等理科教育;2007年01期
4 何跃;张伟;郑毅;;研究生跨学科培养模式探索[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07期
5 田晶;;专业式与协作式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比较及启示[J];湖南社会科学;2013年01期
6 张建功;杨怡斐;;美国高校学生学习成果评估模型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年04期
7 张建功;杨怡斐;杨诚;刘源;;美国高等教育学生学习成果评估标准比较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年04期
8 何杰,朱琦;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国际比较及其发展趋势[J];江苏高教;2003年03期
9 汪丁丁;;为什么跨学科教育[J];IT经理世界;2009年12期
10 陈涛;;跨学科教育:一场静悄悄的大学变革[J];江苏高教;2013年04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刘惠玲;我国重点理工科大学研究生培养模式比较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4年
2 孟珊;我国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多样化研究[D];兰州大学;2008年
3 刘良娟;我国研究生跨学科培养模式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09年
4 杨宁;我国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72229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yjsjy/7222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