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
本文关键词:我国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
【摘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尤其是研究生教育规模的扩大,研究生培养的质量以及严峻的就业形势已经成为目前高等教育界关注的社会问题之一。作为研究生教育组成部分的体育学硕士研究生教育,由于发展过程中的先天不足、后天失调,导致目前研究生培养的质量不高,就业比较困难。基于这种形势下的本研究,以提高我国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和社会适应性为出发点,以培养模式的重新构建为核心,在对培养模式涉及的各种因素进行深刻系统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学术型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和应用型体育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模式。整个研究过程运用了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座谈法、数据分析法和逻辑分析法等众多研究方法,借鉴了古今中外有关研究的优秀成果,从四个部分进行我国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构建的研究。 第一部分为绪论部分。首先,在分析研究背景的基础上分析了本研究的意义和价值所在,这为本研究提供了动力支持。其次,对研究生和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的有关研究进行了比较系统全面的分析,找出目前有关研究的优点和缺陷,有利于本研究在吸取优秀成果的基础上,认清存在的缺点,有所突破和创新。第三,对有关概念进行了解析,并对有关概念以及内在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这部分为本研究有关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概念”和“理论”支持。最后,进行了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的介绍。 第二部分为第一章,站在历史发展和现实的层面上,对我国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现状进行了比较系统、详实、科学、准确的分析和解析。首先,从我国体育学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历程和学科分布上对我国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进行了宏观分析。第二,通过对我国不同地区的120位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导师、450位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和50个体育学硕士研究生用人单位进行有针对性地分类调查,在此基础上对我国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进行微观分析,并找出目前存在的问题。第三,在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宏观和微观分析的基础上,从理论、制度、观念和市场四个方面找出目前存在问题的原因所在,这为本研究后文中的有关研究提供了事实和理论依据,做到了有的放矢。 第三部分即第二章,为理论探索部分。这是在我国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发展历史和现状有关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目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理论研究。这部分包括四个分部分,第一个分部分也是目前相关研究比较欠缺的领域,为我国体育学硕士研究生教育本质特征研究。明确体育学硕士研究生教育的本质特征是建立一个合适的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进而保障体育学硕士研究生高质量培养的关键。据此本研究从体育的本质、体育的发展趋势和时代任务、体育学的学科特征、研究生教育和体育学硕士研究生教育的本质特征等五个体育学硕士研究生教育本质特征确定的影响因素及其内在运行机理出发,对我国体育学硕士研究生教育的本质特征进行了定位。第二个分部分分析了我国体育学硕士研究生教育的目的,这是确定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中有关因素的关键。第三个分部分则结合目前体育学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发展现状和社会对体育学硕士研究生的需求情况以及体育学硕士研究生教育的目的,对我国体育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类型进行了分类,即学术型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和应用型体育学硕士研究生,这是体育学硕士研究生教育发展的时代要求,是有针对性构建培养模式的前提之一。同时在这个部分对应用型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和体育硕士专业学位进行了比较,有利于明晰两者的联系和区别,避免出现有关误解。第四,在总结研究生教育培养原则并结合体育学硕士研究生教育自身特点的基础上,对体育学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原则进行了分析。 第四部分包括第三章和第四章,在前面有关研究的基础上,对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进行了构建。其中第三章在借鉴有关教育理论和先进培养模式的基础上,对培养模式中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和培养过程进行了有关探索。在此基础上从观念、制度、政策、氛围和资金五个部分对培养模式的保障条件进行了分析,并制定了可供参考的一般性规定。第四章则针对目前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中评价和淘汰体系比较欠缺的现实,较为系统全面地对我国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评价体系与淘汰机制进行了构建和探索,这为有关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单位进行研究生培养的评价和淘汰提供了参考。 第五部分为第五章,是在前四部分有关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总结,归纳出本研究中具有创新性的观点和成果,并对体育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提出了建议和期望。 在历史长河中综合运用教育学、历史学、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等一系列学科的有关理论知识,以新时期社会的发展变化和体育学研究生教育的发展现实为依据构建的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必然能够更好地指导体育学硕士研究生教育,提高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的质量和社会适应性,以最大限度发挥体育学硕士研究生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
【关键词】:我国 体育学 硕士研究生 培养模式 构建
【学位授予单位】:福建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G807.4;G643
【目录】:
- 摘要3-6
- Abstract6-9
- 中文文摘9-13
- 目录13-24
- 绪论24-58
- 一、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24-32
- (一) 研究背景24-29
- (二) 研究意义29-32
- 二、相关研究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32-44
- (一) 研究现状32-43
- (二) 存在的问题43-44
- 三、相关概念的界定44-55
- (一) 研究生教育目的44-49
- (二) 研究生培养类型49
- (三) 研究生培养模式49-55
- (四) 研究生教育目的、人才类型(培养类型)与培养模式之间的关系55
-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55-58
- (一) 研究思路55-56
- (二) 研究方法56-58
- 第一章 我国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的现状分析58-104
- 第一节 我国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概况58-66
- 一、我国体育学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历程58-65
- 二、我国体育学硕士研究教育学科分布65-66
- 第二节 我国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的现状调查66-93
- 一、调查设计66-70
- 二、调查结果分析70-92
- 三、结论92-93
- 第三节 我国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中存在问题的原因93-104
- 一、理论原因93-95
- 二、制度原因95-97
- 三、观念原因97-99
- 四、市场原因99-104
- 第二章 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的理论探索104-166
- 第一节 体育学硕士研究生教育的本质特征104-143
- 一、体育学硕士研究生教育本质特征的影响因素105-136
- 二、体育学硕士研究生教育的本质特征影响因素内在运行机理分析136-139
- 三、体育学硕士研究生教育的本质特征内涵139-143
- 第二节 体育学硕士研究生教育的目的143-146
- 一、体育学研究生教育目的确定的因素分析143-145
- 二、体育学硕士研究生教育的目的内涵145-146
- 第三节 体育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类型146-155
- 一、培养类型划分的影响因素146-149
- 二、培养类型划分的原则149-151
- 三、培养类型的划分151-155
- 第四节 体育硕士155-159
- 第五节 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原则159-166
- 一、以社会需求为基础159-160
- 二、分类培养160-161
- 三、符合学科发展规律161
- 四、坚持导师制161-163
- 五、数量和质量有机结合163
- 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163-164
- 七、坚持民主和自由164-166
- 第三章 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构建166-230
- 第一节 现代教育理论对构建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启示166-172
- 一、新行为主义理论166-168
- 二、认知理论168-169
- 三、建构主义169-171
- 四、后现代主义理论171-172
- 第二节 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构建172-217
- 一、培养目标173-186
- 二、课程设置186-201
- 三、培养过程201-216
- 四、评价体系与淘汰机制216-217
- 第三节 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保障条件研究217-230
- 一、观念——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先导和基础217-219
- 二、制度——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重要支持219-226
- 三、政策——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坚实后盾226-227
- 四、氛围(软件条件)——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环境基础227
- 五、资金(硬件条件)——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物质基础227-230
- 第四章 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评价体系与淘汰机制的构建230-282
- 第一节 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评价体系与淘汰机制现状研究230-235
- 一、目标比较单一231-232
- 二、原则需要进一步完善232
- 三、方法过于简单232
- 四、内容需要进一步充实232-233
- 五、主体有待充实233
- 六、工具尚需改善233-234
- 七、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导师、培养单位对评价体系与淘汰机制理解有待进一步提高234-235
- 第二节 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评价体系与淘汰机制的功能和意义235-244
- 一、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评价体系与淘汰机制的功能235-238
- 二、实施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评价体系与淘汰机制的意义238-244
- 第三节 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评价体系与淘汰机制的动因分析244-248
- 一、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评价体系与淘汰机制的内部动因分析244-246
- 二、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评价体系与淘汰机制的外部动因分析246-248
- 第四节 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评价体系.与淘汰机制实施过程中各因素的特点248-254
- 一、评价体系与淘汰机制实施对象的特点248-250
- 二、评价体系与淘汰机制组织实施者的特点250-251
- 三、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评价体系与淘汰机制自身的特点251-252
- 四、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评价体系与淘汰机制实施的特点252-254
- 第五节 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评价体系与淘汰机制的目标254-256
- 一、直接目标255-256
- 二、间接目标256
- 第六节 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评价体系与淘汰机制的实施原则256-263
- 一、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评价体系与淘汰机制实施原则的理论支持256-261
- 二、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评价体系与淘汰机制实施原则的内容261-263
- 第七节 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评价体系与淘汰机制的内容263-266
- 一、评价体系与淘汰机制内容的影响因素263-265
- 二、评价体系与淘汰机制的内容265-266
- 第八节 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评价体系的指标266-267
- 第九节 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评价体系的标准267-270
- 一、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评价体系的标准确立依据267
- 二、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评价体系指标的权重确定267-270
- 第十节 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评价体系的标准体系270-275
- 第十一节 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评价体系与淘汰机制的实施275-282
- 一、准备阶段275-278
- 二、实施阶段278-282
- 第五章 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构建结论282-290
- 第一节 结论282-286
- 第二节 创新点286
- 第三节 研究的局限性和需要改进的地方286-287
- 第四节 建议287-290
- 附录290-320
- 附录1290-296
- 附录2296-298
- 附录3298-302
- 附录4302-310
- 附录5310-315
- 附录6315-320
- 参考文献320-334
- 后记334-336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336-338
- 致谢338-340
- 个人简历340-34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黎明;我国体育学学术批评的现状[J];体育学刊;2004年06期
2 何玲玉;;日本体育学会举行三十二届大会[J];体育科研;1982年02期
3 ;宁波大学体育学院[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9年06期
4 王学锋;美国体育学专业研究生科研方法课特点分析[J];体育与科学;2003年04期
5 姚馨丙;对我国教师继续教育的审视[J];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02期
6 马存根;略论实现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措施[J];大同医学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1期
7 徐元君;对1997~2003年国家社科基金体育学研究项目申报立项状况的统计分析——兼论我国体育社会科学研究热点及发展方向[J];体育与科学;2004年04期
8 张文贤;陈琦;郑俊武;;《人与运动——体育学原理》评介[J];体育学刊;1987年00期
9 校枫;;新保淳对日本体育科学发展的评估[J];体育学刊;1987年00期
10 何仲山;经济全球化趋势及对我国申请加入WTO的认识[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唐炎;龚坚;;体育学范畴体系研究[A];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2004年
2 杨改生;;新形势下提高我国体育学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对策研究[A];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2004年
3 邹亮畴;隗金水;黄志玲;;体育学研究生教育改革研究[A];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2004年
4 杨黎明;;体育学学术批评理论的独立性构建——兼论体育学学术批评的概念、对象和性质[A];第八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二)[C];2007年
5 卢亮球;孙世明;王静波;;我国体育学硕士研究生课程与教学中的问题研究[A];第五届全国青年体育科学学术会议、第二届中国体育博士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8年
6 金正道;;我国活立木市场与政策建议[A];中国治沙暨沙产业研究——庆贺中国治沙暨沙业学会成立10周年(1993-2003)学术论文集[C];2003年
7 杜晓燕;;从我国教育心理学的历史看其未来发展趋势[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8 黄汉升;;新中国体育学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回顾与展望[A];第八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2007年
9 王光宇;高哲民;;我国海洋地震勘探的起步和发展[A];寸丹集——庆贺刘光鼎院士工作50周年学术论文集[C];1998年
10 陈建俊;;我国压力容器制造技术发展方向的探讨[A];第六届全国压力容器学术会议压力容器先进技术精选集[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提高体育学项目研究的质量[N];社会科学报;2005年
2 ;我院2004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体育学项目开始申报[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
3 记者 丁宏伟 通讯员 黎明;如何应对高招体检新变化 专家作解答[N];驻马店日报;2010年
4 通讯员 戴世勇 记者 赵凤华;扬大学子联建“试就业基地”[N];科技日报;2009年
5 通讯员 杨向阳;本市年度立项创历史佳绩[N];天津日报;2010年
6 本报记者 潘静;“女拳手”的创业生涯[N];蚌埠日报;2006年
7 小刀;唐韦星代表中国出战[N];围棋报;2006年
8 通讯员 杨向阳;本市61个课题获准立项[N];天津日报;2011年
9 记者 高翠清;联合开展扶贫义诊活动[N];呼和浩特日报(汉);2006年
10 ;奋进在中国高等体育教育最前列[N];中国体育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瑞林;我国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2 曹祥发;建国以来我国足球运动发展演变的社会学分析[D];北京体育大学;2008年
3 詹恂;我国网络传媒的文化产业经营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4 郭琳;供需平衡视角下的我国石油资源安全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5 刘东英;我国生鲜蔬菜物流体系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6 米靖;我国奥运参赛目标管理的理论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7年
7 扈映;我国基层农技推广体制研究:一个历史与理论的考察[D];浙江大学;2006年
8 颜中杰;我国职业足球俱乐部后备人才培养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09年
9 秦风冰;我国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研究生培养体系研究[D];苏州大学;2008年
10 李凌峰;我国石油供应安全危机预警管理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玲玲;体育学练效果评价中量化风潮质疑与修订思路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唐炎;体育学学科体系现状考察及建构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2年
3 王根收;体育学硕士研究生体育法律意识现状及对策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2年
4 侯建明;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5 孙慧琴;我国公务员退出制度研究[D];内蒙古大学;2008年
6 袁蓉其;论我国电子政府之公共性[D];四川大学;2005年
7 胡蓉;我国非营利组织志愿者的管理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5年
8 李晨聪;关于我国博物馆创收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9 宋秦;我国设立社会责任投资基金的问题研究[D];新疆财经大学;2007年
10 张丽花;我国成人高校教育投资效率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78246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yjsjy/7824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