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学语境下校所联合培养研究生的机理解读
本文关键词:协同学语境下校所联合培养研究生的机理解读
更多相关文章: 大学 科研院所 研究生教育 联合培养 协同机制
【摘要】:认为大学、科研院所联合培养研究生是改革研究生培养机制的主要趋势和推进高校协同创新的重要措施。基于协同学理论得出:大学、科研院所边界拓展、职能交叉和功能整合形成的竞争与协同,奠定了校所联合培养的组织基础。分析"联合研究生教育中心"的案例,认为建构校所联合培养体系,关键在于发挥整个系统及各子系统序参量的支配作用;促使控制参量牵引外界达到阈值,在自组织演化中,推进校所协同机制的衍生。
【作者单位】: 南京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南京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农村发展学院;
【关键词】: 大学 科研院所 研究生教育 联合培养 协同机制
【基金】:2011年度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项目“科研院所与高等学校联合培养研究生的体制机制研究——以农科为例”(课题编号:2011ZDIXM030)的成果之一
【分类号】:G643
【正文快照】: 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胡锦涛同志指出:必须大力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增强科学研究能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文化传承创新。我国高校特别是研究型大学,既是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又是基础研究、高新技术领域创新成果的重要源泉,要积极推动协同创新,通过体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映儿;赵杰煜;叶善文;林奇凯;;浅析联合培养研究生模式在我院的实践[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年21期
2 杨本付;胡修周;;省属院校建立研究生培养体系的实践模式探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8年10期
3 ;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成为教育部京外首批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试点单位[J];烽火科技;2011年04期
4 凡中;复旦大学与我院联合培养的人口管理研究方向首届硕士研究生班毕业[J];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6年01期
5 ;北京大学 莫斯科大学联合研究生院联合培养项目实施[J];高校社科信息;2003年05期
6 段志军;王爱红;贺高红;李晓宁;鞠佳;张文君;;医科和理工科联合培养利于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提高[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9年22期
7 朱志军;白娟;曹珊;芦猛;;联合培养中医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探讨与实践[J];卫生职业教育;2011年06期
8 ;空军与我校达成协议 联合培养军队干部[J];高等教育研究;2005年04期
9 赛江涛;黎明;;适应需求 强化管理 切实保证农业推广硕士培养质量[J];高等农业教育;2008年01期
10 梁海刚;张平;;适应企业需求 探索人才培养模式——独立学院进行校企联合培养的探索[J];才智;2009年3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士宏;;科研院所研究生培养的国际化与企业结合[A];2005年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年会论文集[C];2005年
2 马星;陈劲松;张存泉;;高校与研究所联合培养创新型博士研究生的体会[A];制冷空调学科教学研究进展——第四届全国高等院校制冷空调学科发展与教学研讨会[C];2006年
3 陈广汉;;粤港高校合作的现状、问题与对策[A];粤港澳区域合作与发展报告(2010~2011)[C];2011年
4 史庆;高秋香;王秀明;张浩;;中国石油大学(北京)2009年本科教学质量分析[A];城市空间结构理论与资源型城市转型研究——中国科协第224次青年科学家论坛论文集[C];2010年
5 ;山东理工大学轻工与农业工程学院学科介绍[A];中国农业工程学会第七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6 牛建昭;;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学科创新引智基地[A];第九届中国中西医结合实验医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9年
7 刘忠宝;马国远;王庆华;;研究生创新能力企业研发模拟环境[A];制冷空调学科教学研究进展——第四届全国高等院校制冷空调学科发展与教学研讨会[C];2006年
8 ;南通大学简介[A];华东六省一市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2008年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9 ;武汉化工学院[A];面向21世纪的中国化工——纪念中国化工学会成立80周年[C];2002年
10 杜彬恒;陈遇春;;坚持改革与建设并重 推进农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A];第二届全国农林院校教育科学类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孟昭丽;闽台高校联合培养高职人才[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9年
2 港澳台办;两岸清华大学将联合培养硕士生[N];新清华;2010年
3 通讯员 周小斌;石大与内地高校联合培养紧缺人才[N];兵团日报(汉);2010年
4 记者 伍仞 通讯员 简铭儿;今年选派50人留学读博[N];广州日报;2011年
5 施琛耀邋罗静;联合培养国际法律人才[N];江苏法制报;2007年
6 杨靖;北邮联合培养项目力促中英高等教育合作[N];科技日报;2008年
7 记者万曰林;推出联合培养法学硕士项目[N];法制日报;2002年
8 李春梅;玉柴与广西大学联合培养工程硕士[N];经理日报;2003年
9 陈锐 刘敏;中德联合培养高层次海洋人才的启示[N];光明日报;2006年
10 记者 刘們;校企联建实验室结硕果[N];上海科技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夏清泉;科研机构与高等院校联合培养研究生的机制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3年
2 苏兆斌;我国学位制度的历史与现状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范雯;山东省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设的研究[D];青岛大学;2012年
2 刘云;地方院校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设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0年
3 赵善玲;山东省校际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教育质量保证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3年
4 卜洁;北京地区高校国内外联合培养研究生的优化模式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5 宋力沁;高校与科研院所联合培养研究生的教育中心模式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1年
6 肖国芳;产学研结合的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7年
7 胡振萍;研究生教育管理组织与制度建设的个案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8 郁嘉祺;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模式及其运行机制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赵露霞;校企联合培养博士后有关问题探析[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10 蒋学平;研究生的产学研联合培养问题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89612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yjsjy/8961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