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两国工程硕士教育比较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02 08:02

  本文关键词:中美两国工程硕士教育比较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工程硕士 招生制度 课程模式 问题中心课程


【摘要】:工程硕士是我国近年来才兴起的一种新的教育形式,时间虽短但发展非常迅猛。美国是当今高等教育和科学技术的中心,近一百年来,美国的高等教育的走向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和导向作用。对比两国的工程硕士教育,是为了对这种教育形式有更加深刻的认识,从而为我国的工程硕士教育服务。 工程教育的研究包括很多的方面,本文主要从三个主要方面对两国的工程硕士教育进行了比较。 第一个方面是两国工程硕士教育发展的历程比较。不同的文化历史背景和教育制度对教育的影响是很大的,从历史的发展角度能更加清晰地理解目前两国工程硕士教育的状态。两国工程硕士教育的发展有着很多相似之处,而不同之处主要在于大学的自主性和政府在支持力度方面的区别。 第二个方面是对两国工程硕士招生制度进行比较。两国的工程硕士招生制度在主要方面一脉相承了各自国家的研究生招生制度的传统,但是又各有其特点,中国的工程硕士入学考试更是率先进行改革,采用了类似美国研究生录取的一些方法,形成了目前的GCT—ME考试体系。 第三个方面是对两国工程硕士的课程模式进行比较。两国的课程模式仍然采取传统的学科中心模式,类似于工学研究生教育的课程结构。在考虑工程硕士教育的实用性倾向后,笔者提出了以问题为中心的课程模式,希望能形成特色鲜明的工程硕士教育。
【关键词】:工程硕士 招生制度 课程模式 问题中心课程
【学位授予单位】:湖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5
【分类号】:G643
【目录】:
  • 中文摘要3-5
  • 英文摘要5-8
  • 引言8-16
  • 第一章 两国工程硕士学位发展概况的比较16-33
  • 一、美国工程硕士的发展概况16-22
  • 二、中国工程硕士的发展概况22-27
  • 三、两国工程硕士教育发展概况的比较27-33
  • 第二章 两国工程硕士招生制度的比较33-46
  • 一、美国工程硕士的招生制度33-37
  • 二、我国工程硕士的招生制度37-42
  • 三、两国工程硕士招生制度的比较42-46
  • 第三章 中美工程硕士课程模式比较46-59
  • 一、课程设计的主要模式46-49
  • 二、中美工程硕士课程的主要模式及比较49-53
  • 三、中美工程硕士课程主要模式的比较分析53-59
  • 第四章 对我国工程硕士教育的几点建议59-68
  • 参考文献68-74
  • 后记74-75
  • 附件7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苏芮;;硕士研究生招生制度研究综述[J];学理论;2011年17期

2 肖继先;;工程硕士运筹学课程的教学改革探讨[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1年13期

3 万红友;孟冬花;;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现状与质量提高对策探讨[J];中国科技信息;2011年13期

4 刘伟;闫春;;多方协同,提高计算机类工程硕士学位论文质量[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1年22期

5 真柏;;职场上的心理障碍及应对方法[J];涉世之初;2004年04期

6 赵振江;;保定市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问题研究[J];改革与开放;2011年12期

7 ;江西电视台与中国传媒大学合作开办的首届研究生班工程硕士学位授予仪式在京举行[J];现代电视技术;2011年08期

8 张志红;潘紫微;;全日制专业硕士:产学研合作培养模式的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年04期

9 杜秀英;;玉林区域特色优势与地方高校工程硕士人才培养[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1年22期

10 宋继东;;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招生制度现状分析与改革方向初探[J];现代企业教育;2011年1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丹平;;工程硕士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A];首届泛珠三角先进制造技术论坛暨第八届粤港机电工程技术与应用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4年

2 杨云川;王新颖;;兵器工程领域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研究[A];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B卷)——第七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暨浑南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论坛文集[C];2010年

3 林武萍;尹析明;;对我国高校招生制度改革的思考[A];招生考试科研论文集[C];2005年

4 李越;冯文军;孙跃芳;;产学研模式下的机械领域工程硕士培养方案实践与思考[A];全国第十届企业信息化与工业工程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5 黄敬宝;;高等教育体制与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A];2005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5年

6 ;中远物流联手大学培养物流精英[A];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会员通讯总第85—95期(2005年)[C];2005年

7 何学华;;扩大学报发行量的思考[A];学报编辑论丛(第十二集)[C];2004年

8 ;清华大学微电子所[A];集成电路配套材料研讨会及参展资料汇编[C];2004年

9 ;北方工业大学信息工程学院简介[A];2007通信理论与技术新发展——第十二届全国青年通信学术会议论文集(上册)[C];2007年

10 ;虞孝成简介[A];2009'沿海区域产业科技管理研讨会会议资料(部分)[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桑本谦;“制度衰退定律”——由博士招生想到的[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9年

2 记者 李欣瑶 通讯员 王立宗;兰州交大新增3个工程硕士招生领域[N];甘肃日报;2010年

3 记者 张丽丽;甘肃两所高校新增10个工程硕士领域[N];甘肃经济日报;2010年

4 记者 姬恒飞;银川市计划用3年时间培养150名工程硕士[N];银川晚报;2010年

5 记者 柳文华;河北为巴音学院培养首批工程硕士[N];巴音郭楞日报;2010年

6 记者 刘昊;研招推免生今后向工程硕士倾斜[N];北京日报;2010年

7 冯富成 刘萍;航测局武汉大学工程硕士班开班[N];中煤地质报;2011年

8 旋风狮王;如何开启高薪就业之门[N];中国电脑教育报;2007年

9 本报记者 于建坤;促进公平 多元评价 探索改革考试招生制度[N];中国教育报;2009年

10 霍建伟;江苏大学再添5个工程硕士招生领域[N];江苏教育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孟洁;中国研究生招生制度变革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张建功;中美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比较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3 廖文婕;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系统结构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上官剑;中美两国工程硕士教育比较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2 李智;我国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培养模式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3 台晓鑫;基于CIPP的全日制工程硕士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4 刘亚伟;工程硕士网络信息素质教育知识模块的研究[D];山东理工大学;2012年

5 胡凤池;新型工业化背景下我国工程硕士课程设置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6 王晓洁;校企联合培养全日制石油行业工程硕士系统的动力机制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12年

7 张瑾;我国高等师范院校招生制度研究(1977-2007)[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8 卿伟;湖南省硕士研究生招生制度现况调查与分析[D];中南大学;2003年

9 龙艳;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制度改革构想[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10 邱佳维;基于Boyer理论的专业硕士学位建设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95842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yjsjy/95842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b53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