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比较研究
本文关键词:中美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比较研究
【摘要】:研究生教育处在高等教育的顶端,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一个国家的教育水平,反映一个国家智力资源的开发与储备,标志着一国的科技与经济竞争力。研究生教育的本质在于创新,而培养创新人才是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是中国面向未来追赶世界潮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举措。因此,研究生教育担负着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重任,是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阶段。 美国的研究生教育是世界高等教育的典范,尤其是美国理工大学在研究生培养方面更是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培养了大量的高层次创新人才。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通过中美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比较,我们发现两国在研究生培养方面都存在着一些问题,而我国研究生培养方面的问题尤为突出,主要体现在培养目标单一、课程设置陈旧、教学科研相分离等,现行的研究生培养模式还不能完全适合于人才的个性发展和创新能力培养。面对时代对研究生教育提出的挑战,如何科学、合理地建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解决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成为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任务。本文拟从这方面着手,采取措施完善我国研究生培养模式,提高创新人才培养质量。 基于上述考虑,本论文共分为六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本文的选题背景、选题意义、研究现状、研究内容方法以及创新点;第二章,介绍了本文的研究基础,包括基本概念的界定和理论依据;第三章,对中美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现状进行了分析;第四章,比较中美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共性、差异及各自存在的问题;第五章,在借鉴美国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完善我国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对策;第六章,结论。
【关键词】:理工大学 硕士研究生 培养模式 比较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G643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0
- 第1章 绪论10-16
-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10-11
- 1.1.1 选题背景10
- 1.1.2 研究意义10-11
- 1.2 文献综述11-15
- 1.2.1 国内研究现状11-13
- 1.2.2 国外研究现状13-14
- 1.2.3 简要评价14-15
- 1.3 研究内容、方法及创新点15-16
- 1.3.1 研究的内容15
- 1.3.2 研究的方法15
- 1.3.3 创新点15-16
- 第2章 中美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的基础16-21
- 2.1 基本概念的界定16-18
- 2.1.1 理工大学16
- 2.1.2 硕士研究生教育16
- 2.1.3 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16-17
- 2.1.4 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17-18
- 2.2 相关的理论基础18-21
- 2.2.1 比较优势理论18
- 2.2.2 价值链理论18-19
- 2.2.3 创新教育理论19-21
- 第3章 中美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概述21-27
- 3.1 中美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21-22
- 3.1.1 中国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21-22
- 3.1.2 美国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22
- 3.2 中美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过程22-25
- 3.2.1 中国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过程22-24
- 3.2.2 美国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过程24-25
- 3.3 中美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考核25-27
- 3.3.1 中国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考核25-26
- 3.3.2 美国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考核26-27
- 第4章 中美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比较分析27-36
- 4.1 中美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共性与差异分析27-29
- 4.1.1 中美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共性分析27-28
- 4.1.2 中美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差异分析28-29
- 4.2 中美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及成因29-36
- 4.2.1 中国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及成因30-33
- 4.2.2 美国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及成因33-36
- 第5章 美国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经验及完善我国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对策36-46
- 5.1 美国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经验36-39
- 5.1.1 多元化的创新人才培养目标适应社会发展需求36
- 5.1.2 灵活自主的录取机制发掘具有创新潜质的生源36-37
- 5.1.3 综合性的课程设置拓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37-38
- 5.1.4 多层次的联合指导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必备条件38
- 5.1.5 教学和科研的紧密结合是打造创新型人才的有效途径38-39
- 5.2 完善我国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对策39-46
- 5.2.1 树立创新人才培养理念,完善多元化培养目标体系39-40
- 5.2.2 改革招生录取方式,完善以吸引优秀生源为目的的筛选机制40-41
- 5.2.3 调整课程设置,构建有利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知识体系41-42
- 5.2.4 探索多种方式的导师指导,形成开放、自由的创新氛围42-43
- 5.2.5 开展校内外科研活动,改善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环境43-44
- 5.2.6 加强培养过程的管理,保证创新人才培养的质量44-46
- 第6章 结论46-47
- 6.1 研究得出的结论46
- 6.2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46-47
- 参考文献47-50
- 致谢50-51
- 作者简介51-52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著及获奖情况5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崇文;;“协作式”: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创新[J];教育发展研究;2005年19期
2 杨元宵;徐爱琴;;我国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与探讨[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8年10期
3 明航;中美研究生培养模式比较分析[J];江苏高教;1998年05期
4 董克用;关于经济学、管理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思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5年03期
5 刘忠奎;;敢为天下先——记哈工大硕士研究生分类培养模式改革[J];中国研究生;2009年04期
6 王青霞;赵会茹;;应用型研究生培养模式初探[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7 宋英兰;韩振兴;;浅析我国现行研究生培养模式[J];辽宁经济;2010年03期
8 常宝英;;关于全日制计算机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研究与探索[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0年27期
9 王淑翠;郭清;刘乐;孙鹂;李宇阳;;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的机制创新和实践探索[J];医学教育探索;2010年04期
10 ;云南师范大学艺术学院美术学硕士研究生首届教学研讨会举行[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燕平;黄岑汉;;中医诊断学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A];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诊断学分会第十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李启才;;研究型教学在硕士研究生课程中的应用[A];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建设的研究与实践——第九届全国高校土木工程学院(系)院长(主任)工作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3 赵兴奎;;硕士研究生的心理压力结构与调适[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4 卢亮球;孙世明;王静波;;我国体育学硕士研究生课程与教学中的问题研究[A];第五届全国青年体育科学学术会议、第二届中国体育博士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8年
5 李守义;金巍;韩晓峰;张婷婷;楚颖;;校所共同培养海洋地质硕士生模式的探索与实践[A];和谐社会与地质教育质量工程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胡锡琴;;对中药硕士研究生综合素质培养的思考[A];'2008临床中药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7 黄岑汉;刘燕平;;论硕士研究生自主选题与创新能力培养[A];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诊断学分会第十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8 徐万林;;语篇分析在阅读教学中的运用——硕士研究生英语阅读教学实践与探讨[A];外语语言教学研究——黑龙江省外国语学会第十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6年
9 龚文娟;;研究生学习异化现象分析[A];重庆工程图学学会第十四届图学研讨会交流暨第二届CAD应用、CAI软件演示交流大会论文集[C];2004年
10 赵兴奎;;硕士研究生的心理压力结构与调适[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代晓明 欧阳敏;69名博士硕士研究生挂职锻炼[N];自贡日报;2005年
2 记者 潘剑凯;独立学院培养出首批硕士研究生[N];光明日报;2006年
3 本报评论员 任孟山;研究生复试权重扩大当有约束机制[N];华夏时报;2006年
4 通讯员 张艳兵 本报记者 张哲浩;城乡办学[N];科技日报;2006年
5 廖前锋邋特约记者 马胜伟;理工大学500名研究生瞄准战场需要提升素质[N];解放军报;2007年
6 特约记者 宗合;大学生教研进入“理性”时代[N];阿克苏日报;2007年
7 特约记者 王握文 记者 曹瑞林;国防科大硕士研究生文学锋重新申请加入党组织[N];解放军报;2001年
8 通讯员 汪盛颜;安工大学子以11项专利获殊荣[N];安徽日报;2010年
9 周兆军;研究生制度熬过尴尬一年[N];北方经济时报;2005年
10 记者 郭弘 实习生 罗苏;硕士研究生教育机制酝酿重大改革[N];重庆日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时花玲;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2 余峰;基于创新能力的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3 孙玫;护理硕士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及择业观研究[D];中南大学;2012年
4 常志利;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质量保障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冯美玲;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2 张茹;新加坡与泰国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比较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郭青青;中英研究生培养模式对比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10年
4 范柳俊;我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5 兰云贵;硕士研究生学术生态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曹成秀;基于创新能力的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D];安徽大学;2011年
7 韩乐民;我国人文社科类硕士研究生创新教育研究[D];鲁东大学;2012年
8 吴巧玲;美国比较教育学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启示[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9 彭雯;广西高校产学研合作研究生培养模式创新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2年
10 李文静;人文学科硕士研究生课程与教学发展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98563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yjsjy/9856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