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区域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外部协调性研究述评
本文关键词:我国区域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外部协调性研究述评
【摘要】:区域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外部协调性研究在研究视角上,单一化和综合化并存;在协调性的度量方法上,简洁化与复杂化并存;在基本结论上,趋同性与差异性并存。未来研究将会以获得更为丰富的研究生教育数据为基础,不断改进协调性度量方法,逐步提高研究信度。
【作者单位】: 清华大学;武汉大学;
【关键词】: 区域研究生教育 外部协调性 述评
【基金】: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我国研究生教育结构调整问题研究”(10JZD0039)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一五”规划教育学青年课题“高教资源分布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CIA100164)
【分类号】:G643.0
【正文快照】: 近些年来,我国区域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外部协调性研究取得一系列成果。本文将涉及高等教育和研究生教育的协调性文献都纳入分析的范围,从研究视角、度量协调性的方法以及基本结论三方面对已有研究进行归纳。一、单一化和综合化并存的研究视角现有研究成果大多侧重于从单一视角(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李锋亮;刘帆;;中国高教资源的区域协调状况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9年02期
2 邹阳;李琳;;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程度的地区差异分析[J];高教探索;2008年03期
3 梁志,曾冬梅;从经济和人口的区域分布看我国高等教育的布局调整[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5期
4 贺祖斌;李东航;张兰芳;;广西区域高等教育布局结构与省域经济结构的适应性研究[J];广西社会科学;2010年11期
5 高峰;我国高等教育布局的问题与对策[J];现代教育科学;2003年11期
6 严全治;苗文燕;;区域高等教育与经济非均衡发展实证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06年23期
7 潘璐璐,张炜,赵红星,古元亭,叶正麟;我国东西部高等教育布局结构研究[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05年11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欧阳润清;我国区域高等教育协调发展的指标体系构建[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岗,熊猛;浅析灰色系统的发展及其展望[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4年01期
2 徐波;林伟;蒋忠席;张卫芳;;基于灰色马尔可夫模型的机场道面使用性能预测[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0年01期
3 叶勇;郭子雄;;GFRP筋—混凝土粘结性能影响参数的灰色关联分析[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1年06期
4 田丽;张玉成;陈俊;王军;;基于灰色理论的ANFIS在经济预测中的应用[J];安徽工程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2期
5 吴艳蕾;;基于灰理论的居民生活电力消费预测研究[J];安徽工程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1期
6 程晋石;裴九芳;;3PL企业物流能力灰色评价研究[J];安徽工程大学学报;2011年01期
7 廉同辉;;基于灰色层次决策理论的合芜蚌试验区产业效应分析[J];安徽工程大学学报;2011年03期
8 王江红;于丽莹;马英慧;刘红欣;栾天浩;;灰色GM(1,1)模型预测吉林省高粱播种面积[J];安徽农学通报;2007年20期
9 郭海洋;梁山;胡建;;河北省耕地变化与粮食产量灰色关联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21期
10 周慧杰;周兴;吴良林;宋书巧;周世武;;区域生态经济建设指标体系设计与实证[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2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林华;刘玉洲;;煤矿安全事故的灰色马尔可夫预测模型[A];第十四届海峡两岸及香港、澳门地区职业安全健康学术研讨会暨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2 张平;谷利泽;杨义先;;灰色聚类评估模型在安全评估中的应用[A];2006年首届ICT大会信息、知识、智能及其转换理论第一次高峰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6年
3 管学茂;姚燕;王玲;;水泥基材料组成对固化氯离子能力的影响研究[A];第九届全国水泥和混凝土化学及应用技术会议论文汇编(上卷)[C];2005年
4 管学茂;姚燕;王玲;;水泥基材料组成对固化氯离子能力的影响研究[A];第九届全国水泥和混凝土化学及应用技术会议论文汇编(上卷)[C];2005年
5 孟莉敏;鄢贵权;;MGM(1,n)模型预测城市地下水水位的动态变化[A];中国地质学会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2006年学术年会暨“城市地质环境与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6 李建兰;黄树红;;发电设备状态评价的灰色模型[A];2007年鄂、皖、苏、冀四省电机工程学会汽轮机专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湖北卷)[C];2007年
7 张莉;朱建军;;基于灰聚类的中小企业信用等级评价及应用[A];江苏省系统工程学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8 侯龙龙;薛澜;;我国地方高等院校空间分布研究——对三个案例省份的考察[A];2007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7年
9 李锋亮;史静寰;刘帆;;中国高教资源的区域协调状况研究[A];2008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8年
10 周志鸿;;省级政府对高等教育财政支持力度的实证研究[A];2010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宏;镇江市水环境安全评价及风险控制研究[D];江苏大学;2010年
2 任家福;服务商选择与备件备品库存管理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0年
3 文红;欠发达地区森林旅游开发的理论和实证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8年
4 庞燕;我国中部地区国际物流运作模式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7年
5 彭和求;地质遗迹资源评价与地质公园经济价值评估[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6 倪同和;道路交通规划关键指标预测方法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7 张英菊;应急预案辅助设计及评价问题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8 刘六生;省域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1年
9 袁尧清;湘西地质旅游资源群旅游发展的空间效应及整合开发模式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10 李青松;加强型袋装砂井综合治理可液化砂土—淤泥质软粘土互层地基机理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杜金龙;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影响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田富超;寺河矿西井区3号煤层瓦斯突出预测指标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3 王丽丽;浙江能源—经济—环境协调发展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4 余远明;安钢钢渣辅助胶凝性的优化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5 唐慧权;黑龙江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综合评价[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周媛媛;基于DGA的变压器故障诊断[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7 龚大鹏;社区文化建设绩效评价研究[D];湘潭大学;2009年
8 冯建京;对外直接投资内部影响因素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9 张越;天津港四号路智能交通系统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0年
10 于勇;天津港滚装码头计费系统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学军;;OECD教育指标体系概念框架及其内容的演变与发展[J];比较教育研究;2006年08期
2 乔锦忠;;优质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分布的区域差异[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3 单鹰;;北京高等教育结构优化问题的思考[J];北京教育(高教版);2006年01期
4 文东茅;高等教育结构调整与毕业生就业[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5 程启智;汪剑平;李华;;省域经济发展模式分析:概念与类型[J];当代经济;2009年23期
6 颜莉冰;高等教育资源的区域公平性研究[J];高教探索;2005年05期
7 宋蔚;;高等教育与文化的关系[J];管理观察;2008年23期
8 胡鞍钢,熊义志;我国知识发展的地区差距分析:特点、成因及对策[J];管理世界;2000年03期
9 梁志,曾冬梅;从经济和人口的区域分布看我国高等教育的布局调整[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5期
10 李海燕;刘晖;;教育指标体系:国际比较与启示[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8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朱雪文;中国高等教育区域分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詹锋;区域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评估与分析——兼对江西省的实证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04年
2 马鹏媛;“高等教育—人口—经济”复合系统协调发展评价研究[D];厦门大学;2008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葛喜艳;维布伦高等教育思想述评[J];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2 刘理;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大学实证研究述评[J];高教发展与评估;2005年05期
3 罗秀英;熊书银;;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研究述评[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4 王红岩;;20世纪50年代高等院校聘请苏联专家述评[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5 李永彬;;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高等教育述评[J];宿州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6 李薇;;《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述评[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7年06期
7 任俊;陈寒;;我国大学生应对研究述评[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8 余明远;;教育实习模式述评[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年11期
9 甘金球;;我国高校学术权力运行机制研究述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年08期
10 查如荣;;独立学院资金运作研究考察[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王生钰;李培凤;;对大学评价的述评[A];第四届中国科学家教育家企业家论坛和2005中国教育热点问题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2 易全勇;侯玉娜;;蚁族的生态特征及社会流动——兼对《蚁族:大学毕业生聚居村实录》一书的述评[A];第二届首都高校教育学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1年
3 刘翠花;;高校教师领导-部属交换影响因素结构探讨[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范绪锋 唐景莉 翟帆;积极向上 务实进取[N];中国教育报;2003年
2 本报记者 尹春芙 要林岩;开掘第一桶金[N];吉林日报;2003年
3 本报记者 杜华江;破釜沉舟的坚定决心[N];德州日报;2008年
4 本报记者 唐景莉 翟帆 范绪锋;共鸣 认同 拥护[N];中国教育报;2003年
5 本报记者 翟帆 唐景莉 范绪锋;抗击非典 与党同心[N];中国教育报;2003年
6 本报记者 翟帆;认同 信任 信心[N];中国教育报;2004年
7 本报记者 丰捷;高等教育实现历史性跨越[N];光明日报;2002年
8 本报记者 翟帆 唐景莉;拥护高等教育改革 注重全面素质提高[N];中国教育报;2001年
9 本报记者 唐景莉 翟帆;关注新变化 探索新思路[N];中国教育报;2001年
10 本报记者 翟帆 刘继安 范绪锋;争做实践“三个代表”的生力军[N];中国教育报;200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徐魁鸿;我国师范大学教师培养模式群的建构初探[D];江西师范大学;2005年
2 杨欣改;清末北洋政府时期女子师范教育述评[D];河北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98699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yjsjy/9869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