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职业教育论文 >

《职业教育信息汇编》2015年第11辑,总第85辑

发布时间:2016-11-17 01:04

  本文关键词:积极职业教育范式的基本理念与建构策略,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积极职业教育范式的基本理念与建构策略

 

篇1  走进95后职校生的心理世界(上)

“问题学生”的误读

【出处】《中国教育报》2015年6月25日

【作者】翟帆(《中国教育报》记者)

经常听到职业学校老师抱怨,学生不好教、不好管,流行的说法是,“多办几所职业学校,就会少几个少管所”。最近几年,网络上五花八门的“职校门”事件,似乎也印证着这一说法。在这些以性、暴力与师生冲突为主的事件中,主角大都是90后甚至95后的职校生,事件也大多发生在校园里、教室中或课堂上。被曝光的这些事件,对未成年人身心及当事者家庭造成了巨大伤害,对职业学校的办学声誉和社会形象也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

职业学校真的成了“问题学生”的“集中营”吗?职校生这些非理性行为产生的心理根源是什么?如何看待和干预职校生的心理问题?他们的成长需要哪些特殊的关爱和培养策略?日前,国家社科基金规划课题“职校生心理健康与积极职业教育范式研究”项目负责人、江苏理工学院副校长崔景贵和他的研究团队一道,尝试着走进职校生的内心世界,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剖析。 

“问题”标签滥用,大部分职校学生心理健康

“在职业学校,确实每个学生都可能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比如行为习惯不良、学习状态不佳、心力心智不全或思想品德不好,但我们不能因为他们表现出的一些‘异常行为’就将他们标识为‘问题学生’。因为这些‘问题’,都是学生成长和发展过程中所常见的,并随时会发生的普遍问题。”崔景贵不认可职业学校多“问题学生”的说法,“只有学生的这些心理、学习或行为‘问题’长期得不到积极关注、有效引导、切实解决,个别学生才可能成为‘问题学生’”。

王文老师在昆山地区的职业学校和重点高中进行了调查,她从每个年级随机抽取了一些学生进行问卷测试。测试采用了《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中的自评量表,包括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焦虑、抑郁、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9个方面的90个项目。

与此形成对照的是前几年上海某高校对62所中职学校的800名教师和53名校长的一项调查,居然有80.7%的教师和52.8%的校长认同职校学生是“差生”,是“问题学生”,有近半数教师对学生的未来发展“信心不足”。

“所以,转化‘问题学生’的前提是转化为师者的教育观念,摘掉有色眼镜,正常化对待职校学生,运用积极的职业教育理念引导职校学生健康成长。"崔景贵说。

价值实现,职校学生最大的心理需要

心理需要是一个人各种行为表现的根本动力。职校学生三年的学习生活,经历了从幼稚到成熟、从学校到社会、从理想到现实的过渡,这些变化让学生的内心世界充满各种矛盾冲突,而这些矛盾冲突一定会反映在他们的心理需要上。

为了解学生心理需要的特点,把握学生心理需要发展的趋势,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教育工作,课题组成员、江苏省高邮中等专业学校原校长陈同清对职业学校在校生进行了心理需要的问卷调查。

问卷共计60个调查项目,主要调查职校生的认知需要、表现需要、理解及情绪调节的需要、爱的需要、支配及自我控制需要、人际沟通需要、独立的需要、承认需要、实现需要等9个方面。“我们的这个问卷经过专家判定,内容效度比较高,可以作为职校学生心理需要调查研究之用。”陈同清校长说。

调查结果表明,职校学生9个方面的心理需要按照得分由高到低依次为:实现需要、认知需要、独立需要、人际沟通需要、支配及自我控制需要、承认需要、表现需要、爱的需要、理解及情绪调节需要。

“具体到每个心理需要,个体之间都存在着一定差异,特别是实现需要、承认需要和爱的需要,个体间差异较大。”陈同清分析说。比如在实现需要、认知需要和表现需要方面,年级之间存在显著差异,一年级显著高于二、三年级,二、三年级之间则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在表现需要和爱的需要方面,男生非常显著地高于女生,其他几方面,男女生之间则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职校学生心理需要排列前四的依次为实现需要、认知需要、独立需要和人际沟通需要,这一结果说明职校学生心理需要是积极向上的,他们力争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勤奋努力,求知欲较强烈,希望自己在学校学习成绩优异,技能娴熟,不断提升自己的竞争力,希望毕业后能找到适合的、社会地位较高的工作,寻求自我发展,以证明自己的价值和能力;他们追求独立,希望父母、师长和同学把自己作为成年人看待,力争自己解决问题;他们希望自己具备一定的人际交往能力,注重友情,学会沟通,希望与同学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由此陈同清建议,职业学校要认识学生积极的自我实现和认知需要,激发其学习兴趣,强化技能训练,使他们学会学习,学会对自己的人生发展负责;同时重视职校学生的人际沟通需要,开设“人际交往心理学”选修课,提升其人际交往的能力和技巧,促使职校生学会相处。

“习得性无助”,职校学生普遍的心理症结

“职校‘问题学生’,大多是‘习得性无助’群体,他们在经历了反复的挫折和长时间的失败后形成了无助的心态,而成为‘问题学生’。”崔景贵说。

据课题组观察,有习得性无助感的职校学生,表现出“自我无能、社会无情、学习无效、努力无果、升学无门、就业无路、生活无趣、人生无望”的消极状态。其典型心态主要表现为几个“无”:一是无能感。他们的思维模式是“我不行”“我不能”,容易产生“我无能为力”的判断,常常以“我不会”“我不懂”作为托词,即使成功了也认为是偶然的,而非自己努力的结果。二是无用感。部分职校学生认为自己是被嫌弃、遭淘汰的对象,没有理想前途、没有发展机会、没有专业志向,即使自己努力,积重难返也不会有什么改变,因而听任摆布、听天由命。三是无聊感。部分职校学生对学习失去乐趣,无所事事、放纵自我,或沉溺网络,或谈情说爱,或抽烟酗酒,以此来麻痹心灵、逃避现实。四是无责感。部分职校学生责任担当意识淡薄,行动表现漫不经心,缺少自觉性。五是无望感,部分职校学生自己改变不了消极命运,觉得生活、生命没有意义和价值,陷入失望、无望甚至绝望的境地。

“职校学生的习得性无助感,最初一般是来自学业习得性无助,不过这种消极心理会扩散,从学习情境扩散到其他情境,弥漫到整个心理和行为方面。”在崔景贵看来,一些职校学生之所以会行为失控偏激,正是由于他们心里的这种“无助感”,使他们强烈希望得到别人关注,因而从相反方向顽强地表现自己非主流、另类化的存在。

习得性无助成因比较复杂,课题组也尝试着进行了一些归纳。一是消极的教育管理方式。部分职校学生学习成绩不好,在小学、初中就淡出了教师的关注视野,这些师源性心理伤害,会让他们变得自卑无助。二是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职业学校班级授课采取“着眼中间、兼顾两头、减少差异”的“齐步走”的教学组织形式,使得学习困难学生成为传统教学组织形式制造出的“失败者”。正是缺乏个性化、差异化的教学组织形式导致学习兴趣低下、没有动力。三是片面的社会评价。在应试教育环境下,职业学校学生承受了更多来自教师和家长的指责,使得他们经常性处于一种压抑郁闷的状态。四是过多的学业失败经历,使一些学生一蹶不振,形成“我没出息,我特别笨”等自我评价。五是不当的学习归因倾向。习得性无助现象产生的主要根源在于一个人的归因方式。可以发现,职校学生大多倾向于将自己的失败做外部因素和能力差归因,以逃避责任、维护自尊,尤其当失败原因是自己本可以控制的因素时更为明显。

综上所述,在学业失败状态的长期积淀、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及家长不恰当评价方式和自身不合理的归因倾向的共同作用下,一种持续抑郁的消极心理状态和行为倾向就会出现,最终导致职校学生习得性无助感的产生。

“职校学生是个性独立自主、自我意识较强的青年群体,他们正处于人生心理断乳和人格再构发展的关键时期,所以才更需要教师们了解‘需求’,认清‘问题’所在,帮助他们建构以自信、失望、乐观和韧性为核心的心理资本,引导其幸福成长。"崔景贵建议。

 

追寻积极,为职校学生幸福人生奠基 【出处】《中国教育报》2015年07月02日

【作者】翟帆(《中国教育报》记者)

“积极是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价值取向和基本理念,积极职业教育是现代职业教育创新的必然选择和主导形式。追寻积极是现代职业教育实践的‘新常态’和新姿态,走向积极是现代职业教育转型升级的希望之路和必由之路。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为职校学生幸福人生奠基,需要在育人的认识转向、过程转换、路径转轨和角色转变等方面把握积极价值取向,科学建构中国职业教育现代化进程中的积极范式。”

  消极,无聊,缺少学习兴趣,没有进取心,这些被当成职校生“问题”来看待的种种现象,其实只是他们“习得性无助”的典型反映。按照惯常的思维模式,记者首先想到的是如何从这些“问题”入手,采取有针对性的对策,可是国家社科基金课题“职校生心理与积极职业教育范式研究”项目负责人、江苏理工学院副校长崔景贵却给出了一个有点出乎记者意外的答案——“这是传统教育的做法,我们现在不主张这样做。”

崔景贵认为,传统职业教育虽不能说完全等同于消极教育,但它具有明显的消极特征。比如过分强调矫治功能,习惯从学生的“问题”入手来开展工作。“我们倡导积极职业教育,它与传统职业教育有着本质的区别,传统教育旨在纠错,重在修补,而积极职业教育重在建设,重在发展。”那么,积极职业教育会采取哪些策略呢?

策略一:树立积极的教育理念,用好“罗森塔尔效应”

  思想决定行动,理念引领实践。崔景贵认为,最紧要的是职校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认清职业教育不是单一的知识传授或技能训练教育,不是“补差”式教育,更不是学习“失败者”的教育。要允许学生有差异并尊重学生的差异,找准并创造学生“最近发展区”,从基础水平、接受能力、个性差异出发,制定既能让学生接受又能激发潜能的教学目标和要求,“只有这样,才可以避免和减少职校生形成习得性无助的可能性。”崔景贵说。

  “既要量学生之力,又要设置一定的‘门槛’”,崔景贵建议教师们能运用好这样的技巧。教师可以和学生共同制定切合实际、经过努力能够达到的学习目标,再将目标细化成若干阶梯状的小目标。由于小目标实现难度不大,学生容易主动去尝试,当一个小目标达到后,成功的喜悦会增强他前进的信心,为达到下一个目标奠定心理基础。

  心理学中有个“罗森塔尔效应”,说的是由于受到他人,特别是像教师这样“权威他人”的期望和热爱,而使自己的行为发生与期望趋于一致的变化。“这提示我们的职校教师,要转变对待学生消极的教育态度,以欣赏和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提高对学生成长的成就期待,激活学生的自我期望,使他们能够自尊、自爱、自信、自主、自立、自强。”崔景贵说。他希望对于职校生在学习中主动进取的表现和过程中微小的进步,职校教师都要做出及时、肯定的反馈。

  策略二:训练积极的自我归因,将学习策略“迁移”

  据崔景贵介绍,归因训练在国内外都被用来鼓励那些没有成就动机而且学习困难的学生。归因训练有三个目标:一是让学生关注学习任务,而不是害怕失败;二是对于差的结果,要寻求各种方法来解决问题;三是把失败归因于不够努力,而不是缺乏智力或能力。

  崔景贵总结了归因训练的基本步骤:一是了解学生的归因倾向;二是让学生进行某种活动并取得成功经验;三是让学生对自己的成败进行归因;四是引导学生积极归因。通过这几个步骤的训练和教师的积极评价,来引导学生坦然面对失败,将成功归为努力和能力,将失败归为学习方法不当、不够努力等外部因素,有效保护学生的自尊和自信。

  至于学习方法和策略,则是可教和可迁移的。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运用“迁移”效应,向学生渗透和介绍学习策略,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提高学习效率。崔景贵介绍了什么才是有效的学习策略指导,他认为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知道做什么,即获得陈述性知识;二是知道如何去做,即获得学习方法的程序性知识;三是知道什么时候去做,即获得关于学习知识方法的条件性知识;四是知道努力去做。“经过这四个方面的引导,最终职校生会形成适合自己的有效学习策略。”

策略三:增强积极的自我认知,让学生体验成功

  “职校老师要妥善运用‘补偿’心理效应,创造更多的成功机会和展示舞台,让学生们在活动中赢得肯定和赞赏,重建自信心,培养专业发展成功感。不少学校已经探索出有效的实施途径。”崔景贵说。

  江苏省阜宁中等专业学校就是其中之一。作为课题组成员,校长张虎把研究的心得用到了学校的管理中。寓教于活动中是学校积极职业教育的重要抓手。“我们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活动中养成、在活动中提高,从而建构学生对未来乐观和对生活积极的态度。”张虎说。

  张虎告诉记者,社团建设是积极职业教育的有效手段和重要内容。学校组织学生社团兴趣活动,坚持鼓励引导和学生自主选择相结合,活动项目体现“八个性”,即多样性、专业性、艺术性、健身性、趣味性、学科性、渗透性、教育性,通过活动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促进学生多元发展。学校还举办各种才艺竞赛活动,如艺术节、技能节、体育节、社团节,开展征文比赛、红歌比赛、书法绘画比赛、摄影比赛、校园技能大赛等,为学生提供自我展示的舞台,让更多的学生收获成功体验。学校还利用并创造机会,让学生参加实践,校内创业园、社区和合作企业等都成为学生学习和实践的基地,社会调查、劳动锻炼、支援服务、创业实践等都是很好的实践形式,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更加充分、更高层次的“自我实现”。

  策略四:建构和谐的校园环境,创造出发展奇迹

  “学生积极进取的品质可以通过校园环境的正面影响来塑造,其中包括校园文化的潜移默化,师生关系的和谐共生和先进典型的榜样示范。”张虎认为。

  一草一木见精神,一砖一瓦都有情,每面墙壁会说话,每处景点都育人,张虎强调要赋予校园文化以育人功能,把思想道德教育、行为准则教育等内容都贯穿在学生喜闻乐见、乐于参与的校园文化生活中,使校园成为陶冶学生情操,增强学生自信的一方乐土。同时,学校还要营造磨炼意志的环境氛围,在卫生环境整理、实训生产等日常学习生活中,培养劳动观念和吃苦耐劳的品格;在各种劳动锻炼、技能比武中,强化情绪稳定性训练、挫折承受力训练。

  传统职业教育中,教师常常把自己摆在教育者的位置,而把学生当作是“问题学生”,导致师生关系紧张。“积极职业教育强调,教师和学生都是成长的、发展的个体,教师不仅要以积极的态度看待发展中的学生,也要善于培养自己的积极心理,关注自身的健康成长。”张虎说。他的这种观点,可以帮助教师们重新认识师生关系——教师不仅是学生工作的主体,可以积极影响学生,同时也是学生工作的客体,受学生积极心理的影响。反之,学生也不再永远居于客体地位,被动受教师影响。也可以通过挖掘自身潜能,以优秀积极的品质对教师加以影响,师生共同成长。在这种新型师生关系中,教师会自觉发挥表率作用,学生则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学会交往、学会共处。

  张虎还在学校发现、推介和树立学习标兵、大赛精英等各种先进典型,让身边的人说身边的事,以身边的事教育身边的人。

 

篇3  积极职业教育范式的基本理念与建构策略

【出处】《教育研究》2015年第6期

【作者】崔景贵

积极职业教育范式是一种现代职业教育的指导思想和建设理念,是一种科学的职业教育思潮和系统的职业教育模式。追寻积极职业教育,就是要为中国职教改革创新资鉴,为职校学生幸福人生奠基,建构中国职业教育现代化进程中的积极范式。那么,积极职业教育范式的理论基础与实践依据是什么?其基本理念和行动主张有哪些?如何科学建构积极职业教育范式?本文试图对这三个问题做初步的探讨与回答。

一、积极职业教育范式的思想渊源

积极职业教育就是根据职业教育对象的生理、心理发展特点,以人的向善性为价值取向,运用积极的内容、方法和手段,从正面发展和培养个体的积极心理状态、品质与人格,促进个体身心全面和谐与职业素质发展的职业教育活动。从积极职业教育范式的基本内涵,追溯其心理学、教育学的渊源,可以清晰地看到,积极职业教育是在继承和借鉴积极心理学、积极心理治疗、积极心理教育、积极教育和现代职业教育诸方面思想和实践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具有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和坚实的理论基础。

(一)积极心理学的专业视角

(二)积极心理治疗的人性假设

(三)积极心理教育的价值取向

积极心理教育是一种致力于培养人的优秀品质和美好心灵、促进心理积极和谐发展与心理潜能充分开发的心理教育。与以往的心理教育把重心放在“诊断和消解痛苦”等问题不同,积极心理教育提出要坚持积极的评价取向,加强人自身的积极因素和潜能的开发,以人固有的、实际的、潜在的和具有建设性的力量、美德和善端为出发点,用积极的心态对人的心理现象包括心理问题进行解读,用积极的内容和方式激发人自身内在的积极品质,让个体学会创造幸福,分享快乐,使自身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使生命的最佳状态得以丰富和发展。也就是说,积极心理教育的价值取向就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心理积极和谐自主发展和心理潜能充分开发。

(四)积极教育运动的创新思潮

积极教育是 20 世纪末美国发起的蔓延西方的一场教育运动。积极教育就是指以学生外显和潜在的积极力量为出发点,以增强学生的积极体验为主要途径,最终达成培养学生个体层面和集体层面的积极人格而实施的教育。积极教育重视技能、态度、行为、交流风格等的教育,强化个体自信、自尊、忍耐、尊重他人、爱护环境等积极品质,以此激励、促进个体和人类的发展。积极教育的核心价值观表现为:所有人不论年龄和生活状况,都能学习和成功;重视和尊重人的文化遗传、年龄、生活情景和个人的特点;教育的功能是使得所有人的潜力得到充分发挥并幸福生活;通过教育过程的积极举措实现培养学生积极人格品质和人生态度。积极教育运动的兴起,为创立积极职业教育提供了教育学的理论支撑。

(五)现代职业教育的转型发展

2014年6月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强调,现代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大青年打开通往成功成才大门的重要途径,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必须高度重视、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要“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营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环境,努力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实施“尊重人性、呵护天性、张扬个性、提升品性”的充满人文精神的理想职业教育,是改变职业教育现实困境,解决职业教育问题的根本出路。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更加呼唤专业、敬业和乐业的积极职业教育实践者、管理者。

在继承和借鉴这些心理学流派的思想、教育改革的经验和趋势的基础上,积极职业教育着力构建自己的基本主张和实践体系。目前,积极范式日益成为现代职业教育理念的完美组合、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重要依据。积极推进、自觉建构这一范式,必将有助于我国职业教育与世界职业教育的对话与接轨,有助于引领和加快我国现代职业教育科学发展。

二、积极职业教育范式的基本理念

积极职业教育是以积极、和谐和发展为取向,有目的、有计划地增进职校学生素质与幸福感的现代职业教育理论和实践体系。积极职业教育是主体发展教育,是高效优质教育,是个性特长教育,是成人成才教育,是和谐幸福教育。在积极职业教育中,“积极”应当成为贯穿教育全过程的核心价值和主线,使每一个人的素质都能够获得相对于自身而言的更为健康、和谐的发展与提高,在职校和职场中能够高质量、有尊严地幸福生活。

(一)树立科学的积极职业教育认知观

职业教育工作者要积极认识与理性看待职业教育的功能,积极认识和看待职业学校学生,积极认识职业教育与职校生心理发展的关系。

积极职业教育的理念,促进人们更加理性、深刻地认识职业教育的本质和功能。职业教育不是单一的知识传授或技能训练教育,不是“补差”式教育或者“二流”的教育,不是学习“失败者”的教育,也不应该是消极防御、被动应付的“救火式”教育。积极职业教育是播扬希望、播撒阳光、播种幸福的教育,其实质就是为人的发展与幸福提供支持与服务。职业教育应该鼓励学生扬长避短、个性化多元发展。立足于促进人的发展,积极职业教育不是“护短”、“揭短”和“补短”,

而是要“加长”、“扬长”和“拉长”;积极职业教育不是诊疗般矫正和预防,而是更加注重建设和发展。

积极职业教育的理念,要求积极认识和建构职校学生心理世界。职业教育工作者要以发掘职校学生积极力量、积极品质为出发点,增强职校学生的积极心理体验和发展优势,培养他们的积极心态、个性与人格。积极职业教育要引导学生追求充满希望的未来人生,让学生内心世界充满阳光,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幸福意识与能力,感受幸福生活、追求幸福人生。积极职业教育应当培养“有一技之长或专业特长的职校生”、“真正有健康个性、健全人格的职校生”和“有积极心态、特征与品质的职校生”,培育职校生学习自主、生活自理、人格自尊、体质自强的心理状态,健康、平衡、和谐、成熟的心理特征,以及自信、乐观、希望、坚韧的心理品质。积极职业教育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习惯、职业行动能力、职业人格特征、职业兴趣爱好、职业责任感、职业创新意识等职业心理素质。

积极职业教育的理念,要求科学认识职业教育与职校生心理发展的辩证关系。职校教师要全面客观地理解和评价当代职校生,把握职校生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引导学生强化自信心、自尊心、责任心和进取心,促进职校生的个性和谐发展,让职校生心理世界充满和煦阳光。职校教师要对当代职校生的职业发展和专业成才抱有信心,积极关注职校生的学习过程和成长历程,引导学生真正“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和学会发展”,获得积极的人生发展观和职业价值观。

当今中国职业教育发展正处在一个重要的转型期。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正在从消极、被动、补救向积极、主动、预防和发展的方向转型;从面向个别学生和学生的问题向面向全体学生和全面开发心理潜能、提高心理素质方向转型;从专职教师的专门服务向全员参与的全过程、全方位服务方向转型。我们需要树立积极职业教育新理念,以积极的认知方式和思维方式把握职业教育目标,积极实施主体发展性教学过程,建构积极的职业教育管理服务模式。

(二)树立科学的积极职业教育实践观

人是现代职业教育的主题和主体,是积极职业教育的逻辑起点和归宿。积极职业教育工作者要始终坚持为人、助人和育人的趋向,树立人性化的教育价值观、人本化的教育过程观和人格化的教育评价观。

1. 与人为善:人性化的积极职业教育价值

职校生是一个个性特殊、自我意识极强的群体,他们正处于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建构积极取向的职业教育,需要职业教育工作者抱有积极的职业教育人性观,对受教育者要有足够的爱心、耐心和毅力,特别是当职校生存在严重的不良品行时,仍要以发展的眼光、积极的态度,相信他们有改善自我的积极愿望和潜在能量,这是积极职业教育的首要条件。职业教育管理工作者要秉承积极的人性观,以促进和引导学生的心理健康和谐发展为核心,必须改变功利化、实用化和物欲化的价值追求,转变以往强制式的或者哄骗式的负向的、消极的职业教育,以给职校学生植入一种积极精神的方式进行自主激励式的正向教育、积极教育,通过活动、体验、感悟等,促进职校学生的心态转变、心智觉悟和心灵成长。

2. 助人自助:人本化的积极职业教育过程

不断提升人的能力,是现代职业教育的基本走向。它体现在职业教育的过程即发现人的价值、发掘人的潜能、发扬人的优势、发挥人的力量、发展人的个性的过程。在教育内容上,积极职业教育更注重习惯教育、责任教育、生命教育、人格教育和创新实践教育,注重心理素质教育、职业能力与道德教育、就业创业教育等。在教育方法上,积极职业教育倡导心本管理,关键是把握职校学生心理发展变化的特点,以学生心理需要为切入点,设计出契合学生兴趣与个性的管理模式,以符合现代职业教育规律之道,实现职校积极教育管理的目的、目标。职校教师要有睿智的教育思想、博大的教育胸怀和高超的教育艺术、深邃的教育智慧,求同存异,和谐相处,因势利导,因材施教,积极理解和包容每个职校生,充分发掘他们的潜能,真正发挥他们的特长,有效实现师生携手共同成长。

3. 育人至上:人格化的积极职业教育评价

职业教育是校园师生互动、教学相长、创新发展的艺术过程,是以心育心、以德育德、以个性影响个性、以精神塑造精神、以人格培养人格的艺术过程。积极职业教育要以发掘学生积极力量、品质和美德为出发点,以增强学生的积极心理体验,培养学生个体层面和集体层面的积极人格。职业教育工作者要尊重和理解职校学生间的智能差异、教育差别与发展差距,充分相信学生的内在潜能,承认和理解学生的个性差异,把差异当作一种资源去珍惜和开发,允许学生有自己的个性,培养学生的特长,给学生展示才能的机会和舞台,鼓励学生自主追求真善美的和谐人格,向往美好幸福的人生未来。积极职业教育要鼓励和支持学生自我评价,要更多一些纵向发展比较,让每一个职校生成为最好的自我、拥有阳光的个性、享有幸福的人生。

综上所述,积极职业教育主要有三方面的基本意蕴,即“积极”是对前期集中于问题研究的病理式传统职业教育的变革;倡导现代职业教育要深入系统地研究科学促进人的心理发展,关注人性的积极方面;强调用积极理性的方式对职业教育和职业院校存在的问题做出适当的解释,并从中获得积极意义。我们应该充分吸收积极心理学等的思想精髓,深刻理解职业教育育人的特殊规律,科学把握现代职业教育在服务学生全面发展与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两者之间的关系,积极适应、统筹兼顾社会需求和人的需求,运用现代职业教育的新理念、新技术、新成果,促进职业教育教学的改革深化与创新发展,建构真正适切中国本土文化的、具有中国特色与气派的积极职业教育范式。

三、积极职业教育范式的建构策略

积极职业教育是对传统职业教育模式的一种合理继承、积极超越和发展创新。彻底的积极职业教育是职业教育范式的一次“革命”,必将带来职业教育前所未有的崭新面貌。这就要求我们保持与时俱进的学术勇气,树立科学的现代职业教育发展观,正确把握职业教育范式发展的时代脉搏,,在积极职业教育与消极职业教育两种范式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

(一)积极职业教育是全方位育人的系统工程

积极职业教育的科学建构是一个全方位育人的教育系统工程,必将引发一场深刻的职业教育思想和实践革命。积极职业教育就是引导和促进职校生成长成人成才的“希望工程”、“阳光工程”和“幸福工程”。积极职业教育工作者应树立教育工程的理念,围绕育人的“点”、“线”、“层”、“面”和“体”,创新变革基本策略。要把握职业教育目标的“支点”抓手,促进职业教育实践的“在线”运作,推进职业教育对象的“分层”培养,引导职业教育内容的“全面”优化,构建职业教育力量的“立体”格局,追求职业教育过程的“艺术”智慧。必须以立德树人、育人为本的理念来引领现代职教创新发展,以提高质量为核心来增强现代职教发展的吸引力,以行动导向为举措来推进现代职教教学深化改革,共同绘就中国现代职教梦积极发展的新篇章。

(二)积极职业教育是模式建构的创新过程

建构积极职业教育,是职业教育模式动态变革、自觉提升的创新过程。一是把握职教定式,坚持传承优良的职业教育传统,以实施与深化职业素质教育为抓手,大力开展服务全面发展、促进就业创业为导向的现代职业教育。二是寻求职教变式,突破传统教育的整齐划一发展,优化专业特长与特色教育,倡导鼓励学生个性化发展,着力培养有一技之长、发展特长的学生。三是引导职教样式,尊重职校学生存在的多元差异,理解和包容学生发展的差距,发掘学生固有的潜能,发现学生潜在的优势。四是建立职教通式,坚持育心育德一体,以培养现代化人格为主线,以职业人格教育为重点,引导学生努力成为人格健康的现代人。五是建设职教心式,职业教育教学就是从“心”开始的积极沟通,提倡用心导心的心本管理与教育,为学生赢得职场竞争优势积淀坚实的心理资本,让学生成为人格健全的现代“心理人”。六是建构职教范式,培养习惯优良、勇担责任、积极和谐的社会人,提高职场与家庭生活的幸福能力。

(三)积极职业教育是追求卓越的发展进程

建构积极职业教育,是职校教师自觉走向专业成长,不断超越自我、追求卓越的教育历程。理想的现代职业教育自然不会自动向我们走来,职校教师应坚定而自信地向积极职业教育的理想走去。一是走近积极的专业视窗,职校教师要学会用积极心理学的理念与技术理解职业教育,树立积极职业教育的基本信念,坚定积极职业教育的价值取向。二是走进职校生心灵,真正读懂学生心灵这本书,理解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和多元需求,建立民主平等的积极师生关系,做学生需要的、人格高尚的职校好教师。三是走出消极教育误区,自觉认识与深刻反思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直面职业学校教育实践存在的“误区”,理性正视专业发展与自我成长存在的“短板”。四是走秀职教教学改革创新,重点关注职校生专业学习过程中的学力欠缺,科学认识与积极引导职校生存在的“习得性无助”现象,让教学过程充满生机和活力,建设积极课堂教学范式。五是走起职校校本行动研究,树立“我是一个研究者”的意识,自觉开展持久的校本行动研究,从积极班集体建设、积极师生关系建构等方面寻求职业教育管理创新的有效策略。六是走入积极和谐的专业团队,建设团结合作的专业团队,培育互助高效的团队精神,借助团队正能量实现幸福教育人生。

 

2

 


  本文关键词:积极职业教育范式的基本理念与建构策略,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7800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zhiyejiaoyulunwen/17800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60a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