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职业教育论文 >

“三螺旋”理论下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校企合作

发布时间:2016-11-29 07:45

  本文关键词:“三螺旋”理论下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校企合作,,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三螺旋”理论下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校企合作

2010-06-03 02:45 来源: 作者: 网友评论 0 条 浏览次数 102

摘 要:随着校企合作进一步深入,现有校企合作模式的矛盾也日益突出,这严重影响了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人才培养。如何协调校企合作中学校与企业的关系?政府在校企合作中应该发挥什么作用?怎样的校企合作才能实现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针对这些问题,本文将以三螺旋为视角,分析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校企合作中存在的问题,结合伯顿·克拉克建立创业型大学的相关观点,对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校企合作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三螺旋;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校企合作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中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是和普通高等教育不同类型的高等教育。它是在具有高中文化水平的基础上,面向职业的,为生产、建设、职业、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高级实用型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专门教育。[1] 发轫于第一次工业革命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在诞生之初就与行业有着密切联系。随着工业化进程逐渐推进,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与企业的关系日渐深入,校企合作油然而生。校企合作最早出现在德国的学徒制中,而高等教育领域校企合作最早出现在20世纪初的美国,产生于大学的工程技术学科领域,它主要是指辛辛那提大学同大企业合作对27名技术系学生实施的职业教育。[2]随后,校企合作广泛开展于各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之中,例如英国的三明治工读制度、日本的产学合作、德国的双元制培训等等。

根据不同的划分标准,校企合作可以分为不同模式。从不同目标导向来看,它可以划分为人才培养合作模式、研究开发型合作模式、生产经营型合作模式、主体综合型合作模式;从不同主体作用来看,可以划分为企业主导型校企合作模式、高校主导型合作模式、共同主导合作模式;从不同合作方式来看,可以划分为技术转让模式、合作开发模式、共建实体模式[3];从合作的领域和深度来看,可以分为浅层次合作、中层次合作、深层次合作。[4]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校企合作属于浅中层次、企业主导的人才培养合作模式,校“热”企“冷”现象普遍,校企合作效果甚微。

一、“三螺旋”理论的提出及其运用

所谓三螺旋,指的是一种创新模式,是指大学—产业—政府三方在创新中密切合作、相互作用,同时每一方都保持自己的独立身份。[5] 该模式由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和颇彻斯分校政策研究中心主任亨瑞·埃茨科威兹(Henry Etzkowitz)创立,旨在通过三螺旋来研究大学、产业与政府之间的关系。目前三螺旋在高等教育领域的运用主要集中在创业型大学上。尽管创业型大学主要指的是研究性大学,但这并不影响高职院校与企业、政府之间共生共荣的关系。与研究性大学一样,高职院校与企业、政府之间也应该存在三螺旋,所不同之处在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三螺旋更关注技术而不是知识,更强调应用而不是理论。

三螺旋创始者为美国遗传学家,哈佛大学教授里查德·列万廷(Richard Lewontin),他使用三螺旋隐喻来模式化基因、组织和环境之间的关系。在其著作《三螺旋:基因、生物体和环境》中,里查德·列万廷抨击了遗传决定论,批评那种在学术界颇为流行的,认为有了基因组序列就可以计算生命现象的观点。生物体的发育过程并不仅仅是基因程序依次展开的固定过程,即使将环境因素考虑进去也是不够的,分子之间的随机反应也有重要的影响。里查德·列万廷既反对基因决定论,也反对环境决定论。他指出,并不存在一个既定的“生态空间”等待生物体去适应。环境离开了生物体是不存在的。生物体不仅适应环境,而且选择、创造、改变它们生存的环境,这种能

力是写入了基因的。[6] 三螺旋将基因、生物体和环境置于一个动态的关系中,三者之间互相独立,但又互为因果。

随后,亨瑞·埃茨科威兹以及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的科学和技术动力学系研究人员勒特·雷德斯道夫(Loet Leydesdorff)先后利用三螺旋来分析大学、产业和政府之间的关系,构建了一套完整的国家创新模式,三螺旋也逐渐介入高等教育研究领域,为分析第三次学术革命、探索大学的第二次转型、研究产学研模式等一系列高等教育问题,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分析视角与研究框架。据此,本文将三螺旋引入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可以更好的认识高职院校与企业、政府之间的关系,更全面的实现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更有效的推动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校企合作发展。

二、目前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校企合作中的问题

高职教育的校企合作模式,主要是应企业人才实际需求状况而产生的,并按照企业部门和学校的安排实施的,交替进行课堂教学和企业实际操作培训的教育模式。[7] 言下之意,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校企合作主要目的是培养人才,而不是生产知识和技术转化,这是与学术性高等教育校企合作最显著的差别。校企合作的顺利实现,一方面需要学校和企业找到共同的利益点,另一方面需要良好的校企合作外部环境。但无论国内还是国外,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校企合作总存在一定的不足与缺陷,基于三螺旋可以发现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高职院校地位问题

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历史仅有二十多年,建立初期与高等专科教育混为一谈,曾一度被认为仅停留在专科层次,高职院校地位长期被置于本科院校之下,这大大阻碍了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使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校企合作停留在较低层次。尽管近几年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地位有所提升,但高职院校的生源质量较差、社会声誉较低、毕业生找工作较困难等问题依旧存在,校企合作并没有摆脱进退维谷、前后尴尬的境地。

在目前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校企合作中,基本上都是学校迎合企业。无论是专业设置还是教学安排,无论是实训内容还是人才规格,学校都要按照企业的标准来进行设定,否则就无法培养出适销对路的人才。然而,当学校过于迎合企业的时候,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会产生趋同,学校的主体地位可能会逐渐丧失。这个问题已经在德国双元制教育中暴露出来,著名的马克斯·普郎克教育研究所的《联邦德国教育体制——结构与发展概况》报告就是典型例子:在共计809页的报告中关于职业学校的只有3页。职业教育毕业生在职业资格考试中,学校成绩所占的比重不断减少,企业培训成绩不断增加,这也说明了职业学校所处的地位。[8]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校企合作的落脚点在于教育,而教育实施主体是高职院校。如果高职院校无法取得应有的主体地位,那么这种校企合作就违背了初衷,称之为“企校合作”可能更为贴切。提升高职院校的地位、提高高职院校的办学质量、加强高职院校自身的实力、树立高职院校的公信力、打造高职院校的品牌文化才是解决校企合作中学校过于被动的关键。

(二)企业逐利问题

有人在长三角某市几所职业院校和几家工业企业做了一些问卷调查,问卷被测为企业方中层以上领导和职业学校方中层以上领导,双方站在各自的角度回答相同的问题。双方观点差异最大的是这么一道题:作为学校,您认为“校企合作”对企业能提供什么服务?(作为企业,您希望“校企合作”对企业提供什么服务?)A.提供技术服务;B.对企业职工短期培训;C.提供经费。该题为多项选择题,学校方答A的占40%,答B的占77%,答C的占5%;企业方答A的占76%,答B的占32%,答C的占13%。[9]该问卷的调查数据反映了职业院校和企业之间的供需矛盾。究其根本原因,还是在于企业逐利。

企业逐利是把双刃剑,它可以成为校企合作的动力,也可以成为校企合作的阻力,但就目前情况看来,阻力还是大于动力,这反映在几个关系上面。首先,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关系。由于培养人才

的周期过长、成本过高,短期内的投入一般会大于成本,出于对利润的考量,企业不愿意主动与学校进行合作。其次,短期与长期之间的关系。企业比较注重既得利益,希望在短期内看到成绩,所以并不倾向于长期投资教育。最后,经济与教育之间的关系。教育部门对市场的反应始终要滞后于经济部门,这就导致企业针对市场作出的反应可能会影响教育活动的实施。例如在金融危机中,企业可能会减少对校企合作的经费支持,无形中为校企合作的稳定性和长期性带来了诸多不确定因素。 (三)政府缺位问题

政府在校企合作中的缺位,是导致校企合作呈现出表面化、功利化、短期化的重要原因,主要表现有三:第一,校企合作制度的缺乏。从国家到地方政府,关于鼓励校企合作的政策文件并不鲜见,但校企合作具体实施细则与法律法规却寥寥无几。良好的校企合作模式需要巧妙的制度安排,这其中要涉及如何协调院校与企业之间的利益关系,如何激发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如何规避校企合作中的风险等一些列问题,而不是靠几个红头文件“鼓励”出来的。第二,校企合作经费的不足。2005年,普通高等教育预算内财政拨款为1046.37亿元,其中普通本科学校财政预算内拨款为936.05亿元,占普通高等教育预算内财政拨款比例的89.46%;高职高专学校财政预算内拨款为110.32亿元,仅占10.54%。高等职业教育的在校生规模与普通本科教育大体相当,而高等职业教育生均预算内事业费仅为前者的1/9。[10] 财政拨款上的不足,会影响教学仪器的更新、师资力量的培养、实训基地的设立,寄希望在企业身上又不切实际,捉襟见肘的高职院校一直处于被动地位。第三,第三方角色的缺失。在高职技术教育校企合作中,光靠学校和企业实现企业找学校的可能性不大,政府的第三方角色就显得尤为重要。作为校企合作的第三方,政府要提升合作中企业的社会认可度,要落实企业在校企合作中的相关优惠政策,要对校企合作实施质量监控和质量验收,要处理校企合作中损害双方利益的行为,要降低学校和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风险,这样才能给学校与企业更多的合作空间。这一点,从德国政府在“双元制”模式中的作用就可见一斑。

可以预见的是,在未来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市场中,学校、企业、政府之间不再是自由放任的关系,脱离任何一方都会对另外两方的合作产生不利影响。行政部门、经济部门和教育部门会逐渐出现交集,届时校企合作不可能将政府排除在外,校企合作可能会被校政企合作所取代,从而产生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中的三螺旋。

三、基于三螺旋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校企合作

既然目前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校企合作中学校、企业、政府之间还存在一定的不和谐,那么引入三螺旋之后能解决这些问题吗?三螺旋能够构建更合理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校企合作模式吗?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与三螺旋的关系到底是什么?这些都是在三螺旋视角下探索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校企合作模式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一)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与三螺旋

高等教育社会学家马丁·特罗在《地位的分析》一文里,提及过一种“新的非大学高等教育形式”,其中就包括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例如美国的社区学院、法国的大学技术学院、联邦德国的技术学院、澳大利的TAFE学院以及日本的高等专科学校,都属于新的非大学高等教育形式。这种高等教育形式的出现“建立了一批与上层阶级脱离联系、更接近于世界的院校,由此形成一种对出身于工人家庭的学生更有吸引力的学术环境”[11]。从高等教育哲学角度来看,传统的高等教育“趋向以?闲逸的好奇?精神追求知识作为目的”[12],而新的非大学高等教育形式基于一种政治论,“按照这种观点,人们探讨深奥的知识不仅出于闲逸的好奇,而且还因为它对国家有着深远的影响”。虽然高等教育起源于认识论,但真正让高等教育从边缘走向中心的哲学基础却是政治论。它使高等教育与外界关系日益密切,孕育出新的非大学高等教育形式,并引发了三螺旋模式的产生,可以说,三螺旋的组织原则是期望大学能在社会中起更大的作用[13],而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正是高等教育对社会的反应。

德国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在这方面最具代表性。1972年,奔驰等几家公司联合与巴符州管理与经济学院协商,创建了校企联合办学的新型高等教育模式——职业学院,结果是报名就读者争相踊跃,高中毕业生表示出热烈反响。此后,州政府决定在斯图加特和曼海姆市也建立起此类院校,并正式定名为“职业学院”。其他企业也积极行动,相继参与,职业学院因此得以迅速发展。1974年,6所职业学院及其2所分院建立,在校生发展到1.2万人。[14]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的发展与社会需求密不可分,尤其是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推进,更让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在校生规模迅速扩大,高等职业技术院校近几年获得了更多生存空间。

(二)三螺旋中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校企合作

从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领域和深度来看,有人把校企合作分为三个层次:浅层次合作、中层次合作和深层次合作。处于浅层次的校企合作表现为:学校专业方向按企业所需确定,并在企业建立实习基地,建立专业专家指导委员会和实习指导委员会,聘请行业(企业)的专家、高级技师等为指导委员会成员,与企业签订专业实习协议,逐步形成产学合作体。处于中层次的校企合作表现为:学校为企业提供咨询、培训等服务,建立横向联合体,成立董事会,形成多元投资主体,争取国内外的企业家、专家、学者及社会各界知名人士参加董事会,争取社会各相关行业、企事业以董事单位的身份支持学校发展,并建立由知名专家参加的专业指导委员会,制定切实可行的专业教学计划,按岗位群的分类确定专业能力结构和非专业能力素质的要求,根据企业的需要进行人才培养。[15]目前,我国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还停留在浅层次和中层次阶段,学校与企业的关系比较松散,学校要的多、给的少,无法与企业平等对话,校企合作易受企业经营状况影响,这势必会引发学校与企业之间合作的一种不顺畅,使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校企合作受到影响 然而三螺旋中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合作,不再是学校为主体的校企合作模式,或者是企业为主体的校企合作模式,而是在政府的介入之下,学校与企业的一种非零和博弈。在这种合作博弈中,学校与企业的关系将十分紧密,双方在不损害对方的前提下实现利益最大化,把校企合作推向一个更深层次水平,具体表现为:企业与学校相互渗透,学校针对企业的发展需要设定科研攻关和经济研究方向,并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工艺技能、物化产品和经营决策;企业主动向学校投资,建立利益共享关系,真正实现“教学—科研—开发”三位一体。学校融入地方经济建设,在提供各种技术、营销、管理、咨询服务的过程中做到理论与实际有机结合。[16]三螺旋下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整合了学校与企业资源,糅和了学校教育与企业经营,实现了教育资源与商业资源的优化配置,对培养适销对路的高级技术人才具有积极作用和现实意义。

(三)基于三螺旋对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校企合作的建议

亨利·埃茨科威兹认为,三螺旋模型包括三个基本要素:在以知识为基础的社会中,大学在创新中扮演一个更加突出的角色,它的作用与政府及产业不相上下;三方会进一步建立合作关系,创新政策是相互作用的结果而不是仅仅出自于政府一方;每一方在完成自己传统功能的同时,承担另两方的角色。[17]由此可见,三螺旋构建的最关键因素,还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提升自身地位,这样才有可能成为三螺旋中的一分子。尽管目前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地位还不高,校企合作还停留在一个尚浅阶段,但这并不代表校企合作就固步自封、裹足不前。如果校企合作不能上一个台阶,对于高职院校而言,校企合作无异于隔靴搔痒,功效不大;对于企业而言,校企合作也只是锦上添花,形式主义。长此以往,校企合作绝对是短期的、功利的、肤浅的,无法形成一个良好的长效机制,对于人才培养而言,也是百害而无一利。因此,高等职业技术教育首先要在校企合作中积极争取主动位置,在坚持育人的前提下适应企业需求,将校企合作的作用发挥到最大,这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

[18] 1. 开展科研活动

为了提升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地位,高等职业院校应该大力开展科研活动。与普通高等教育有所不同的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科研活动应该更关注新技术、新工艺的发明,将科研技术转化为生产力,为企业的产品开发提供技术支持。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的企业主动参与到合作中来,同时提升本院教师的科研水平与技术开发能力。

笔耕文化传播(http://www.bigengculture.com)包含总结汇报、文档下载、教学研究、外语学习、人文社科、党团工作、办公文档、经管营销、考试资料、资格考试、旅游景点以及“三螺旋”理论下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校企合作等内容。

本文共2页12


  本文关键词:“三螺旋”理论下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校企合作,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9738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zhiyejiaoyulunwen/19738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550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