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职业教育论文 >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视野下的我国农业职业教育问题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17 12:08

  本文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视野下的我国农业职业教育问题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是一个完整、系统的科学体系,这其中就包涵有马克思关于农业和职业教育的相关论述。这是深藏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中的一笔宝贵财富,是马克思留给后继理论研究者和教育实践者的丰厚遗产。系统地整理与发掘马克思这方面的有关论述和原理,将其运用于我国农业职业教育发展的实际,这无疑是一项十分有意义的工作。 纵观建国以来我国农业职业教育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其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也遭遇过某些困难与挫折。建国初期,我国农业职业教育发展基础薄弱。从建国以来到1978年改革开放以前,其间又曾经历过1958-1960年的“大跃进”和1966-1976年的“文革”的挫折,但是凭借我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优越性,我国的农业职业教育仍然从小到大和从无到有,为当时我国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发展,也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职业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农业、农村和教育体制的改革,以及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政府对于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视,我国的农业职业教育也趁势而起,得到了巨大的发展。21世纪以来,随着经济发展方式更加深刻的转变,农业现代化方式不断提高,社会对三农应用型人才有了更高的要求,对人才的需求量也有增无减。而当前我国农业职业教育存在政策扶持力度不足、监管监督机构冗余、发展资金缺乏、师资队伍建设不充分、教育体系不完善和教学思想不适应等多项问题,造成培养出的农业技能人才不适应市场需要,在不能有效的为农业发展输送技能人才的同时,也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 为从根本上处理好这些亟待解决的难题,我国众多的理论研究者也曾从多个层面进行过研究。本文则尝试对马克思的有关职业教育问题的理论进行较为系统的梳理,在此基础上分析我国农业职业教育的历史、现状和问题,并对这些问题的解决,提出若干对策建议。马克思关于职业教育问题的相关论述和原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解读: 一方面是马克思关于教育问题和未来社会人的全面发展的有关论述。马克思以资本主义的发展事实为出发点和依据,通过分析,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多重作用:首先,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劳动生产力的提高要求劳动者必须具备一定的平均必要劳动熟练程度和强度,这就需要一定的教育和训练;其次,工人随着产业的变动和资本积累时而被吸收、时而被排挤,这就对工人的职业的变动和多方面的劳动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再次,机器的使用使资本对工人的剥削扩大到妇女和儿童,这就为教育与生产劳动的早期结合,提供了需要和可能。但是这一切又都是局限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范围内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生产剩余价值为目的,决定了资本家阶级在压迫与剥削劳动者的过程中,从自身利益出发,总是置劳动者及其子女的教育和发展于不顾。只有在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条件下,才能够更好地做到教育与生产劳动有机结合。这就为当前为什么要利用马克思职业教育思想指导中国农业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 另一方面,解读马克思对于未来社会的职业教育以及德育、体育和智育相结合的论述。这些经典论述,对于正确看待我国当前农业职业教育的发展,亦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中国改革开放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我国农业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亦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从我国当前的实际出发,我国提出走一条城镇协调发展、城乡共同繁荣的“新型城镇化道路”。这条道路既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社会发展模式,也不同于我国传统发展的老路。“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是新型城镇化的特征。为实现这一发展目标,社会对高素质农业应用技术型人才的需求亦更显迫切,我国农业职业教育的发展,也必须适应这种需要。因此,要以马克思职业教育思想为理论基础,坚持和贯彻“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为农业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保障。同时,处理好政府引领和市场导向的关系。最后,各农业职业学院,必须以学校自身建设为基础,增强农业职业教育教学水平,为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农业 职业教育
【学位授予单位】:河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G719.2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0
  • 目录10-12
  • 第一章 导论12-20
  • 一、 研究对象及研究意义12
  • (一) 研究对象12
  • (二) 研究意义12
  • 二、 研究现状12-18
  • (一) 国外研究概况13-14
  • (二) 国内研究概况14-18
  • 三、 研究方法与思路18-20
  • (一) 研究方法18-19
  • (二) 研究思路19-20
  • 第二章 马克思有关职业教育的若干论述20-30
  • 一、 19 世纪 40 年代:马克思职业教育思想的历史溯源20-21
  • 二、 19 世纪 60-70 年代:马克思职业教育思想的第一次系统表述21-23
  • (一) 1866 年 8 月《临时中央委员会就若干问题给代表的指示》中的相关论述21-23
  • (二) 1875 年 4-5 月《哥达纲领批判》中的相关论述23
  • 三、 《资本论》中马克思职业教育思想的要点23-30
  • (一) 马克思揭示了劳动者的熟练程度在价值决定中的作用23-24
  • (二) 马克思揭示了劳动者的熟练程度对于劳动生产力的决定作用24
  • (三) 马克思揭示了职业教育对于社会总劳动在不同部门中的合理分配的作用24
  • (四) 马克思揭示了职业教育是工业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要求24-27
  • (五)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阐明了农业自身的特点,从而事实上阐明了农业职业教育的特殊性27-30
  • 第三章 我国农业职业教育的现状分析30-42
  • 一、 建国以来我国农业职业教育发展状况30-34
  • (一) 曲折发展时期(1949-1978)30-33
  • (二) 稳健发展时期(1978-2000)33-34
  • 二、 当前农业职业教育发展状况34-37
  • (一) 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农业职业教育体系35
  • (二) 成立了覆盖面广的农业职业教育机构35-36
  • (三) 进行了长久持续的农业职业教育投入36-37
  • 三、 我国农业职业教育所面临的困境37-42
  • (一) 职业教育多项不平衡37
  • (二) 师资队伍发展不均衡37-38
  • (三) 农业教育体系不完善38
  • (四) 法律体系发展不健全38-39
  • (五) 教育经费投入不充分39
  • (六) 教学思想观念不超前39
  • (七) 监督评价机构不严格39-42
  •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视野下促进我国农业职业教育的对策42-50
  • 一、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为农业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保障42-44
  • (一) 坚持以人为本43
  • (二) 坚持统筹兼顾43-44
  • 二、 以各级政府为领导,引领农业职业教育健康发展44-46
  • (一) 加强政府引领45
  • (二) 强化市场导向45
  • (三) 加大资金投入45-46
  • (四) 健全法律体系46
  • 三、 以学校自身建设为基础,增强农业职业教育教学水平46-50
  • (一) 确定农业职业教育发展方向47
  • (二) 提高农业职业教育培训质量47
  • (三) 完善农业职业教育课程设置47-50
  • 结语50-52
  • 参考文献52-56
  • 致谢56-57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梁树发;;关于深化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几点意见[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2 周志文;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及其对当代教育的启示[J];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5期

3 刘欢欢;莫国剑;;浅析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职业教育文化[J];改革与开放;2013年12期

4 许兴亚,王丽娜;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和生产劳动理论与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劳动和价值[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5 刘玉然;;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对当今高职教育的启示[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6 衣俊卿;;关于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现状的审思[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1年05期

7 方秀英;;发展农业职业教育 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J];南方农村;2007年01期

8 王利;;我国农业职业教育问题研究[J];吉林农业;2012年08期

9 韩娜;杨宏;;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问题研究综述[J];辽宁经济;2012年11期

10 宋起华;发挥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作用保证职业道德建设健康发展[J];理论学习与探索;1996年05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余秀琴;中国经济转型期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D];天津大学;2009年

2 景琴玲;我国农业职业教育发展模式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年

3 孟景舟;职业教育基础概念的历史溯源[D];天津大学;2012年

4 李红辉;梁漱溟农民教育思想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本文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视野下的我国农业职业教育问题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1316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zhiyejiaoyulunwen/31316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cf0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