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职业教育论文 >

基于科学到经济实现路径视角下的职业教育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18 16:07

  本文关键词:基于科学到经济实现路径视角下的职业教育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职业教育在科技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都具有重要作用,那么它的作用如何来实现,在科学到经济的实现过程中,职业教育有着怎样的发展规律,它们之间互相存在着什么样的关系?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有着怎样的影响?本文将就此展开讨论,并创新性的采用数学模型的方法来解答这一问题。 通过以人类的生存需要和劳动对资源的获取为线索,在保持供需平衡的数量关系的基础上建立数学模型。通过对模型式的微分计算和排列,选择科学知识、工程技术、职业教育、劳动平台、经济活动5个要素为基础,建立了描述科学到经济实现过程的数学模型-—关联链模型。揭示出职业教育在科学到经济的实现过程中的桥梁作用,明确职业教育的定位。 随后以科学、经济的发展史实为线索,通过关联链模型对职业教育进行演绎,经过对科学、经济发展史的考察和模型的演绎推导发现,职业教育的发展,受控于不同社会时期科学技术发展和经济生产特征的变化,明确了职业教育与科学、经济之间的关联性。分别展开科技部分和经济部分的演变,结合职业教育的发展历史就可以清晰地看到:技术进步带来的劳动工具的变化,促成了职业教育的“进位规律”;经济方式下不同生产特征的相互移植,形成了职业教育的“错位规律”。 在迈入知识经济时代后,经济的主要依托资源正在从以自然资源为主的有形资源经济转向以知识资源为主的无形资源,由此带来了职业教育的发展分型,即针对有形的自然资源的“技术职教”和针对无形的知识资源的“产权职教”。结合以社会力(制度)与资本的变化为线索,关联链模型中职业教育发展的演绎,我们看到职业教育的最终发展方向是“产教研深度融合” 为了证明模型的正确性并尝试探究我国职业教育发展问题的本质,对模型进行具体应用,我们通过关联链模型的演绎与我国当前事实相对照,提出了我国职业教育发展问题的根源在于“教育之争”与“办学之为”。“教育之争”是指职业教育与学术教育和其他教育类型的竞争力问题,“办学之为”是指职业教育(主要是实训基地)办学主体转变和教师队伍问题。基于关联链模型的演绎结果,本文对我国的职业教育发展提出两个主要建议:一个是职业教育必须打通上升渠道,才能在“教育之争”中具备优势:二是职业教育的办学,围绕职业教育的办学主体,应逐步实现由政府办学向行业办学的转变,统一所有职校的教师福利待遇,打破企事业单位的用人壁垒。
【关键词】:职业教育 数学模型 发展规律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G719.2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1
  • 第l章 绪论11-19
  •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11-13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概述13-15
  • 1.2.1 国内研究概况13-14
  • 1.2.2 国外研究概况14-15
  • 1.2.3 文献综述15
  • 1.3 相关概念15-17
  • 1.3.1 职业教育15-16
  • 1.3.2 科技16-17
  • 1.3.3 经济17
  • 1.4 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17-19
  • 1.4.1 研究方法17-18
  • 1.4.2 创新之处18-19
  • 第2章 科学到经济的关联链模型的构建19-25
  • 2.1 模型主要参数19-20
  • 2.1.1 劳动19
  • 2.1.2 资源19
  • 2.1.3 生活质量19
  • 2.1.4 资本19-20
  • 2.1.5 社会力(制度)20
  • 2.2 建模的基础:发展模型20-21
  • 2.3 模型的切入点:从科学到经济的实现21
  • 2.4 关联链模型21-23
  • 2.5 模型中的职业教育23-25
  • 2.5.1 不同类型的劳动引发的模型拆分23
  • 2.5.2 职业教育的定位23-25
  • 第3章 职业教育的模型演绎25-35
  • 3.1 模型的演绎基础25-28
  • 3.1.1 科学知识与工程技术的发展历史25-26
  • 3.1.2 劳动平台与经济的发展历史26
  • 3.1.3 职业教育课程内容的发展历史26-28
  • 3.2 职业教育发展的“进位规律”28-31
  • 3.2.1 模型的演绎28-30
  • 3.2.2 “进位规律”与“技术进步相适应”30-31
  • 3.3 职业教育发展的“错位规律”31-32
  • 3.3.1 模型演绎31
  • 3.3.2 “错位规律”与“生产方式变革相适应”31-32
  • 3.4 对相关言论的解读32-35
  • 第4章 职业教育的未来发展35-41
  • 4.1 职业教育的分型35-37
  • 4.1.1 有形资源与无形资源35
  • 4.1.2 依托资源的变化35-36
  • 4.1.3 职业教育的两种类型36-37
  • 4.2 职业教育未来发展的模型演绎37-39
  • 4.2.1 演绎的线索37
  • 4.2.2 演绎37-39
  • 4.3 “产教研深度融合”39-41
  • 第5章 具体应用:对我国职业教育发展问题的模型分析41-51
  • 5.1 职业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41-44
  • 5.1.1 学生层面41-42
  • 5.1.2 学校层面42-44
  • 5.2 存在问题的分析44-48
  • 5.2.1 对学生层面问题的模型分析44-46
  • 5.2.2 对学校层面问题的模型分析46-48
  • 5.3 意见与建议48-51
  • 5.3.1 问题的解决思路48
  • 5.3.2 建议48-51
  • 第六章 结论51-53
  • 参考文献53-57
  • 致谢57-59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5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志山,方同义,朱桂谦;共生互动:经济与文化关系探析[J];浙江社会科学;1995年03期

2 张宇;市场化改革中的经济与政治[J];学习与探索;1996年05期

3 仍然;论信息化建设与知识经济[J];社会科学研究;1998年06期

4 柳树滋;关于发展知识经济的若干问题[J];新东方;1998年04期

5 何伟军;申长庚;李为;;武陵山片区各县(市、区)经济发展水平的评价与分析[J];湖北社会科学;2014年05期

6 石艳芬;中国经济缘何可以“一枝独秀”[J];上海统计;2001年12期

7 曹红辉;虚拟经济探析[J];湘潭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8 张卫,孙功谦,叶南客;现代化进程中经济文化协调发展需求的研究——以江苏省为例[J];江海学刊;2002年05期

9 杨洋;试论老挝经济的发展及其制约因素[J];保山师专学报;2003年03期

10 林贤郁;;精心准备 认真实施 迎接经济普查 在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办公室主任会议暨普查方案培训会议上的讲话[J];中国统计;2008年0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明星;;中国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水平关系的省际格局[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2 庄锴;李洪臻;;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关系研究[A];建设经济文化强省:挑战·机遇·对策——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9年学术年会文集(1)[C];2009年

3 唐占应;;统筹经济社会建设,促进贵州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A];“改革开放30年与贵州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4 邱丕群;;西部开发中陕西经济发展水平及潜力研究[A];民革全国西部大开发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5 金宁运;;广西经济新跨越的市场思考[A];全国建设小康社会的理论与实践——“学习党的十六大经济理论与加快广西发展研讨会”优秀论文集[C];2003年

6 尹瑜;;用最前沿的理论 关注基层的发展——谈如何提升县域经济的发展水平[A];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创新型国家——2006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C];2006年

7 胡淑恒;汪家权;;合肥市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评估[A];循环经济理论与实践——长三角循环经济论坛暨2006年安徽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6年

8 杜庆;张明丽;;加快我国县域经济转型的路径研究[A];“经济转型与政府转型”理论研讨会暨湖北省行政管理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下)[C];2011年

9 万载县政协民营经济专委会课题组;黎星;;关于提升区域民营经济发展水平的调查与思考[A];宜春市发展民营经济专题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10 胡玉平;;2010年中国宏观经济与改革走势座谈会综述[A];2010年宏观经济与改革走势座谈会内容汇编[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福刚 孟宪江 李力;壮大县域经济是个系统工程[N];经济日报;2004年

2 刘菊花 聂焱;量量城市总部经济体温[N];经理日报;2005年

3 刘福刚 孟宪江 李力;壮大县域经济是个系统工程[N];今日信息报;2004年

4 鄢来雄;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态势不会改变[N];中国信息报;2008年

5 黄良龙;着力提高工业经济发展水平[N];上饶日报;2008年

6 本报记者 童芬芬;未来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值得预期[N];中华工商时报;2008年

7 本报记者 刘宝芝 实习生 郭子源;让总部经济蓬勃生长[N];石家庄日报;2009年

8 曾康霖;如何实现我国宏观经济的放大式均衡[N];金融时报;2009年

9 施宣;坚持正确舆论导向提高宣传工作服务经济发展水平[N];锦州日报;2009年

10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贸所研究员 博士生导师 杨志勇;庚寅年的中国经济仍充满猜想[N];海峡财经导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仲崇文;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影响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2 段彦飞;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关系研究[D];南开大学;2009年

3 爱丽;论泰国旅游业发展及其对泰国经济的影响[D];吉林大学;2014年

4 巩海霞;教育投入的经济效应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09年

5 杨琳;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6 王博;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宏观经济的总体特征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张智峰;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非协调发展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07年

8 刘兴赛;虚拟经济、制度嬗变与政府规制[D];南开大学;2010年

9 罗汉武;能源与经济、环境协调发展的测度分析及政策研究[D];天津大学;2009年

10 多鲁洪·哈地尔;乌鲁木齐市循环经济发展的产业模式与保障体系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明锡;经济社会发展与自然关系的实证研究[D];贵州大学;2009年

2 侯燕飞;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下的县域统筹城乡发展路径研究[D];重庆工商大学;2011年

3 周志敏;容桂发展总部经济的可行性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7年

4 聂坚;基于空间面板数据的流量经济发展水平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9年

5 赵旭;山东省县域经济时空差异与协调发展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6 孙松涛;城市人口、经济、环境协调发展的定量分析[D];四川大学;2002年

7 何少芬;福建省水环境污染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分析[D];福建农林大学;2012年

8 李东光;基于经济安全的政府审计预警系统设计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2年

9 张楠;京、沪、穗向知识经济转型的可行性分析及对策研究[D];东华大学;2006年

10 王s

本文编号:31523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zhiyejiaoyulunwen/31523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e70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