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制造时代高等职业教育现代化探析
发布时间:2021-10-16 14:23
从技术进步与产业发展的视角看,智能制造是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高等职业教育现代化成为时代诉求。技术水平的高端化、组织形态的扁平化、生产模式的柔性化是智能制造的基本特征,因而工作世界发生变革主要表现为:工作岗位的"可替代"情况更强、劳动过程的"去分工"程度更深、职业能力的"综合化"要求更高。高等职业教育现代化的核心在于实现人才培养的现代化,需在专业设置、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上加以应对,即对接现代产业需求,优化院校专业布局;注重职业生涯导向,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推行校企协同育人,重构课程教学体系。
【文章来源】:职业技术教育. 2020,41(28)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6 页
【部分图文】:
智能制造与高等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关系框架
传统制造系统主要包含人和物理系统两部分,劳动生产主要是通过劳动者对机器的直接操作控制去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在工作过程中,学习认知、感知、分析决策、控制等活动主要由劳动者来完成。在“人-物理系统”中,物理系统可以替代大量体力劳动,生产效率与质量得以提升。与传统制造相比,智能制造系统从“人-物理系统”的二元系统升级为“人-信息-物理系统”的三元系统,人和物理系统之间增加了信息系统,见图2。在三元系统中,人的部分学习认知、感知、分析决策、控制等功能开始向信息系统迁移,进而劳动者可以通过信息系统控制物理系统,以代替完成更多的体力劳动和部分脑力劳动。也就是说,物理系统的出现主要将劳动者从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并且随着物理系统的完善,纯粹体力劳动者的需求将会越来越少。而信息系统的功能主要是替代劳动者的脑力劳动,但信息系统的发展尚未成熟,因此生产制造中的脑力劳动者仍然十分必要。总的来看,“人-信息-物理系统”将进一步使人从更多体力劳动和大量脑力劳动中解放出来,劳动者可以从事更有意义的创造性工作,这就对劳动者的综合职业能力提出了要求。职业能力的综合化主要体现在职业知识、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融合发展上。首先,职业知识是职业能力实现综合化的基础。丹尼尔·贝尔指出:“以知识为中轴的后工业社会确立了理论知识的中心地位,并且这种知识的性质发生了变化,理论与经验相比占据着首要位置。”[10]然而,高等职业教育视域下的理论知识主要指的是实践化的理论知识,其与一般的理论知识不同,因为后者无法与实践直接发生关联。例如,钢材无法直接装配到汽车上,而当钢材被制作成具体的汽车零件时才可以被加以应用。这里的钢材指的是一般的理论知识,而具体的汽车零件则更接近实践化的理论知识。因此,智能化工作环境要求高职学生必须掌握实践化的理论知识作为知识基础。其次,在职业技能方面,智能制造时代的基础技能发生转变,并且对通用技能提出了更多需求。例如,信息技术、机器交流、软件运用与开发等能力原本属于部分专业的专业技能,但随着大数据、机器人、人工智能等技术的不断发展与运用,这些能力开始成为制造类专业人才所必须具备的基础技能。另外,包含创新能力、自我学习能力、解决复杂问题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合作交流能力等在内的各项通用技能,在智能化时代也同样重要。最后,职业素养指的是个人要实现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一方面,劳动者需要具备一定的人文素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升自身的人文积淀和审美意识等;另一方面,劳动者也要提升自身的职业道德水平,包括遵守职业纪律、承担职业责任、具备职业精神等,这也是培养精益求精工匠精神的必要条件。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中国智能制造发展战略研究[J]. "新一代人工智能引领下的智能制造研究"课题组. 中国工程科学. 2018(04)
[2]智能化时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根本转型[J]. 徐国庆. 教育研究. 2016(03)
[3]关于教育现代化的几个问题[J]. 顾明远. 中国教育学刊. 1997(03)
本文编号:3439967
【文章来源】:职业技术教育. 2020,41(28)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6 页
【部分图文】:
智能制造与高等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关系框架
传统制造系统主要包含人和物理系统两部分,劳动生产主要是通过劳动者对机器的直接操作控制去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在工作过程中,学习认知、感知、分析决策、控制等活动主要由劳动者来完成。在“人-物理系统”中,物理系统可以替代大量体力劳动,生产效率与质量得以提升。与传统制造相比,智能制造系统从“人-物理系统”的二元系统升级为“人-信息-物理系统”的三元系统,人和物理系统之间增加了信息系统,见图2。在三元系统中,人的部分学习认知、感知、分析决策、控制等功能开始向信息系统迁移,进而劳动者可以通过信息系统控制物理系统,以代替完成更多的体力劳动和部分脑力劳动。也就是说,物理系统的出现主要将劳动者从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并且随着物理系统的完善,纯粹体力劳动者的需求将会越来越少。而信息系统的功能主要是替代劳动者的脑力劳动,但信息系统的发展尚未成熟,因此生产制造中的脑力劳动者仍然十分必要。总的来看,“人-信息-物理系统”将进一步使人从更多体力劳动和大量脑力劳动中解放出来,劳动者可以从事更有意义的创造性工作,这就对劳动者的综合职业能力提出了要求。职业能力的综合化主要体现在职业知识、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融合发展上。首先,职业知识是职业能力实现综合化的基础。丹尼尔·贝尔指出:“以知识为中轴的后工业社会确立了理论知识的中心地位,并且这种知识的性质发生了变化,理论与经验相比占据着首要位置。”[10]然而,高等职业教育视域下的理论知识主要指的是实践化的理论知识,其与一般的理论知识不同,因为后者无法与实践直接发生关联。例如,钢材无法直接装配到汽车上,而当钢材被制作成具体的汽车零件时才可以被加以应用。这里的钢材指的是一般的理论知识,而具体的汽车零件则更接近实践化的理论知识。因此,智能化工作环境要求高职学生必须掌握实践化的理论知识作为知识基础。其次,在职业技能方面,智能制造时代的基础技能发生转变,并且对通用技能提出了更多需求。例如,信息技术、机器交流、软件运用与开发等能力原本属于部分专业的专业技能,但随着大数据、机器人、人工智能等技术的不断发展与运用,这些能力开始成为制造类专业人才所必须具备的基础技能。另外,包含创新能力、自我学习能力、解决复杂问题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合作交流能力等在内的各项通用技能,在智能化时代也同样重要。最后,职业素养指的是个人要实现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一方面,劳动者需要具备一定的人文素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升自身的人文积淀和审美意识等;另一方面,劳动者也要提升自身的职业道德水平,包括遵守职业纪律、承担职业责任、具备职业精神等,这也是培养精益求精工匠精神的必要条件。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中国智能制造发展战略研究[J]. "新一代人工智能引领下的智能制造研究"课题组. 中国工程科学. 2018(04)
[2]智能化时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根本转型[J]. 徐国庆. 教育研究. 2016(03)
[3]关于教育现代化的几个问题[J]. 顾明远. 中国教育学刊. 1997(03)
本文编号:343996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zhiyejiaoyulunwen/34399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