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独子其子:五四前后关于儿童公育的争论
本文选题:儿童公育 切入点:不独子其子 出处:《社会科学研究》2015年05期
【摘要】:清季以来,面对内忧外患的时局,一部分思想激进的读书人放弃了各亲其亲、各子其子的传统社会模式,转而构建不独子其子、不独亲其亲的大同社会,即儿童出生之后,交由公立机构养育、教育。这样,男女双方只需生育而无抚养、教育的责任。他们相信这不仅有助于实现教育平等和社会的根本改造,而且可以藉此将妇女从育儿的责任中彻底解放出来。不过,这一事关儿童的讨论,却忽视了儿童自身的诉求和人类对亲情的基本需要。
[Abstract]:Since the Qing Dynasty, in the face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internal and external troubles, some radical scholars have given up the traditional social model of kissing their relatives and sons, and have turned to build a Datong society, not only their only son, but also their relatives, that is, after the birth of children. In public institutions, education. So that men and women only need to have children and have no responsibility for education. They believe that this will not only help to achieve educational equality and fundamental social transformation, But this discussion about children ignores the children's own demands and the basic needs of human affection for their families.
【作者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
【分类号】:G610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王娜;;管窥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儿童公育问题——以恽代英、杨效春辩论为例[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7年07期
2 赵娴;;五四时期儿童公育的思想渊源[J];传承;2008年20期
3 李小鹰,李定开;中国近代儿童公育与非儿童公育思潮对婴幼儿教育社会化的推进[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4 潘国琪,张继昌;恽代英的教育思想简论[J];杭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04期
5 李伟博;;浅议清末民初时期的儿童公育思潮[J];知识经济;2009年1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蕴慧;;言子的礼学造诣及其对吴地文化的影响[J];安徽史学;2010年04期
2 李志毓;;从“不做官吏”到争做官吏——汪精卫早年的无政府主义思想及其蜕变[J];安徽史学;2012年02期
3 凌宏;;国外爱国主义教育对我国的启示[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4 张连伟;;古代寒号虫考论[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03期
5 章征科;略论全球化对中国现代化的影响[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6 许凌虹;《说文》“玉”部字与古代玉文化[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7 杨步义;;两千年的距离,相同的尴尬——焦仲卿与李亚平形象解读[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11期
8 杨以谦;;在民主与科学的旗帜下——德先生、赛先生中国世纪行回眸[J];安徽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9 梁涛;;对转型时期乡村民主范型构建的几点思考[J];安徽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10 李鹏;;《九歌》模式及其诗学意义[J];安康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龚武;龚圣理;;中国古代社会及其私有制的终结——谨以此文献给中国共产党九十周年华诞[A];安徽省管子研究会2011年年会暨全国第六届管子学术研讨会交流论文集[C];2011年
2 薛梦潇;;东汉“行春”考[A];第八届北京大学史学论坛论文集[C];2012年
3 饶洪生;;遵义会议开启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先河[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贵州发展——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理论研究[C];2011年
4 巫文强;;社会主义经济的制度安排与人的全面发展[A];2008年度(第六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下)[C];2008年
5 董正华;;全球化:歧义纷沓的解说与真实的历史进程[A];北京论坛(2004)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多文化共存下的记忆与遗忘”历史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4年
6 宋霖;;共同理想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地位[A];中国管理科学文献[C];2008年
7 李传桐;;新自由主义与俄罗斯养老保障制度改革[A];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30年:回顾与前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8 徐婵菲;姚智远;;汉墓画像神话人物的图像作用及丧葬意义[A];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二届年会论文集[C];2010年
9 李立;;四川新都德阳画像砖“交合图”研究[A];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二届年会论文集[C];2010年
10 刘洪英;;瞿秋白对殖民地国家革命前途理论的中国化[A];瞿秋白研究文丛(第二辑)[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国娟;儒学与秦汉意识形态的建立[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龙秀雄;中国共产党干部思想政治教育时代性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白雪峰;当代中国大学人文精神的培养[D];辽宁大学;2010年
4 魏晓虹;《阅微草堂笔记》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5 杨栋;神话与历史:大禹传说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6 刘军政;中国古代词学批评方法论[D];南开大学;2010年
7 杨芳;马克思的社会分工理论及其当代意义[D];武汉大学;2010年
8 李华;孟子与汉代《诗经》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王成;晚清诗学的演变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崔存明;荀子与儒家六艺经典化[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任海滨;葛兰西市民社会理论及其当代启示[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顾博;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分子理论探析[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谢勇;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想探源及其突破性贡献[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刘岩;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5 王梦洁;基于养生理念的居住区景观设计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9年
6 张璐璐;论1919-1920年《晨报副刊》对女性问题的讨论[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7 雷晓伟;汉代“物勒工名”制度的考古学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8 卢春迎;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义务[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9 汝秋实;约翰·福斯特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10 张野;先秦休闲文化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赵泓;;新村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影响[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年01期
2 许风霜;;近代中国“儿童公育”思想的发展与影响[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版);2007年Z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许风霜;;近代中国“儿童公育”思想的发展与影响[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版);2007年Z1期
2 王娜;;管窥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儿童公育问题——以恽代英、杨效春辩论为例[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7年07期
3 李伟博;;浅议清末民初时期的儿童公育思潮[J];知识经济;2009年16期
4 李小鹰,李定开;中国近代儿童公育与非儿童公育思潮对婴幼儿教育社会化的推进[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5 蔡志荣;恽代英幼儿教育思想探析[J];文教资料;2005年30期
6 李剑萍;二十世纪中国幼儿教育矛盾问题的历史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0年02期
7 顾荣芳;从经验到科学:中外胎教思想的发展[J];山东教育;2002年15期
8 ;[J];;年期
,本文编号:165812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chujiaoyulunwen/16581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