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台梭利教育法在孤残儿童早期教育中的应用
本文选题:蒙台梭利教育法 切入点:孤残儿童 出处:《社会福利》2009年02期
【摘要】:正蒙台梭利教育法20世纪意大利著名的幼儿教育家玛丽亚·蒙台梭利博士在实验、观察和研究基础上形成的对世界教育带来革命性变革的蒙氏早期教育法,既是一种儿童教育方法,也是一种看待儿童、理解儿童的方式以及关于儿童如何发展和学习的一种观点。其突出的教育理念包括如下几点:尊重儿童把儿童作为一个独立的"人"看待,鼓励他们自主和
[Abstract]:In the 20th century, Dr. Maria Montessori, a famous Italian early childhood educator, formed an early Montessori education method based on experiment, observation and research, which brought about a revolutionary change in world education. Both as a method of education for children and as a way of looking at children, Understanding the child's approach and a perspective on how children develop and learn. Its salient educational philosophy includes the following: respect for children as an independent "human being", encouragement of their autonomy and
【作者单位】: 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系;
【分类号】:G610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丁世海;;整合学校、家庭、社会教育 促进孤残儿童健康发展[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小教研究);2010年Z3期
2 郏彤;教育在集体供养机构中的作用[J];社会福利;2003年10期
3 丛福;祖孙三代情系孤儿[J];中国社会工作;1996年01期
4 张成荣;包头市社会福利院切实保障孤残儿童在家庭寄养过程中的合法权益[J];社会福利;2003年11期
5 ;66岁老人呵护214名孩子[J];教育;2006年13期
6 段培芹;青岛:勇于开拓儿童福利社会化之路[J];社会福利;2004年05期
7 邵朝竹;家庭寄养对孤残儿童社会适应行为的作用[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1期
8 惠安成;;收获的季节——大连市的孤残儿童家庭寄养工作[J];社会福利;2006年10期
9 ;为了同一片蓝天[J];社会福利;2006年11期
10 ;湖北:全力建构孤残儿童福利体系[J];社会福利;2009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发挥“NGO”应有作用促进孤残儿童救助事业健康发展——中国社会工作协会孤残儿童救助工作委员会[A];第二届中国社会工作论坛暨第五次内地与香港社会福利发展研讨会论文集(内地部分)[C];2004年
2 高学娥;;孤残儿童心理行为与实施素质教育[A];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第三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2年
3 李雅;;对4—5岁孤残儿童语言表达能力训练的研究[A];第三届全国儿童康复学术会第十届全国小儿脑瘫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8年
4 陈刚;胡正琼;;寄养家庭环境对孤残儿童身心发育的影响[A];中国民康医学杂志创刊20周年优秀论文集(1988-2008)[C];2008年
5 高学娥;;孤残儿童心理行为与实施素质教育[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残疾人心理卫生分会第四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2年
6 刘宝成;;开展家庭寄养[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残疾人心理卫生分会第三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0年
7 吴纪敏;;浅谈心理护理在福利院残疾儿童中的应用[A];第三届全国儿童康复学术会第十届全国小儿脑瘫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8年
8 王晨光;金云霞;;245名农村家庭寄养孤残儿童与福利院机构孤残儿童的适应行为评价[A];新世纪 新机遇 新挑战——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下册)[C];2001年
9 金云霞;;30名福利院儿童智力测验分析[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残疾人心理卫生分会第六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6年
10 王晨光;金云霞;;245名农村家庭寄养孤残儿童与福利院机构孤残儿童的适应行为评价[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残疾人心理卫生分会第三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刘金子 记者 孟楠;孤残孩子“回家”的路还有多远[N];大连日报;2008年
2 记者 陈程;让爱心在大家庭中结出硕果[N];哈尔滨日报;2009年
3 关俏俏;新疆将提高五保老人的集中供养率[N];中国老年报;2009年
4 本报记者 常振科 通讯员 关英才;让孤残学子沐浴社会暖阳[N];运城日报;2010年
5 本报记者 韩岩 任虎鹏;“六一”:探寻“爱心家庭”寄养模式[N];陕西日报;2011年
6 杨宣筑;“爱心毛衣”传真情[N];贵州日报;2007年
7 记者 常熠;爱心献给孤残儿童[N];衡水日报;2007年
8 欣文;孤残儿童护理员需求增多[N];中国劳动保障报;2007年
9 阮绪东 谭俊;“无限期捐赠”长期的帮扶和关爱[N];中国社会报;2010年
10 本报记者 董晓昕;没妈的孩子也是宝[N];巴彦淖尔日报(汉);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郭朝红;影响教师政策的中介组织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2 孙宽宁;教师课程理解中的自我关怀[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3 周润智;被规约的教师职业[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4 王延文;教师专业化的系统分析与对策研究[D];天津大学;2004年
5 常亚慧;沉默的力量[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6 王利;学校课程领导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7年
7 罗儒国;教师教学生活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7年
8 鲍道宏;教师课程理解初探[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9 金美福;教师自主发展论[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10 冯茁;论教育场域中的对话[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董伟丽;蒙台梭利教育法园本化的个案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2年
2 李芳辉;政府视野下的孤残儿童融入社会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3 刘春丽;社会工作视野下孤残儿童的教育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4 尹亭亭;行动研究模式下0-3岁孤残儿童的早期干预[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龚佩花;我国孤残儿童家庭化养育模式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6 方晓芬;社会福利视角下的孤残儿童福利供给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2年
7 冯云鹤;合肥市三十头镇孤残儿童寄养调查[D];安徽大学;2012年
8 曹冬;蒙台梭利教育法在中国的实践与改革[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9 郭洪亮;从孤残儿童群体看儿童福利模式及其发展[D];西南财经大学;2010年
10 杨柯;关于儿童收养与救助的调查报告[D];安徽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67626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chujiaoyulunwen/16762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