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城乡义务教育均等化的现状及对策_图文
本文关键词:财政支出视角下的基础教育服务均等化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2012年5月总第502期第05期
经济论坛EconomicForum
May.2012Gen.502No.05
我国城乡义务教育均等化的现状及对策
文/姜鑫罗佳
【摘
要】城乡义务教育均等化是教育发展规律的内在要求,也是落实人才强国战略、建设和谐社会的现
实路径。当前我国义务教育处于非均衡发展状态,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优质师资、办学条件等方面仍存在明显的差距。本文立足我国义务教育的城乡差距,提出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等化的对策建议,切实保障农村适龄儿童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努力构建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体系。【关键词】义务教育;城乡差距;均等化;人才强国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成渝试验区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政策绩效评价研究(项目编号:09XZZ014)。
【作者简介】姜鑫,重庆工商大学经济贸易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公共经济学;罗佳,,重庆工商大学计信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数据挖掘。
一、我国城乡义务教育非均衡现状
首先表现在城乡义务教育投入的差距。我国公共财政对教育的投入明显向城镇倾斜,城乡教育投入差距较大。尤其在义务教育的投入方面,城市义务教育由国家财政负担,农村义务教育实行“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由乡财政或县财政负担。由于地方财政普遍困难,导致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不足的情况比较突出。我国城乡义务教育的这种差距可以通过教育经费支出的配置情况直观体现出来。
2009年,我国农村小学的生均教育经费支出
体现为结构上的失衡。2009年,按专任教师总量统计,全国农村、县镇和城市义务教育阶段的生师比分别为16.43:1、17.47:1和17.48:1,农村教师总量配置比较充裕。然而,全国拥有本科及以上学历专任教师的生师比分别为72.28:1、42.49:1和29.6:1(如表1所示)。除北京以外,其余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农村的生师比都要高于城市的生师比,农村高学历专任教师相对短缺的情况十分普遍。从职称结构来看,全国有17个省级地区按中小学高级职称专任教师统计的农村生师比要高于城市生师比,农村缺少高级职称教师的情况也比较明显。可见,尽管农村专任教师总量较充足,但是高层次教师资源短缺的情况仍旧十分突出。同时,城乡教师的稳定性差异较大。由于收入水平、生活环境等种种原因,城镇教师的稳定性通常较强,农村学校教师流动频繁,尤其是高层次教师流失严重,导致农村教师资源配置处于不利地位。
目前,我国城镇学校的教学图书资源和各种教学仪器、设施设备都比较齐全,而农村学校的教学资源则相对短缺,影响了农村义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2009年农村小学和初中生均拥有教学用计算机0.036台,远低于城市的0.071台。全国有25个省级地区城市学校生均拥有教学用计算机高于农
·113·
为3842.26元,远低于普通小学的4171.45元,农村小学的生均教育经费支出仅为普通小学的92.1%。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有22个地区农村小学的生均教育经费支出低于普通小学,二者之间差距最大的是上海市,农村小学的生均教育经费支出比普通小学低3247.8元。与此同时,全国初中阶段的农村中学生生均教育经费支出为5023.51元,也低于普通中学的5564.66元,除去西藏因统计数据不全之外,在30个省区中有19个省区农村初中的生均教育经费支出低于普通初中。
从义务教育阶段的师资配置状况来看,我国农村和城市之间也存在着明显的差距,教师资源城乡分布不均衡。当前我国城乡师资配置的非均衡主要
表12009年全国各地区义务教育城乡办学资源配置情况
资料来源:根据《2009年中国教育统计年鉴》数据整理。
·114·
村。
此外,从义务教育的准入条件来看,城乡学生就学机会不平等情况仍旧存在,流动人口子女入学、留守子女教育、农村学生辍学、“择校热”及乱收费等现象,使义务教育面临新的挑战。进城务工或城市收入较低等弱势群体的子女很难进入重点学校就读,导致不同区域和不同群体适龄儿童就学机会不平等。
二、创新制度体系,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等化(一)构建义务教育均等化标准体系
结合各地区的自然资源、经济社会和人力条件,以城乡义务教育均等化为导向,制订相关标准体系,并根据社会经济发展情况自动调整。在此基础上,研究制定并实施义务教育均等化的目标与方案。构建能够反映投入经费、设施设备、教师资源等要素的定量标准或分级体系,对全国现有中小学的各项资源状况进行统计,并根据各区域教育发展实际与分级标准的差距对其进行排序,作为对落后地区优先配置教育资源的基础和依据。按照分级倾斜的思路,对与“目标标准”差距较大的地区进行经费、师资等各方面的倾斜性投入,差距越大、条件越差的地区获得的倾斜投入越多,对那些条件和资源相对丰富的地区,则相应减少国家的投入,充分发挥学校自身动员社会资源的能力。与城市相比,对于农村地区同样采取倾斜性投入政策,以缩小城乡差距。
(二)创新义务教育的管理体制与机制加强对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的组织领导,将城乡义务教育均等化水平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将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纳入政府绩效考核体系,明确政府职责,加大对农村地区义务教育的公共财政投入。建立健全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激励机制,定期开展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状况的监测与评估工作,对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成效显著的地方教育机构给予表彰奖励,对未达到义务教育经费“三个增长”、截留或挪用义务教育经费、继续举办重点校(重点班)等违规行为,则对相关责任人实施问责。建立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主要指标发布制度,研究编制义务教育均等化指数,结合动态监测结果,及时纠正城乡义务教育资源配置不当的现象。
(三)探索扩大义务教育年限和领域
大力推进教育制度创新,根据不同地区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水平非均衡的现实,可以创新性地采取区别性义务教育年限制度。对于民族地
区、革命老区、边疆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可以试行12年及以上年限的义务教育制度,以确保提升落后地区的义务教育水平;对于沿海地区,则可以在一定时期内保持9年义务教育制度不变,以减轻公共财政投入的压力。
除了免除学费和杂费以外,还应该根据不同学生、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和需要,尤其要针对弱势群体,继续加大义务教育的投入力度,切实解决制约义务教育普及的一些隐性因素和教育成本,如教科书问题、校服问题、交通问题、餐费问题等等,克服落后地区适龄儿童接受义务教育存在的各种困难。加大对条件较差的薄弱学校改造,着力改善其教育设施和师资条件,采取区域内校长和教师的交流制度,取消义务教育阶段重点学校和重点班的设置等,切实解决校际差距和择校问题。
(四)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城乡流动
探索城乡学校结对帮扶机制,推进城市扶持农村。加大义务教育阶段校长和教师的培训、交流力度,完善农村中小学教师补充机制,均衡配置优秀校长和教师资源。尽快提高农村地区和薄弱学校教学质量。按照就近入学的原则,加强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工作,将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纳入公共教育体系,使其享受与流入地学生同等待遇。做好农村留守儿童接受义务教育工作,完善学校教职工与留守儿童的结对帮扶机制。加大对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建立义务教育阶段免除学杂费、课本费和住宿费的监督核查机制,逐步提高和扩大困难家庭寄宿生生活费补助标准和范围,帮助农村贫困家庭学生接受义务教育,逐步实现城乡义务教育均等化。
参考文献
[1]常修泽.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N].人民日报,2007-1-31(9).
[2]贾康.区分“公平”与“均平”,把握好政府责任与政策理
性[J].财政研究,2006,(12):6-10.
[3]丁元竹.准确理解和把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J].中国发展观察,2009,(12):26-29.
[4]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中国人类发展报告.2007~2008:惠及13
亿人的基本公共服务[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8:60.
[5]刘尚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现实要求和政策路径[J].浙江
经济,2007,(13):24-27.
[6]安体富,任强.公共服务均等化:理论、问题与对策[J].财贸经济,2007,(8):48-53.
[7][8][9]UNESCOInstituteforStatistics.GlobalEducationDigest
·115·
2004:ComparingEducationStatisticsAcrosstheWorld.Montreal,2004,St.JosephPrintGroup,p20,p143,p7.
[10]托尔斯顿·胡森.社会环境与学业成就[M].//张人杰.国外教育社会学基本文选.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1989:205-217.
[11]〔美〕詹姆斯·科尔曼.教育机会均等观念[M].//张人杰.国外教育社会学基本文选.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1989:187.
[12]〔美〕L·W.安德森.学习、教学和评估的分类学[M].皮连生,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88.
[13]〔美〕查尔斯·赫梅尔.今日的教育为了明日的世界[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3:68.
[14]吕炜,刘国辉.中国教育均等化若干影响因素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0,(5):20-33.
[15]李晓嘉,刘鹏.财政支出视角下的基础教育服务均等化研究[J].财经科学,2009,(11):110-116.
[16]胡祖才.努力推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J].教育研究,2010,(9):8-11.
[17]王莹.财政公平视角下的基础教育服务均等化分析[J].教育与经济,2007,(2):1-6.
[18]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新中国六十年统计资料汇编[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
[19]张力.改革开放30年我国教育成就和未来展望[J].中国发展观察,2008,(10):15-17.
[20]教育部.2010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N].中国教育报,2011-7-6(2).
[2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1[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
[22][23]根据《2010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和《中国教育统计年鉴(2009)》计算。教育部财务司,国家统计局社会和科技统计司.2010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国教育统计年鉴(2009)[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
(责任编辑:华明)
(上接第81页)模型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的结果。
通过观察可知,调整后的RSquare=0.128,模型的显著性水平为0.006,说明模型的拟合程度较好。所有变量的方差膨胀因子(VIF)值都小于2,说明自变量之间不存在显著的多重共线性问题。
根据以上分析可得出结论,2009年我国房地产上市公司的审计意见与控制变量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在1%的置信水平上显著负相关,而与自变量盈余管理程度却不相关,与其他控制变量也不具有相关性,实证结果与假设不相符。
上述变量回归后系数的正负符号与预期也不一致,盈余管理程度、总资产的自然对数、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流动比率及所选会计师事务所等变量前的系数符号均为负,只有资产负债率的系数符号为正,说明资产负债率越高,企业所属会计师事务所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的可能性就越大。
四、结论
本文运用2009年我国深沪两市房地产上市公司披露的年报数据,对企业盈余管理与审计意见的相关性进行了实证研究。分析发现得到的最终结果并没有验证本文提出的假设,即以2009年房地产上市公司提供的年报数据为样本得到盈余管理与审计意见不具相关性。之前的论文研究也出现过类似情况,如李东平等选定2000年34家变更审计师的上市公司以及34家控制样本公司进行研究,发现审计意见和盈余管理指标之间并无显著关系。
·116·
(1).
得到这样的结果可能与2009年我国房地产行业整体情况的特殊性有关。2009年,由于宽松的货币政策和通胀预期,我国房地产市场急剧升温,资金来源充裕。此外,国十条的出台相当于给持续高涨的房价突然间打了一支镇静剂。因此论文的研究结果虽不是很理想,但基于2009年我国房地产市场整体情况的不稳定性,也可以理解。
参考文献
[1]李东平,黄德华,王振林.“不清洁”审计意见、盈余管理与会计师事务所变更[J].会计研究,2001,(6).
[2]章永奎,刘峰.盈余管理与审计意见相关性实证研究[J].中国会计与财务研究,2002,(3).
[3]徐浩萍.会计盈余管理与独立审计质量[J].会计研究,2004,[4]李维安,王新汉,王威.盈余管理对审计意见的影响[J].财经论丛,2005,(1).
(责任编辑:华明)
本文关键词:财政支出视角下的基础教育服务均等化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4936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chujiaoyulunwen/2493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