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游戏精神的异化与皈依
发布时间:2017-03-15 21:52
本文关键词:儿童游戏精神的异化与皈依,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游戏精神是游戏活动的精神内核,是游戏活动的灵魂,在教育的过程中,应受到普遍的重视。然而在当今的实践中,游戏却日渐趋附于教育活动中,这使得游戏无安身立足之处,自然也就导致了游戏精神无栖身之所。本研究首先是对儿童游戏精神的本体及其与儿童成长之间的关系进行探究,为更好地认识儿童游戏精神的实质奠定基础。其次是对儿童游戏精神的异化现象、原因进行分析,并对儿童游戏精神的皈依提出了可行性策略。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游戏及游戏精神的本体诠释。儿童是发展中的个体,在自由、愉悦的游戏中,他们的能力可以得到极大的提高。而游戏中所蕴含的游戏精神是联系儿童和游戏的关系纽带,它散发出来的迷人特质正是儿童争相追随的。这一部分首先对“游戏”的词源进行分析,以便更好地认识游戏的本质;其次是对游戏及游戏精神的内涵进行阐述;最后分析儿童游戏精神的成长机制。第二部分,儿童游戏精神与儿童的成长。游戏精神和儿童成长不仅是单方面的促进关系,同时也是一种双边关系。一方面,游戏精神能够促进儿童的发展。游戏精神是去形式化的,它所蕴含的自由、愉悦、欢快、欣喜正是童年的特质,我们不能靠肉眼去观察它的存在,却可以凭借直觉去感受。因此,游戏符合儿童成长的内在机制,它为儿童的发展提供了最佳的平台。另一方面,儿童是游戏精神的载体。每一位儿童都是特殊的个体,他们有自己的活动方式,而游戏精神在不同的个体身上也会有不同的体现,在不断的日积月累中,儿童的游戏精神就会形成一种特有的存在方式。第三部分,儿童游戏精神的异化及思考。这一部分主要通过观察的方式对儿童在游戏中的行为和情绪表现以及教师的教学行为进行观察与记录,并通过访谈法对教师进行调查,以了解教师对儿童游戏活动及游戏精神的认识。通过调查分析发现:在幼儿园的教育实践中,游戏精神异化主要有自由的误解、幻想的禁锢、快乐的迷失及体验的替代等现象。同时也从社会学及文化学的角度对儿童游戏精神异化的现象进行了分析。第四部分,儿童游戏精神的皈依与守望。游戏是儿童的主要活动形式,要想真正实现儿童游戏精神的皈依需要多方面的努力。首先,教育者需要观念上的回归,以尊重儿童的内在天性为前提,以实现儿童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其次,是从实践上进行回归,这一方面要求教育者对儿童游戏精神的意蕴进行保护,以“童心”、“童眼”观察和参与儿童纯真的世界,另一方面则要求教育者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解放儿童,让儿童亲历自己成长的过程,充分体验到游戏给予他们的欢乐。
【关键词】:儿童 游戏 游戏精神 生命 天性
【学位授予单位】:湖北师范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G613.7
本文关键词:儿童游戏精神的异化与皈依,,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5096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chujiaoyulunwen/2509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