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儿童观的变迁研究 ——以学制为中心的考察
发布时间:2021-08-21 18:55
儿童无论在哪个年代都应被重视。儿童与成人一样,是社会的重要成员,儿童的成长与社会发展相互影响。社会对儿童的观念决定了儿童在社会的地位。观念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的表达,每个时代的儿童观都是该时代独特的社会意识形态。古代传统观念认为儿童就是小大人,是成人的附庸。直到近代,大众对儿童的看法才开始转变。本文从近代学制出发,运用文献研究法、历史研究法、文本分析法、案例分析法,讨论学制中儿童观的变迁。第一章主要论证传统儿童观。传统儿童观主要从其产生、内容、影响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第二章清末儿童观开始关注儿童是人,培养儿童成为独立的人。本章主要阐述《壬寅·癸卯学制》下,儿童观产生的背景、内容以及在学制性质、目标、宗旨、课程中的主要表现。还从学制相关的代表人物张百熙、张之洞着手,了解其儿童观与学制之间的关系。最后,以正蒙书院为例,从学校的性质、目标、宗旨、影响等方面加以论证,在学制的理论基础上,了解儿童观在学校实践中的反响。第三章主要阐述民初儿童作为国民,在《壬子癸丑学制》致力培养儿童成为合格国民的宗旨下,国民儿童观的产生、内容及在学制性质、目标、宗旨、课程等方面的表现。又从学制相关的代表人物蔡元培着手...
【文章来源】:浙江师范大学浙江省
【文章页数】:11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缘起
1. 问题的提出
2. 研究的意义
(二) 概念界定
1. 儿童
2. 儿童观
3. 近代学制
(三) 研究综述
1. 关于古代儿童观的相关研究
2. 关于近代儿童观的相关研究
3. 关于现代儿童观的相关研究
4. 对以往研究的总评
(四) 研究目的
(五) 研究内容
(六) 研究方法
1. 文献研究法
2. 历史研究法
3. 文本分析法
4. 案例分析法
一、儿童是成人的附庸:传统儿童观的构成
(一) 传统儿童观形成的背景
1. 政治意图推动传统儿童观的形成
2. 自然经济局限传统儿童观的发展
3. 封建思想束缚传统儿童观的进步
(二) 传统儿童观的内容
1. “小大人”
2. “男尊女卑”
(三) 传统儿童观的影响
二、儿童开始成为独立的人:清末儿童观的转型
(一) 清末儿童观产生的背景
1. 传统儿童观的消退与近代儿童观的重塑
2. 外来思想文化的渗透与本土思想的觉醒
3. 教会学校的兴起与近代学堂的诞生
4. 科举制度的废止与近代教育制度化崛起
(二) 《壬寅·癸卯学制》中儿童观的内容
1. “大众”性质下的“强迫”儿童观
2. 学制宗旨下结合“三育”的儿童观
3. 目标以“识字”之民为主的儿童观
4. 多元课程贯彻“德礼学”的儿童观
(三) 学制相关代表人物张百熙、张之洞的儿童观
(四) 清末儿童观在正蒙书院中的反响
三、儿童成为国民:民初儿童观的发展
(一) 民初儿童观的背景
1. 清末学制之上的儿童观变革
2. 西方儿童观的进一步渗透
3. 主权威胁下国民意识的显露
4. 人的社会属性的日渐放大
(二) 《壬子癸丑学制》中儿童观的内容
1. 全面具体化性质下的国民儿童观
2. “四育”结合宗旨下的国民儿童观
3. 义务普及目标下的国民儿童观
4. 全面融入课程中的国民儿童观
(三) 学制相关代表人物蔡元培的儿童观
(四) 民初儿童观在北高师附小中的反响
四、儿童回归本真:20世纪20年代以后儿童观的深化
(一) 20年代以后儿童观进一步加深的背景
1. 《壬子癸丑学制》的预热
2. 尊孔复古逆流的乱入
3. 各地改革教育会议的开展
4. 教育家等各界人士的助推
(二) 《壬戌学制》中儿童观的内容
1. 新学制性质下“本真”儿童观的发展
2. 新学制宗旨下“本真”儿童观的凸显
3. 新学制目标下“本真”儿童观的明确
4. 新学制课程下“本真”儿童观的完善
(三) 学制相关代表人物俞子夷的儿童观
(四) 新学制儿童观在南高师附小中的反响
五、对近代中国儿童观变迁的几点思考
(一) 近代儿童观变迁的特点
1. 学制对儿童性质把握更到位
2. 学制对儿童宗旨要求更全面
3. 学制对儿童培养目标更明确
4. 学制对儿童课程设定更灵动
(二) 近代儿童观变迁的动因及意义
(三) 局限性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儿童观热点走向——基于CNKI平台CSSCI来源文献的可视性分析[J]. 陈倩茹. 早期教育(教科研版). 2017(05)
[2]哲学视角下儿童观研究的特征及其教育启示[J]. 王澍,侯洁. 教育科学研究. 2017(04)
[3]论杜威儿童观的社会价值取向及其现代意义[J]. 夏承谦,陶志琼.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5(28)
[4]儿童观与教育[J]. 丁道勇. 教育发展研究. 2015(Z2)
[5]鲁迅儿童观探赜[J]. 高红菊,陶生魁. 教育评论. 2014(12)
[6]儿童观简论[J]. 蒋雅俊,刘晓东. 学前教育研究. 2014(11)
[7]儿童观的现代困境与出路[J]. 马文华. 基础教育研究. 2014(08)
[8]儿童人类学的儿童观及启示[J]. 涂元玲.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013(05)
[9]西方教育思想史上儿童观的变迁[J]. 李敏. 学理论. 2011(20)
[10]儿童观的演变与教育理念的变革[J]. 李炳全. 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 2010(03)
博士论文
[1]儿童与权利:理论建构与反思[D]. 孙艳艳.山东大学 2014
[2]近代中国学校教育中的儿童问题研究:儿童史学的视角[D]. 高振宇.华东师范大学 2012
[3]儿童权利研究[D]. 管华.武汉大学 2010
[4]发现与解放[D]. 陆克俭.华中师范大学 2007
[5]沉重的主体[D]. 仲建维.华东师范大学 2006
硕士论文
[1]民国时期儿童观的转变与家庭教育的变革[D]. 李慧.河北大学 2015
[2]我国儿童话语权问题初探[D]. 刘树娜.南京师范大学 2015
[3]鲁迅的儿童教育观对现代教育的几点启示[D]. 黄奕莲.福建师范大学 2013
[4]论泰戈尔的儿童观[D]. 贾丹.南京师范大学 2013
[5]儿童“成人化”现象之道德审视[D]. 钱歆睿.南京师范大学 2012
[6]儿童不是“小大人”[D]. 张春珍.南京师范大学 2012
[7]周作人儿童教育思想研究[D]. 孟惺惺.辽宁师范大学 2011
[8]丰子恺“童心说”的教育意蕴[D]. 高榆.湖南师范大学 2009
[9]成长取向的儿童教育[D]. 田春.南京师范大学 2008
[10]发现儿童与教育儿童[D]. 周冬.吉林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356153
【文章来源】:浙江师范大学浙江省
【文章页数】:11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缘起
1. 问题的提出
2. 研究的意义
(二) 概念界定
1. 儿童
2. 儿童观
3. 近代学制
(三) 研究综述
1. 关于古代儿童观的相关研究
2. 关于近代儿童观的相关研究
3. 关于现代儿童观的相关研究
4. 对以往研究的总评
(四) 研究目的
(五) 研究内容
(六) 研究方法
1. 文献研究法
2. 历史研究法
3. 文本分析法
4. 案例分析法
一、儿童是成人的附庸:传统儿童观的构成
(一) 传统儿童观形成的背景
1. 政治意图推动传统儿童观的形成
2. 自然经济局限传统儿童观的发展
3. 封建思想束缚传统儿童观的进步
(二) 传统儿童观的内容
1. “小大人”
2. “男尊女卑”
(三) 传统儿童观的影响
二、儿童开始成为独立的人:清末儿童观的转型
(一) 清末儿童观产生的背景
1. 传统儿童观的消退与近代儿童观的重塑
2. 外来思想文化的渗透与本土思想的觉醒
3. 教会学校的兴起与近代学堂的诞生
4. 科举制度的废止与近代教育制度化崛起
(二) 《壬寅·癸卯学制》中儿童观的内容
1. “大众”性质下的“强迫”儿童观
2. 学制宗旨下结合“三育”的儿童观
3. 目标以“识字”之民为主的儿童观
4. 多元课程贯彻“德礼学”的儿童观
(三) 学制相关代表人物张百熙、张之洞的儿童观
(四) 清末儿童观在正蒙书院中的反响
三、儿童成为国民:民初儿童观的发展
(一) 民初儿童观的背景
1. 清末学制之上的儿童观变革
2. 西方儿童观的进一步渗透
3. 主权威胁下国民意识的显露
4. 人的社会属性的日渐放大
(二) 《壬子癸丑学制》中儿童观的内容
1. 全面具体化性质下的国民儿童观
2. “四育”结合宗旨下的国民儿童观
3. 义务普及目标下的国民儿童观
4. 全面融入课程中的国民儿童观
(三) 学制相关代表人物蔡元培的儿童观
(四) 民初儿童观在北高师附小中的反响
四、儿童回归本真:20世纪20年代以后儿童观的深化
(一) 20年代以后儿童观进一步加深的背景
1. 《壬子癸丑学制》的预热
2. 尊孔复古逆流的乱入
3. 各地改革教育会议的开展
4. 教育家等各界人士的助推
(二) 《壬戌学制》中儿童观的内容
1. 新学制性质下“本真”儿童观的发展
2. 新学制宗旨下“本真”儿童观的凸显
3. 新学制目标下“本真”儿童观的明确
4. 新学制课程下“本真”儿童观的完善
(三) 学制相关代表人物俞子夷的儿童观
(四) 新学制儿童观在南高师附小中的反响
五、对近代中国儿童观变迁的几点思考
(一) 近代儿童观变迁的特点
1. 学制对儿童性质把握更到位
2. 学制对儿童宗旨要求更全面
3. 学制对儿童培养目标更明确
4. 学制对儿童课程设定更灵动
(二) 近代儿童观变迁的动因及意义
(三) 局限性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儿童观热点走向——基于CNKI平台CSSCI来源文献的可视性分析[J]. 陈倩茹. 早期教育(教科研版). 2017(05)
[2]哲学视角下儿童观研究的特征及其教育启示[J]. 王澍,侯洁. 教育科学研究. 2017(04)
[3]论杜威儿童观的社会价值取向及其现代意义[J]. 夏承谦,陶志琼.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5(28)
[4]儿童观与教育[J]. 丁道勇. 教育发展研究. 2015(Z2)
[5]鲁迅儿童观探赜[J]. 高红菊,陶生魁. 教育评论. 2014(12)
[6]儿童观简论[J]. 蒋雅俊,刘晓东. 学前教育研究. 2014(11)
[7]儿童观的现代困境与出路[J]. 马文华. 基础教育研究. 2014(08)
[8]儿童人类学的儿童观及启示[J]. 涂元玲.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013(05)
[9]西方教育思想史上儿童观的变迁[J]. 李敏. 学理论. 2011(20)
[10]儿童观的演变与教育理念的变革[J]. 李炳全. 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 2010(03)
博士论文
[1]儿童与权利:理论建构与反思[D]. 孙艳艳.山东大学 2014
[2]近代中国学校教育中的儿童问题研究:儿童史学的视角[D]. 高振宇.华东师范大学 2012
[3]儿童权利研究[D]. 管华.武汉大学 2010
[4]发现与解放[D]. 陆克俭.华中师范大学 2007
[5]沉重的主体[D]. 仲建维.华东师范大学 2006
硕士论文
[1]民国时期儿童观的转变与家庭教育的变革[D]. 李慧.河北大学 2015
[2]我国儿童话语权问题初探[D]. 刘树娜.南京师范大学 2015
[3]鲁迅的儿童教育观对现代教育的几点启示[D]. 黄奕莲.福建师范大学 2013
[4]论泰戈尔的儿童观[D]. 贾丹.南京师范大学 2013
[5]儿童“成人化”现象之道德审视[D]. 钱歆睿.南京师范大学 2012
[6]儿童不是“小大人”[D]. 张春珍.南京师范大学 2012
[7]周作人儿童教育思想研究[D]. 孟惺惺.辽宁师范大学 2011
[8]丰子恺“童心说”的教育意蕴[D]. 高榆.湖南师范大学 2009
[9]成长取向的儿童教育[D]. 田春.南京师范大学 2008
[10]发现儿童与教育儿童[D]. 周冬.吉林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35615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chujiaoyulunwen/33561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