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基础教育论文 >

试论儿童作为数字原住民的哲学基础

发布时间:2021-08-27 15:12
  "数字原住民"是数字时代对儿童的一种比较普遍的认识取向。准确把握数字原住民概念的内涵,就需要对人与技术的关系、数字原住民的本质及儿童成长过程等进行深入考察。文章认为,胡塞尔的生活世界理论和伊德关于人与技术关系的相关论述可以作为认识数字原住民的重要参考;数字原住民也有其自身成长阶段,皮亚杰描述的儿童认识发展阶段理论,为对数字原住民的成长的认识提供了重要支撑。进而得到,数字原住民的本质属性源自其丰富生活世界的历史性及面对信息技术这一"原生物"的潜在具身性;儿童作为数字原住民的成因,可以从认识发展阶段所形成的三个时期进行剖析。 

【文章来源】:电化教育研究. 2019,40(09)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8 页

【文章目录】:
一、引言
二、关于人与技术问题的认识基础
    (一)主体性
    (二)生活世界
    (三)人与技术的关系
三、儿童作为数字原住民的原因剖析
    (一)感知运动和前运演阶段的初步发展
    (二)具体运演阶段的快速发展
    (三)形式运演阶段的完善稳定
四、结语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数字技术对个体的影响[J]. 李宜霖,周宗奎,牛更枫.  心理科学进展. 2017(10)
[2]论教育中技术的生存历程及其发展指向——基于人技关系的分析与刻画[J]. 叶晓玲,李艺.  电化教育研究. 2017(02)
[3]论科学教育发生的哲学基础[J]. 颜士刚,李艺.  基础教育. 2016(05)
[4]从主体性、主体间性到他者性——教学交往的范式转型[J]. 刘要悟,柴楠.  教育研究. 2015(02)
[5]数字悟性:基于数字原住民和数字移民的概念初探[J]. 赵宇翔.  中国图书馆学报. 2014(06)
[6]数字原住民的提出、研究现状及未来发展[J]. 曹培杰,余胜泉.  电化教育研究. 2012(04)
[7]唯我与共生——新现象学对主体间关系问题的新探索[J]. 庞学铨,冯芳.  哲学分析. 2011(06)
[8]胡塞尔现代性批判的方法论逻辑——从“先验自我”到“生活世界”[J]. 胡刘.  哲学研究. 2009(09)
[9]拉康个人主体理论对于当今教育的启示[J]. 张志丹.  教育研究与实验. 2008(04)
[10]胡塞尔生活世界的两种含义——兼谈欧洲科学与人的危机及其克服[J]. 朱刚.  江苏社会科学. 2003(03)



本文编号:336658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chujiaoyulunwen/336658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9ad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