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基础教育论文 >

学校教育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个性化和特长

发布时间:2014-07-30 11:16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化,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也深入人心,学生的个性教育也被重视起来。在体育教学中,在这么一个开放的环境下,学生个性更易显露出来。体育教学任务承担的不仅仅是学生身体上得到锻炼,更要求心理上,性格上,得到→个全面的成长。不但如此,学生不同的个性表现也要求体育教师重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那么在集体活动中如何寻求学生的个性发展?如何加强学生个性培养?在体育教学中也应重视起来,在更好的发展学生个性问题上我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把握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有个性的健康发展

  兴趣是激发和保持学生行为的内部动力,也是影响学生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的重要因素。在兴趣分析上,学生又是有其共性的,爱玩,不愿长时间干一件事,兴趣明显,比如有的人喜欢玩乒乓球,有的人则酷爱篮球,笔耕文化传播,有的则喜欢田径,老师有时是可以一目了然的。所以要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要真诚、平等地对待每个学生,尽量满足绝大多数学生的需求和爱好,并积极引导他们坚持这种兴趣,更专业和规范的指导。学生有兴趣了,自然会全身心的投入,在个性锻炼上会显得积极主动起来。但是作为老师也不要使学生放任自流,有的兴趣可取,有的则不利于学生自身成长,所以又要加以指导他们的兴趣取向。

  二、调动教学的积极性,育体更要育心

  习惯教师是教学的主体、是权威、是教学的中心,传统的教育方式是"填鸭式"的,学生被动的接收知识,自己的兴趣很大程度上被扼杀了,如果一直这样学生的个性显然无法得到发展。改变老师的观念,调动老师积极性,让学生有兴趣的投入,不是一节课上完就算工作结束了,作为体育老师,在活动课上有意的观察-些学生的活动需要,就算今天讲的是如何做健美操,学生问如何打排球,那么老师也应该积极的给与指导,而不是,因为不是上课内容而不予理会。再者,教学内容的选择要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多写趣味性的运动项目,多些学生互动的游戏,营造轻松的教学氛围,让同学在玩体育的过程中学到知识,获得乐趣。青少年时期正是生长发育的重要时期,他们最需要运动,这不仅能加强身体锻炼,也能提高学习效率。注意发挥教学主动性,特别是学习新动作时要耐心指导,必要时适当降低要求,让学生尝到自己进步的喜悦,使之产生学习新技术的信心,此"育心"也。只有学生的情感得到满足了,身心健康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三、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需求

  由于学生在身体条件、兴趣爱好、体能和运动技能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很大,因此在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目标的制定等都不能搞一刀切,作为体育老师来说,要有耐心,要关心每一个学生的成长,让他们都能体验到体育学习成功的快乐。使他们在充分体验体育学习乐趣的同时,提高自己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学生有其不同的特质,有的身高体强,有的短小精悍,有的喜静有的爱动,如果老师不加以分析这些学生不同的个性的话,上篮球课,毫不顾忌的都拉出来开练,不如让学生自己选择,更好的适合自己的个性发展,引导学生在体育训练中磨炼自己性格。另外,男生和女生又不同,在安排体育训练的时候要因人而异,理解学生的同时也使得学生能更自由的融入体育课。

  四、重视教学过程中的心理教育因素

  心理的表现影响行动,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内需力,致使他们对学习缺乏足够的热情,很有可能使他们产生逆反心理和抵抗行为。这样不利于学生个性健康发展。教师可通过语言、表情、手势等使学生在心理上产生学习的欲望和内在需要感,也使一些原来不愿参加活动或对体育课没有兴趣的学生,消除某些主观干扰,逐渐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抓住学生心理动机,个性化的去教学,把体育本身开放的模式和体育锻炼的乐趣展现在学生面前,让他们理解这种人性化的教学方式,从而更好的发展自身优势。特别的是青少年阶段,学生心理也变复杂异变,体育老师应关注他们情绪的变化,关心他们心理上的成长,只有心理的成长才能更好的促进个性的发展。

  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发展,体育教育的改革也是迫在眉睫,学生的个性发展不仅仅体现在课堂上,在宽广的操场上更应该表现出自己的个性。体育老师在完成教学任务的过程中更应该积极的引导学生个性化发展。让一堂体育课下来,学生们收获的不仅仅是身体上的锻炼更是心灵上的成长。体育教学不仅仅要让学生掌握一些体育动作,更重要的是学生要把课上学的体育技能转化为自我锻炼的能力,树立终身体育的生活理念。重视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关注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加强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需求,发展学生的个性。使学生真正成为,身心健康,品德高尚、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

 



本文编号:603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chujiaoyulunwen/603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e18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