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商业银行收入结构的比较——以中国工商银行和美国银行为例
罗俊 杭州师范大学钱江学院经管分院
摘要:通过对中国和美国的第一大商业银行——中国工商银行和美国银行的收入结构的比较,找出两者存在的差异,分析差异形成的原因,并从中得到启示。
关键词:商业银行收入结构 比较
一、中国工商银行和美国银行简介
中国工商银行成立于1984年1月1日,2005年10月28日整体改制为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10月27日,工商银行成功在上交所和香港联交所同日挂牌上市。 截至2011年末,该行总资产154,768.68亿元,全年实现净利润2,084.45亿元;平均总资产回报率和加权平均权益回报率分别为1.44%和23.44%,是中国第一大商业银行。
美国银行公司成立于1968年,总部位于美国旧金山。截至2011年末,该行总资产为21,290.46亿美元,全年实现净利润14.46亿美元,平均总资产回报率和平均权益回报率分别为0.06%和0.96%,是全美最大的商业银行。
二、中美商业银行收入结构的差异比较
(一)主要业务收入的构成不同
美国银行的非利息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远高于中国的商业银行。美国银行的非利息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一般高于40%,而中国商业银行这一比重仅为10%-20%。2009-2011年,中国工商银行的非利息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仅为14.26%、15.09%和16.91%,而利息收入占比却高达85.74%、84.91%和83.09%;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美国银行的非利息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分别为48.21%、43.74%和42.44%,利息收入占比仅为51.79%、56.26%和57.56%。中国商业银行利息收入占比过高意味着其营业收入在很大程度上将受到净息差波动的影响:在升息周期,银行净息差扩大,营业收入大幅增加;在降息周期,银行净息差缩小,营业收入减少。
(二)非利息收入业务构成不同
中国商业银行的非利息收入业务存在着单一性,传统的劳动密集型非利息收入业务量较大,附加值高的非利息收入业务量较小;而美国的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业务体系完善,涵盖较多附加值高的业务,种类多且分散。
在2009-2011年中国工商银行的非利息收入的构成,其中结算、清算及现金管理、投资银行、个人理财及私人银行和银行卡四项业务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分别为71.95%、79.33%和81.04%,远高于同期对公理财、资产托管、担保及承诺和代理收付及委托以及其他非利息收入等其他业务的占比总和(分别为28.05%、20.67%和18.96%);而同期美国银行的非利息收入的构成,传统的中间业务银行卡、服务费、投资和经纪服务费和投资银行业务等收入总共,,分别占比50.82%、63.01%和66.71%,虽然也高于权益投资收益、交易账户利润和其他收益等其他业务占比之和(分别为49.18%、36.99%和33.29%),但相比中国工商银行,之间的差距小得多。
三、形成差异的原因
(一)社会公众的观念不同
年公司和个人定活期存款和各类贷款金额高达12.26万亿元和7.79万亿元,而同期美国银行的仅为1.033万亿美元和0.926万亿美元。
(二)投资者金融知识的普及程度不同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美国常青藤联盟多所世界名校的知名教授们开始金融创新,发明了各种复杂的衍生金融产品和结构化金融产品,为投资者提供了便利,并为全球的投资者所熟知;而我国金融创新起步较晚,大多数投资者没有机会接触到这类复杂的金融工具,而且金融投资的知识不够普及,直接导致我国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占比较低。
(三)金融监管制度不同
美国政府在1999 年颁布的《金融服务现代化法》废止了1933年颁布的《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取消了对美国银行业分业经营的监管要求。相反,我国实行严格的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制度,制约了金融机构之间业务领域的交叉和扩张,限制了非利息业务多方位的发展。
(四)利率市场化程度不同
利率市场化的核心内容是金融管理当局将存款利率上限和贷款利率下限放开,由商业银行根据可贷资金市场的供需关系,以基准利率的作为基准,自行决定存存贷款利率。
1970年6月,美联储为了抑制日益明显的“金融脱媒”现象和减轻Q条例对金融自由化造成的负面影响,取消了对大额、短期存款利率的管制,并数次提高存款利率上限。1980年3月,美国政府颁布了《存款机构放松管制的货币控制法案》,并决定自当年3月31日起,分6年逐步取消对定期存款利率的最高限(Q条例)。1982年颁布了《加恩-圣杰曼存款机构法案》,该法案详细地制定了废除和修正Q条例的步骤; 1986年1月,取消了所有存款形式对最小余额的要求,取消了支付性存款的利率限制。我国于1996年开始了利率市场化的逐步改革,但是与美国相比,利率市场化的程度还有相当大的差距。目前我国对商业银行存贷款利率实行的是存款利率上限管理和贷款利率下限管理制度,这种上下限管理实际上仍然以锁定最小波动范围的形式保障着商业银行存贷款业务的利差空间,导致了我国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占比偏低。
(五)技术和人才的差异
非利息业务的运作以先进的电子化设备为基础,需要大量的科技投入,同时又需要一批懂业务、会管理、善营销的复合型人才。我国的商业银行在这两方面仍落后于美国银行:一方面,目前我国银行业高素质从业人员不多,仅仅懂得一般操作、传统业务、单项业务的人多,少有精通管理、金融创新类非利息业务、计算机、外语、国际业务的复合型人才;另一方面,我国银行业的计算机网络设备虽然比其它行业高级,但与美国银行业相比,我国商业银行的非利息业务的服务手段科技化程度仍较低。以美国银行为例,该行支付网络发达,有45万个间接自动转账账户,具有多种账户,其设置的超级账户既方便灵活,又便于管理。
技术和人才的差异已成为我国商业银行不能开展高技术含量品种中间业务的“瓶颈”。
引用:本文已由现代商业杂志出版,转载请注明来源.现代商业
投稿流程:投稿到邮箱(xdsyzzs@126.com) ---- 等待审核结果(三天之内) ---- 审核完毕并回复稿件录用情况(以邮件的形式回复) ---- 作者确定发表 ---- 办理相关手续后安排排版出刊 ---- 出刊邮寄。
本文编号:1710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bxjjlw/171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