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轮金融改革浪潮下中国私人银行发展的前景分析
周小栋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摘要:私人银行业务(Private Banking)是主要面向少数富豪群体提供的专业化、个性化金融服务,准入门槛高。随着国际资本急剧增长,且后经济危机时期金融风险的迅速扩散,使得各富豪群体对私人银行业务的需求迅速增加。因此,私人银行业务作为大型商业银行的核心战略业务近年来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文章在新一轮的金融改革浪潮背景下,分析我国的私人银行业务面临的发展机遇。
关键词:私人银行;金融改革;发展
一、私人银行业务特征
)。在美国,美林集团私人银行的准入门槛是个人资产拥有100万美元以上的富豪群体,摩根大通、高盛私人银行业务的开户金额为500万美元。此外由于其所服务的均为富裕人士,因此对其服务的隐蔽性要求也较高。
电子信息技术的不断革新改变了传统的银行业务管理模式,降低的交易成本,同时便利的资金的全球范围内的流通。
二、私人银行国内外发展现状
(一) 国外发展现状
1. 机构类型多样化
除了传统的经营私人银行业务的全能型银行外,投资银行也逐渐涉及到私人银行的业务。投资银行传统业务主要为债券的承销业务。此外,针对私人银行业务的发展需要,逐渐的演化出了专门的私人银行或者个人财富管理公司。目前全球范围内从事私人银行业务的机构呈现多样化的趋势,全能银行仍然占主导地位。其他金融机构的比例也在不断上升,整体的市场结构也在不断完善,通过提供差异化的服务来实现全球主要财富资本的合理规划。
2. 服务多元化
传统的私人业务服务主要是旨在帮助目标客户实现资本增值,即通过投资组合的构建来合理的分散风险,以期获得合理收益。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完善和创新,越来越多的投资选择以及金融衍生产品的出现,给私人银行业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 职业经理人团队
随着客户需求的多样化,私人银行业务对其人员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因此逐渐形成了职业经理人团队。目前国内银行从事财富管理业务的客户经理远无法适应高端客户的金融需求。国内银行需要积极培育包括以理财规划师为标准的产品经理队伍,以及投资专家队伍两支专家型理财队伍,需要在财富管理领域的产品研发、市场营销和风险管理等方面加大引进国际化优秀金融人才的力度。
(二) 国内发展现状
1. 起步晚,水平低
2. 机构单一化
由于国内私人银行业务起步晚,水平低,且该业务自身的特点要求从事该项业务的机构本事具有较强的资产管理能力,良好的信誉以及广阔的人脉关系网络。在我国能够掌握相对较全面资源的只有大型股份制商业银行。此外,受到我国银行监督管理委员会的相关政策的限制,不允许在我国设立专门的私人银行,,从法律上也导致机构的单一化。
三、我国私人银行发展条件分析与展望
根据《中国私人银行发展报告2012》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底,我国高净值人群数量达118.5万人,2011年前五年平均增速为29.1%,预计"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速为17%,到2015年我国高净值人群数量将达219.3万人。这些富豪群体便是我国私人银行业务发展的潜在客户群,由于未来金融风险加剧,而个人的理财能力远远不及机构
此外,胡润研究院发布《2013全球富豪榜》称,中国已超越美国成为全球资本市场创造10亿美元富豪最多的国家,中国财富正在飞速增加并向富人集中。越来越多的国际资本流向中国的同时,本土富豪的资本也在迅速增长。目前我国的富豪群体正处于代际交接的关键时期,未来掌管巨额财富的富豪群体将会趋于年轻化,他们相对于父辈接受了更好的教育,思想观念也会相对进步,他们更愿意将自身的资产交给能力强和信誉好的资产管理机构,也就成为了私人银行业务的潜在客户。
资本市场逐步走向成熟,国内的金融创新能力也在不断提高,再加上私人银行业务本土机构的逐步走向成熟,在与国际同业竞争者的博弈上渐渐开始掌握主动。未来十年内中国经济仍然将会处于中高速增长时期,金融行业将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而针对商业贸易所产生的财富的合理管理则显得尤为重要。针对私人银行业务的特殊性,有不断增长的客户群体,有效需求在不断增加,此时需要私人银行机构把握机遇,打造职业经理人团队,推出高端优质的服务,通过竞争来争取客户,实现资本的合理增值,将客户利益最大化的同时,也带来资本市场的进一步繁荣。
参考文献:
[1]司徒大年.我国私人银行业务的现状、挑战及其发展对策[J].新财富,2004,(2)
[2]严旭彬.对中美私人银行业务的思考[J].市场周刊,2005,(5)
[3]赵春鹏,曹学勤.我国私人银行业务的发展前景分析及对策[J].2003,(9)
引用:本文已由现代商业杂志出版,转载请注明来源.现代商业
投稿流程:投稿到邮箱(xdsyzzs@126.com) ---- 等待审核结果(三天之内) ---- 审核完毕并回复稿件录用情况(以邮件的形式回复) ---- 作者确定发表 ---- 办理相关手续后安排排版出刊 ---- 出刊邮寄。
本文编号:1710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bxjjlw/171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