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房地产论文 >

中国城市居住空间的变迁及其内在逻辑

发布时间:2019-04-23 11:58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居住空间变迁表现最为突出的是城市居住空间的分异形态及其内在机制的变化。计划经济时期由单位分割所形塑的城市空间的居住形态,开始向以人们社会经济地位差异为基础的居住分异演变,并且其趋势日益加强。从城市居住空间演变的微观机制上来看,住房及单位制改革等使得社会个体的迁居行为的自主性得以加强,而其居住的单位依赖性下降,跨越居住区的居住过滤因此日益频繁,并随房地产市场的发展而进一步强化。对宏观制度及其变革过程的分析则表明,改革之前城市居民的居住格局及其形成过程、住房及单位制改革本身等所产生的原有影响,由于改革的渐进性所导致的这些原有影响的持续作用和这些持续作用借助市场机制而发生的形变都是不可忽视的。面对城市居住空间变迁及其可能引发的社会问题,不能仅仅将视线落在日益扩张的房地产市场当中,而且应着眼于公共政策与市场之间的历时态和现时态的关系上。
[Abstract]: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to the outside world, the change of urban residential space in China is most prominent in the differentiation of urban residential space and the change of its internal mechanism. During the planned economy period, the residential form of urban space, shaped by the division of units, began to evolve to residential differentiation based on the differences of people's socio-economic status, and its trend was strengthened day by day. From the microcosmic mechanism of urban residential space evolution, housing and unit system reform strengthen the autonomy of social individual's moving behavior, and their unit dependence decreases, so the residential filtration across residential areas becomes more and more frequent. And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real estate market and further strengthen. The analysis of macro-system and its reform process shows that the housing pattern and its forming process of urban residents before the reform, the original influence of housing and unit system reform itself, etc. The persistence of these effects and the deformation caused by the market mechanism due to the gradual development of the reform cannot be ignored. In the face of urban residential space change and its possible social problems, we should not only focus on the expanding real estate market, but also focus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ublic policy and the present tense and the historical tense between the public policy and the market.
【作者单位】: 南京大学社会学院;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城市社会分化与社会空间结构变迁研究”(09CSH010)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C912.8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熊海璐;吴晓燕;;浅析武汉市住房价格空间分异的原因——基于Hedonic模型[J];北方经济;2011年04期

2 李强;李洋;;居住分异与社会距离[J];北京社会科学;2010年01期

3 宋雪娟;卫海燕;王莉;;西安市住宅价格空间结构和分异规律分析[J];测绘科学;2011年02期

4 黄友琴;易成栋;;户口、迁移与居住分异——以武汉为例的实证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09年06期

5 吴启焰,崔功豪;南京市居住空间分异特征及其形成机制[J];城市规划;1999年12期

6 李志刚,吴缚龙,卢汉龙;当代我国大都市的社会空间分异——对上海三个社区的实证研究[J];城市规划;2004年06期

7 黄怡;;大都市核心区的社会空间隔离——以上海市静安区南京西路街道为例[J];城市规划学刊;2006年03期

8 李志刚;吴缚龙;;转型期上海社会空间分异研究[J];地理学报;2006年02期

9 冯健;周一星;;转型期北京社会空间分异重构[J];地理学报;2008年08期

10 宋伟轩;吴启焰;朱喜钢;;新时期南京居住空间分异研究[J];地理学报;2010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业勤;杨雪云;;城市社区建设的基本命题及其反思[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2 刘定惠;杨永春;黄幸;张博;;基于GIS与Hedonic模型的成都市住宅价格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29期

3 刘含;罗谦;王魏巍;;南京市老城南地块社会阶层分化下的居住空间分异现象[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08期

4 赵旭东;;互惠、公正与法制现代性——一个华北村落的纠纷解决[J];北大法律评论;1999年01期

5 王思斌;转型期我国社会工作专业的地位[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04期

6 叶军;陈丽;管在高;;论SSP范式在环境保护结构绩效分析中的应用——以体制转型时期为例的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6年01期

7 吴冰洁;;失地农民市民化困境的解读——一个社会空间分析视角[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8 邓万春;;“商居分离”:社区重建的另一种模式[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9 卢雨霞;;中国社会转型中的权力与市场——从苏南某村乡村精英身份的双重化看中国社会转型的动因[J];北京大学研究生学志;2005年03期

10 陈志宏;;意思自治原则与中国法制现代化[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6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勇;许昀;;制约行业协会发展的政策环境因素——基于“国家与社会”视角的分析[A];中国商会发展报告 No.3(2011)[C];2012年

2 杨雪云;;文化堕距与女性角色冲突[A];2009年中国社会学年会“中国社会变迁与女性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9年

3 宋从伟;安悦;;基于GIS的上海中心城区法律援助机构分布研究[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吕陈;;保障性社区居民的居住—就业变迁与空间匹配性——基于南京市西善花苑小区的调查研究[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5 艾杰;郝飞;白小鹏;;城市高密度人工环境在城市规划中的作用——以天钢柳林城市副中心城市设计为例[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6 杜德印;李强;;市场经济下社会管理体制研究——对北京市基层社区管理体制的调查研究[A];2005课题调研成果汇编[C];2005年

7 柴彦威;肖作鹏;张艳;;中国城市空间组织高碳化的形成、特征及调控路径[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三卷)[C];2010年

8 吴健;胡冬雯;王敏;黄宇驰;邵一平;;上海产业发展与资源环境效应回顾分析[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C];2010年

9 卢爱国;;建国以来社区建设的演进路径和基本经验[A];湖南省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共运史学会2009年年会暨“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10 张文忠;刘旺;;居民微观居住区位选择的机制研究——以北京万科青青家园为例[A];中国法学会经济法学研究会2005年年会专辑[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丹;制度变迁背景下上海居住空间结构演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侯东阳;中国舆情调控机制的渐进与优化[D];暨南大学;2010年

3 杨良坤;土地集约利用的规划方法与途径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4 陶宇;单位制变迁背景下的集体记忆与身份建构[D];吉林大学;2011年

5 吴庆华;城市空间类隔离[D];吉林大学;2011年

6 付博;基于GIS和遥感的长春市宜居性环境评价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7 李锦玲;关系网络、银行信贷与新创企业绩效的关系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8 刘玲;功能平衡目标下城市住宅区土地集约利用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9 王婷;中法移民聚居区更新政策比较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10 吴良亚;永川构建区域中心城市的评价与路径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天瑞;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2 邢艳;网络公共领域建构:障碍与路径[D];湘潭大学;2010年

3 韩秀伟;城市居住空间贫富分异现象的研究[D];天津理工大学;2009年

4 胡静;芜湖市居住与就业空间关系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5 张武宏;基于BP神经网络的城市人居环境生态安全评价体系研究[D];江西理工大学;2010年

6 潘春宇;我国城市限价房问题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7 吕雪梦;基于住宅选择视角的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8 王军;不同居住类型农民工的城市融入[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9 贺凤娟;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10 温富荣;昆明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8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明仓;辜寄蓉;吴合镇;江浏光艳;;基于空间统计的重庆市渝中区地价房价分布规律[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31期

2 卢淑华 ,韦鲁英;生活质量与人口特征关系的比较研究——北京、西安、扬州三市部分地区调查[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年03期

3 张文新;北京市人口分布与服务设施分布的协调性分析[J];北京社会科学;2004年01期

4 朱华华;闫浩文;李玉龙;;基于Voronoi图的公共服务设施布局优化方法[J];测绘科学;2008年02期

5 牛毅;;经济适用住房政策的绩效评价[J];财贸经济;2007年12期

6 徐晓军;我国城市社区走向阶层化的实证分析——以武汉市两典型住宅区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00年04期

7 焦怡雪;;促进居住融和的保障性住房混合建设方式探讨[J];城市发展研究;2007年05期

8 孟繁瑜;房文斌;;城市居住与就业的空间配合研究——以北京市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07年06期

9 晋t熝,

本文编号:246344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fangdichanjingjilunwen/246344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a04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