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房地产论文 >

芜湖市居住与就业空间关系研究

发布时间:2020-06-08 12:14
【摘要】:作为城市居民生活与生产的两大载体,“居住”与“就业”是城市空间结构中的两个核心内生变量,它们彼此依存、互相影响。近年来我国城市的居住与就业空间格局发生了深刻的演变。 芜湖市是安徽省沿江城镇带的重要城市,近年来城市规模明显扩大、城市用地日趋紧张、城镇失业人员逐渐上升,然而其城市空间的扩张又受到长江、铁路线以及其他市域边界线的限制,这就使得对该城市居住与就业空间关系的研究,把握城市发展规划与房地产选址思路对不同区位、不同社区居民在就业、通勤和生活等多方面的影响,从而本着就业与居住均衡发展、集约利用土地的原则来推动住区与产业空间拓展的联动与共赢显得非常必要。 全文分为六章,具体内容如下: 第一章绪论,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介绍了本文选题的背景、研究进展、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等。第二章城市居住与就业空间组织理论,概述了相关理论的成果,为城市居住与就业空间均衡研究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第三章芜湖市居住与就业空间关系的演变。在总结芜湖市城市空间演变的基础上分析了该市居住与就业空间关系演变的过程、特征及其动力机制。第四章芜湖市居住与就业空间的均衡分析。阐述了“均衡”的概念,分别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分析芜湖市居住与就业空间的均衡状态。第五章芜湖市居住与就业空间的配合与协调。归纳芜湖市目前居住与就业空间关系对城市发展产生的影响。并根据前文的分析,为居住与就业空间的匹配与协调提出若干建议。最后一章结语,归纳全文的主要结论和观点,并指出本研究的不足及今后需要进一步开展的工作。 结论表明:芜湖市居住—就业空间关系逐步由“职住合一”向“职住分离”演变,在空间上形成独立的综合工业组团和居住组团。宏观尺度上测度居住—就业空间均衡性趋于减弱,主要源于各区居住人口和就业人口的空间流动。带来城市交通层面上的结果是:跨区交通出行比重较大,主要发生在以镜湖区为核心、北部鸠江区为外围区的就业主导区和南部弋江区为外围区的居住主导区域之间。微观研究发现,居民平均单程通勤距离在3-7km,平均单程通勤时间为25分钟,通勤方式以电动车、公交车为主,居民上班要承受一定程度的经济压力。目前,居民对居住—就业地配合的满意程度总体以一般为主,居住—就业距离成为居民择居择业的重要影响因子。
【图文】:

地带,就业空间,贫民窟,百货公司


二章 城市居住与就业空间组构理论论吉斯(E.W.Burgess)以芝加哥为例,创立了城市模型[2],根据该理论城市可以划分成 5 个同集中了百货公司、办公大楼、铁路车站、大化、政治等活动的中心。第二地带为围绕市与轻工业侵入。这是颓废地区,,有贫民窟存要是从第二地带逃避出来的工业工人,使他地区,有高级公寓或独家住宅。第五地带为在距中心商业区 30-60 分钟乘车距离范围内

副中心,多核心理论,心商,哈里斯


1.3 多核心理论1945 年哈里斯(C.D.Harris)和尤尔曼(E.L.Ullman)提了的一间结构模式[2],他们认为,城市是由若干不连续的地域所组成不同的核心而形成和发展。除中心商业区外,商业街、大学、成为副中心,围绕这些中心,会相应地建立各自完整的生活设务系统,形成一系列相对独立、具有专业化特点的功能区和中中心的地域结构。现实的城市往往存在两个甚至两个以上的中心以外还有几处副中心(图 2-2)。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F293.3;F249.2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孟繁瑜;房文斌;;城市居住与就业的空间配合研究——以北京市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07年06期

2 孟晓晨;吴静;沈凡卜;;职住平衡的研究回顾及观点综述[J];城市发展研究;2009年06期

3 郑思齐;曹洋;;居住与就业空间关系的决定机理和影响因素——对北京市通勤时间和通勤流量的实证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09年06期

4 周素红;闫小培;;广州城市居住-就业空间及对居民出行的影响[J];城市规划;2006年05期

5 周素红,杨利军;广州城市居民通勤空间特征研究[J];城市交通;2005年01期

6 李纯斌;吴静;;“空间失配”假设及对中国城市问题研究的启示[J];城市问题;2006年02期

7 郑思齐;龙奋杰;王轶军;于璐;;就业与居住的空间匹配——基于城市经济学角度的思考[J];城市问题;2007年06期

8 李强;李晓林;;北京市近郊大型居住区居民上班出行特征分析[J];城市问题;2007年07期

9 孙斌栋;潘鑫;;城市空间结构对交通出行影响研究的进展——单中心与多中心的论争[J];城市问题;2008年01期

10 李健;宁越敏;;1990年代以来上海人口空间变动与城市空间结构重构[J];城市规划学刊;2007年02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朱巍;成都市城市交通与城市空间结构相互关系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70306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fangdichanjingjilunwen/270306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ccb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