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房地产论文 >

我国房地产金融风险分析与防范

发布时间:2021-11-18 14:16
  总结全球出现的历次金融危机或者经济危机,究其根源,都是由房地产投机引起的,或者与其有关。房地产业的发展状况对一国整体经济的健康运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过去的十几年中,房地产对于中国的经济增长贡献卓著。在消费、投资和出口贸易这三大经济增长的动力中,投资和出口构成了中国经济增长的核心,其中房地产是投资中的重要力量。由于房地产业的平均利润率要高于一般的行业,因此吸引了很多机构投资者和个人投资者的资金涌向房地产业。在我国的房地产市场上,真正有住房需求的投资者只占一小部分,其中绝大部分是利益驱动的房地产投机者。而我国房地产业的融资渠道比较单一,商业银行是主要的资金提供者,这就将房地产金融风险全部集中到了金融体系中。一旦房地产金融风险暴露出来,对我国的银行体系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冲击都是巨大的。因此,我们对房地产金融风险的严重性和危害性决不能等闲视之,必须对房地产金融风险进行认真细致的研究,尽早地采取措施进行防范和化解,以维护整个金融体系和国民经济的稳定与安全。本文首先阐述了我国房地产市场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然后对我国房地产金融风险的影响因素与形成机制进行分析,利用VaR模型和可变参数模型分析经济... 

【文章来源】:天津财经大学天津市

【文章页数】:5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我国房地产金融风险分析与防范


009年我国房地产企业资金来源分布情况

中经网,统计数据库,资料来源,余额


根据图2一5可以初步判断房地产开发贷款余额与我国金融机构贷款余额具有线性关系。建立二者的线性关系模型: Y=aX+b(2.1)其中,Y为用于房地产开发贷款余额,X为我国金融机构贷款余额,其中a、b为估计系数。对模型进行线性回归,通过最小二乘估计得到如下关系式: Y=0.0769X一4741.33(23.5796)(一5.6234)(2.2) R=0.9841R一Adjusted=0.9823F=555.997结果显示,各项参数均通过了显著性检验,其中R的值为0.9841,说明方程具有很好的拟合度,方程的T统计量显著。Y与X即房地产开发贷款余额与我国金融机构贷款余额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0769。说明两者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

违约率,房产,理性违约,市场利率


动违约约也称理性违约。当贷款的市场价值提高或者房屋的市场价格降低时如果LTV>1,此时购房者的负债大于资产,净资产为负数,在不考虑的情况下,主动违约对他是有利的,也就是放弃抵押房屋的同时拒绝承放弃的资产的价值小于他本该承担的义务的价值,或者说,在他将,他失去的是一笔净负债。这就是理性违约。虑交易成本,作为一个理性经济人,借款人会仔细对违约带来的收益本进行比较,从而决定是否违约。显然,LTV越大,违约收益就越大,易成本的部分越大,即违约的净收益越大,则违约的可能性就越大。动违约考虑贷款价值与市场利率的变动,LTV的值直接取决于房地产市场的市场利率一定的情况下,房地产价格的下降会使LTV的值上升,从而。房产价值的变动与违约率的关系如下图所示:UV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房地产业周期与经济周期的互动关系研究——来自中国的经验证据[J]. 周志春,李征,毛捷.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 2010(06)
[2]借鉴美国房地产次贷危机防范商业银行金融风险[J]. 曹玉华.  财经界(学术版). 2010(08)
[3]后金融危机条件下我国房地产证券化研究——基于美国房地产证券化实践的启示[J]. 葛扬,吴亮.  审计与经济研究. 2010(04)
[4]金融危机背景下的银行房地产信贷风险研究[J]. 柳锦铭.  市场周刊(理论研究). 2010(06)
[5]我国房地产金融市场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 郭颖.  经济师. 2010(05)
[6]国际金融危机下中国房地产业发展与调整的再思考[J]. 宋玉军.  中国发展. 2010(02)
[7]房地产金融风险影响宏观经济安全的相关研究——兼论我国房地产金融潜在风险及政策建议[J]. 中国工商银行上海市分行管理信息部课题组,成善栋,徐红.  金融论坛. 2010(03)
[8]中国房地产市场的金融加速器效应[J]. 王春华.  上海房地. 2010(02)
[9]我国房地产业蕴含的金融风险及相关政策调整[J]. 王新红,安起雷.  海南金融. 2010(02)
[10]从金融危机反思我国房地产业发展[J]. 倪亚飞.  上海房地. 2009(07)



本文编号:350305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fangdichanjingjilunwen/350305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a0d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