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房地产论文 >

抚仙湖湖滨区空间生产特征与机理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07 18:06

  本文关键词:抚仙湖湖滨区空间生产特征与机理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空间生产 湖滨区 旅游开发 抚仙湖


【摘要】:伴随滨水旅游热潮的发展,湖滨区的空间格局被深刻改变。厘清湖滨区空间变迁的特征和内部机理,是促进其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本文选取抚仙湖湖滨区作为研究案例,摒弃了传统的空间变迁研究的局限性,运用“湖滨区空间的生产”理论,从“面—线—点”三个层面入手,重点阐述了土地利用变化、岸线变化、旅游地产分布的空间生产特征,力图全面透彻的解释旅游影响下的抚仙湖湖滨区空间生产作用机理。研究结果包含以下3个方面:(1)在空间生产基础上提出湖滨区空间生产的概念:湖滨区的空间构成要素被纳入到资本生产的逻辑中,在资本和权力的推动以及社会运动的共同参与下,通过复杂的社会关系构建而生产出空间产品的过程。(2)抚仙湖湖滨区空间生产特征集中表现在“面—线—点”三个方面。土地利用变化的特征是旅游开发用地沿抚仙湖岸边分布、农田扩张改善土地荒漠状况、建设用地快速扩张、土地利用转移越来越剧烈;岸线的变化特征是岸线整体连续性被破坏、人工湿地促成岸线生态建设、公共空间岸线被封闭化和旅游地产造成岸线私有加剧;旅游地产分布特征是从早期培训中心点式分布到目前旅游房地产面状聚集。聚集特征是旅游地产在地形低缓处、低海拔处、水系、交通干线附近和面水坡向处聚集。(3)抚仙湖湖滨区空间生产是政府、开发商和原住村民共同作用的结果。抚仙湖湖滨区空间生产呈现出多元主体参与的特征,寻求平衡的地方政府、追究经济效益的开发商和权益受损的原住村民之间由于权力和利益不同而形成了复杂的行为关系。正是在政府、开发商和原住村民的共同作用下,抚仙湖湖滨区空间生产得以发生,并最终表现出“面—线—点”空间生产特征。
【关键词】:空间生产 湖滨区 旅游开发 抚仙湖
【学位授予单位】:云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U984.18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14
  • 第一章 绪论14-27
  • 1.1 研究背景14-15
  • 1.1.1 生态文明建设14
  • 1.1.2 新型城镇化14
  • 1.1.3 滨水区旅游开发14-15
  • 1.1.4 抚仙湖旅游开发热潮15
  • 1.2 研究综述15-20
  • 1.2.1 滨水区空间生产15-18
  • 1.2.2 旅游影响下的空间生产18-20
  • 1.2.3 研究述评20
  • 1.3 研究意义20-21
  • 1.3.1 理论意义20
  • 1.3.2 现实意义20-21
  • 1.4 研究方案21-27
  • 1.4.1 研究内容21-22
  • 1.4.2 研究区域22-25
  • 1.4.3 研究方法25-26
  • 1.4.4 技术路线26-27
  • 第二章 湖滨区空间生产理论27-35
  • 2.1 空间生产27-30
  • 2.1.1 空间生产产生背景27
  • 2.1.2 空间的社会属性27-28
  • 2.1.3 空间生产三元辩证关系28-29
  • 2.1.4 空间生产运作逻辑29-30
  • 2.2 湖滨区空间生产30-35
  • 2.2.1 湖滨区空间构成与特征30
  • 2.2.2 湖滨区空间生产背景30-31
  • 2.2.3 湖滨区空间生产内涵31-32
  • 2.2.4 湖滨区空间生产理论框架32-33
  • 2.2.5 旅游开发中的湖滨区空间生产33-35
  • 第三章 抚仙湖湖滨区空间生产“面”状特征—土地利用变化特征35-57
  • 3.1 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35-38
  • 3.1.1 研究方法35-36
  • 3.1.2 数据来源36
  • 3.1.3 图像处理36-38
  • 3.2 抚仙湖流域土地利用面积变化分析38-45
  • 3.2.1 土地利用面积大小的变化38-43
  • 3.2.2 土地利用面积幅度的变化43-45
  • 3.3 抚仙湖流域土地利用转移变化分析45-54
  • 3.3.1 不同用地类型的转移变化45-50
  • 3.3.2 用地转移类型的变化50-54
  • 3.4 抚仙湖流域土地利用变化特征54-57
  • 3.4.1 旅游开发用地沿抚仙湖岸边分布且增长迅速54-55
  • 3.4.2 农田扩张改善土地荒漠状况55
  • 3.4.3 建设用地快速扩张55-56
  • 3.4.4 土地利用转移越来越剧烈56-57
  • 第四章 抚仙湖湖滨区空间生产“线”状特征—岸线变化特征57-78
  • 4.1 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57-58
  • 4.1.1 研究方法57-58
  • 4.1.2 数据来源58
  • 4.2 抚仙湖岸线整体变化分析58-61
  • 4.2.1 北岸岸线最为复杂59-60
  • 4.2.2 岸线连续性被破坏60-61
  • 4.3 抚仙湖岸线功能类型变化分析61-66
  • 4.3.1 岸线功能类型长度变化63-64
  • 4.3.2 岸线功能类型转移变化64-66
  • 4.4 抚仙湖岸线公共性变化分析66-72
  • 4.4.1 岸线公共性长度变化69-71
  • 4.4.2 岸线公共性转移变化71-72
  • 4.5 抚仙湖岸线开放性变化分析72-75
  • 4.5.1 岸线开放性长度变化74-75
  • 4.5.2 岸线开放性转移变化75
  • 4.6 抚仙湖岸线变化特征75-78
  • 4.6.1 岸线整体连续性被破坏75
  • 4.6.2 人工湿地促成岸线生态建设75-76
  • 4.6.3 公共空间岸线被封闭76-77
  • 4.6.4 旅游地产造成岸线私有加剧77-78
  • 第五章 抚仙湖湖滨区空间生产“点”状特征—旅游地产分布特征78-107
  • 5.1 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78-79
  • 5.1.1 研究方法78
  • 5.1.2 数据来源78-79
  • 5.2 抚仙湖旅游地产分布与发展变化79-81
  • 5.2.1 旅游培训中心的分布与发展变化79-80
  • 5.2.2 旅游房地产的分布与发展变化80-81
  • 5.3 抚仙湖旅游地产空间聚集特征81-101
  • 5.3.1 旅游地产在低海拔处集聚81-84
  • 5.3.2 旅游地产在地形低缓处集聚84-87
  • 5.3.3 旅游地产在近湖岸处聚集87-91
  • 5.3.4 旅游地产在近交通干线处聚集91-95
  • 5.3.5 旅游地产在面水坡向处聚集95-101
  • 5.4 抚仙湖旅游地产分布影响因素101-107
  • 5.4.1 经济发展101-102
  • 5.4.2 政策制度102-103
  • 5.4.3 自然地形103-105
  • 5.4.4 距湖岸距离105-107
  • 第六章 抚仙湖湖滨区空间生产作用机理107-121
  • 6.1 抚仙湖湖滨区空间生产主体和行为107-112
  • 6.1.1 湖滨区空间生产主体108-111
  • 6.1.2 湖滨区空间生产行为关系111-112
  • 6.2 抚仙湖湖滨区空间生产运作机制112-114
  • 6.2.1 城镇化112-113
  • 6.2.2 旅游开发113
  • 6.2.3 环境保护113-114
  • 6.3 抚仙湖湖滨区空间生产的结果114-117
  • 6.3.1 空间实体的生产114-115
  • 6.3.2 社会关系的生产115-117
  • 6.4 抚仙湖湖滨区空间生产的影响117-121
  • 6.4.1 失地农民引发社会问题117-119
  • 6.4.2 公共资源被挤占119
  • 6.4.3 城乡一体化进程得到推进119-121
  •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讨论121-124
  • 7.1 研究结论121-122
  • 7.1.1 在空间生产基础上提出湖滨区空间生产的概念,并对其进行理论研究121
  • 7.1.2 抚仙湖湖滨区空间生产特征集中表现在“面—线—点”三个方面121-122
  • 7.1.3 抚仙湖湖滨区空间生产是政府、开发商和原住村民共同作用的结果122
  • 7.2 主要创新点122
  • 7.2.1 以“点”、“线”、“面”空间要素为研究对象构建湖滨区空间生产理论框架122
  • 7.2.2 运用湖滨区空间生产的理论研究抚仙湖湖滨区空间变迁122
  • 7.3 研究不足和展望122-124
  • 参考文献124-128
  • 附录128-135
  • 致谢135


本文编号:63597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fangdichanjingjilunwen/63597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fe8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