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服务经济论文 >

动态外部性、收敛性与中国服务业就业增长的关系——基于传统服务业和现代服务业的比较研究

发布时间:2018-07-23 09:24
【摘要】:采用1997年和2007年的中国地级以上城市的经验数据,把动态外部性的理论运用到服务业就业研究中,验证服务业的专业化与多样化对城市就业增长的动态效应。实证结果表明:传统服务业不仅存在MAR效应,而且Jacobs效应也显著,表明传统服务业的聚集效应就业增长不仅具有正向作用,而且也会从城市其他服务业的多样性中获得好处。此外现代服务业Jacobs效应比MAR效应更为显著,即现代服务业就业增长从多样化中得到的好处要大于从专业化分工中获得的好处。
[Abstract]:Based on the empirical data of cities above prefectural level in 1997 and 2007, this paper applies the theory of dynamic externality to the study of employment in service industry, and verifies the dynamic effect of specialization and diversification of service industry on urban employment growth. The empirical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is not only Mar effect, but also Jacobs effect in traditional service industry, which indicates that the agglomeration effect of traditional service industry not only has a positive effect, but also benefits from the diversity of other urban service industries. In addition, the Jacobs effect of modern service industry is more significant than that of Mar effect, that is, the benefit of employment growth in modern service industry from diversification is greater than that from specialization.
【作者单位】: 国家信息中心综合部;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071111) 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9102012)
【分类号】:F719;F249.2;F22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魏作磊;对第三产业发展带动我国就业的实证分析[J];财贸经济;2004年03期

2 郑吉昌;何万里;夏晴;;论现代服务业的隐性就业增长机制[J];财贸经济;2007年08期

3 胡霞;魏作磊;;中国城市服务业集聚效应实证分析[J];财贸经济;2009年08期

4 程大中;陈福炯;;中国服务业相对密集度及对其劳动生产率的影响[J];管理世界;2005年02期

5 陈建军;陈国亮;黄洁;;新经济地理学视角下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来自中国222个城市的经验证据[J];管理世界;2009年04期

6 姚永玲;陈卓咏;;服务业分类方案探讨——以北京市为例[J];经济管理;2008年06期

7 洪银兴;城市功能意义的城市化及其产业支持[J];经济学家;2003年02期

8 江小涓,李辉;服务业与中国经济:相关性和加快增长的潜力[J];经济研究;2004年01期

9 CécileBatisse;专门化、多样化和中国地区工业产业增长的关系[J];世界经济文汇;2002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继刚;;论西藏科技进步对第三产业的影响[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2 李明;;城市化定义界定探析[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09年15期

3 方鸿;曹明华;;贵州省第三产业发展与人口就业率关系的计量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20期

4 袁瑞娟;;2000年以来中国城市化动力机制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13期

5 黄萍,未良莉;加速安徽省城市化建设进程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6 方大春;;安徽省城市化与服务业关系的动态计量分析[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7 李鲁欣;李玉江;;基于SPSS对山东省城市化进程与金融发展的相关性分析[J];北方经济;2008年08期

8 郑吉昌,夏晴;论服务业对外直接投资及产业整合效应[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9 吴涛;李姗姗;;服务业对中国经济增长效应的实证研究[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10 李小萌;忻展红;;要素比较优势的发挥对加速产业增长的意义[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鸿雁;王建华;;廊坊市现代服务业加速发展研究[A];京津冀城市集群发展与廊坊市域经济定位的延伸研究——第五届环渤海·环首都·京津冀协同发展论坛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2 杨淑华;陆丽芳;;论外资经济与服务业发展[A];首届中国经济论坛论文集[C];2005年

3 谢芳;;论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发展——以浙江省为例[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四卷)[C];2010年

4 羌建新;;以公共服务采购改革开放推动服务业发展[A];全球金融危机形势下的政府采购与公共市场研究——应对全球金融危机·政府采购与公共市场改革论坛文集[C];2009年

5 王春宇;;黑龙江省第三产业发展推动劳动就业增长的实证分析——基于VAR模型[A];黑龙江省第三产业结构优化与创新研究[C];2008年

6 孙宁华;黄玉梅;陈芳芳;;长三角地区经济增长因素的动态分析[A];江苏省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2007年学术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7年

7 金桂兰;杨茜;;基于京津都市区域背景下的廊坊市旅游发展研究[A];2010·中国·廊坊基于都市区辐射功能的京津廊一体化研究——同城全面对接暨京津廊经济一体化学术会议论文[C];2010年

8 沈坤荣;蒋锐;;中国城市化对经济增长影响机制的实证研究[A];2006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高层论坛暨第七届江苏城市发展论坛论文汇编[C];2006年

9 宋明爽;;城市化战略与政策取向分析[A];山东省社会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10 熊琼;蔡璐;;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第三产业影响的实证研究——基于省级面板数据模型分析[A];上海市经济学会学术年刊(2010)[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玉凤;黑龙江省产业结构优化及仿真[D];哈尔滨理工大学;2009年

2 刘志荣;中小企业服务体系的形成、运作机理与评价[D];暨南大学;2010年

3 方劲松;跨越式发展视角下的安徽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研究[D];安徽大学;2010年

4 尚慧丽;服务业发展与产业结构优化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5 冯振东;西部地区城乡市场一体化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6 李晗斌;FDI对中国工业集聚的影响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7 陈虹;中国对外贸易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关系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8 徐平国;我国中小企业发展促进就业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9 萧一啸;中部地区新型工业化与城市化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10 祝新;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高玉东;区域行政垄断对中国生产性服务业效率影响[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2 宋洋;中国服务业集聚效应的区域比较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3 李文政;非正规就业对我国第三产业发展的影响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4 庄霖;青岛市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对策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5 李继萍;黑龙江省现代服务业现状及发展路径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0年

6 黄声兰;江西城市化进程中服务业发展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7 雷智凯;我国服务业集聚地区差异的实证分析[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8 董昕灵;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影响因素分析[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9 孙亮;我国服务业演进的阶段性特征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10 张衍;生产者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机制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程大中;中国服务业增长的地区与部门特征[J];财贸经济;2003年08期

2 魏作磊;对第三产业发展带动我国就业的实证分析[J];财贸经济;2004年03期

3 程大中,黄雯;中国服务业的区位分布与地区专业化[J];财贸经济;2005年07期

4 魏作磊;;服务业能承担转移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重任吗[J];财贸经济;2006年11期

5 胡霞;;中国城市服务业空间集聚变动趋势研究[J];财贸经济;2008年06期

6 张华;梁进社;;产业空间集聚及其效应的研究进展[J];地理科学进展;2007年02期

7 汪斌,余冬筠;中国信息化的经济结构效应分析——基于计量模型的实证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4年07期

8 李文秀;谭力文;;服务业集聚的二维评价模型及实证研究——以美国服务业为例[J];中国工业经济;2008年04期

9 杨洪焦;孙林岩;吴安波;;中国制造业聚集度的变动趋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8年04期

10 郭克莎;我国产业结构变动趋势及政策研究[J];管理世界;1999年05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智勇;;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为何不同步[J];党政干部文摘;2006年09期

2 陶爱萍;;如何实现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的双赢[J];山东劳动保障;2007年06期

3 齐艳玲;;我国经济增长和就业增长非一致性的制度解释[J];当代经济研究;2008年08期

4 王俊;;服务业就业增长之谜:对鲍穆尔—富克斯假说的再检验[J];人口与经济;2008年06期

5 张庆祥;;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的经济学悖论[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08年11期

6 苏楠;;重庆市三次产业发展与就业人员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08年12期

7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课题组;张本波;;产业结构调整对我国就业的影响研究[J];经济学动态;2008年06期

8 李睿;;我国经济增长与就业的关系分析[J];北方经济;2009年08期

9 赵利;姜均武;;山东省对外贸易与就业水平关系的实证分析[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10 李强;;知识经济对传统就业增长理论的挑战[J];当代经济;2010年1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晓峰;钱利珍;;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变动对就业影响的传导渠道分析[A];2009年全国博士生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2 余秋荣;;想方设法造“饭碗”——城市化进程中的就业增长问题[A];探索与创新——浙江省劳动保障理论研究论文精选(第二辑)[C];2002年

3 蔡f ;;经济增长并不自动导致最大化就业[A];第六届中国科学家教育家企业家论坛论文集[C];2007年

4 赵文红;刘丽兰;;大学研发对高新企业创建和就业增长的影响研究[A];第三届(2008)中国管理学年会论文集[C];2008年

5 唐珏岚;;经济高增长为何不能带来高就业——“奥肯悖论”的经济政策学解析[A];上海市经济学会学术年刊(2006)[C];2007年

6 韩越;;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的就业问题探讨[A];创新沈阳文集(C)[C];2009年

7 刘社建;;政府选择与就业促进[A];当代中国:发展·安全·价值——第二届(2004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学术年会文集 (上)[C];2004年

8 王昊;;北京就业增长、经济增长和政策调整——以就业弹性系数为分析工具[A];创新驱动与首都“十二五”发展——2011首都论坛文集[C];2011年

9 曾令华;;我国的城镇失业问题和增加就业的途径与政策[A];中国经济改革和发展的理论与实践[C];1999年

10 曾令华;;非公有制经济要成为增加城镇就业的主体[A];民营经济研究论文选粹[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就业促进会;就业增长长期内生于经济制度和体制选择 短期内生于宏观周期和相对景气[N];中国劳动保障报;2011年

2 证券时报记者 郑晓波;人保部四措施促进就业增长[N];证券时报;2008年

3 钱飞鸣;“无就业增长”考验发展智慧[N];深圳商报;2006年

4 本报记者 孙忠法;山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厅长董国勋 统筹谋划 全方位促进就业增长[N];中国人事报;2009年

5 陈耀(作者单位:中国社科院工经所);工业化应以就业增长为中心[N];发展导报;2003年

6 王一鸣;促进旅游就业增长需要消除几个瓶颈[N];人民政协报;2004年

7 姜方烈 记者 陈萍芬;全方位促进就业增长[N];宜春日报;2009年

8 陈支农;美就业增长背后有隐忧[N];中国经济导报;2004年

9 记者 祁小军;延长县广开渠道促进就业增长[N];延安日报;2009年

10 ;保增长 8%可能成为明年首要目标[N];福建工商时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战梦霞;技术创新的就业效应[D];中共中央党校;2007年

2 曹建云;我国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的关系研究[D];兰州大学;2008年

3 王旭升;中国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非一致性问题研究[D];辽宁大学;2008年

4 蒋荷新;我国贸易自由化的就业和工资效应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5 方莉;中国劳动力供求变化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6 邬雪芬;浙江省劳动就业特征的实证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年

7 刘伟德;我国人口城市化水平对就业率影响及政策研究[D];浙江大学;2001年

8 徐平国;我国中小企业发展促进就业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9 李红涛;劳资关系调整对就业增长的影响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年

10 张得志;中国经济高速增长过程中的劳动就业及其失业预警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波;重庆市“无就业增长”问题研究[D];重庆工商大学;2010年

2 赵艳青;中小企业发展与就业增长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河南大学;2012年

3 郝小新;河南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非一致性研究[D];郑州大学;2011年

4 贺娜;转型期中国就业与经济增长[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5 瞿向阳;服务贸易和就业增长的关系[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6年

6 高玉荣;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就业增长滞后于经济增长的机理研究[D];内蒙古大学;2005年

7 覃炜玲;基于就业增长的税收政策研究[D];广西大学;2007年

8 何万里;中国现代服务业的就业增长机制和绩效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9 张劲舒;吉林省产业就业增长与经济增长的关联分析[D];吉林财经大学;2010年

10 彭子芫;就业弹性与新疆经济增长研究[D];新疆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13895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fwjj/213895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05f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