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本、美国生产性服务业出口增长的效应分解及其对比分析——基于CMS模型的分析
[Abstract]:China, the United States and Japan are the major economic entities and major trading countries in the world, and their export of productive services trade has shown different performance characteristics in recent years. Based on the (CMS) model of fixed market share, this paper divides the export performance of producer services in China, Japan and the United States into international demand-induced effects, structural effects and industrial competitiveness effects. It also discusses the real effects of various effects on the export growth of productive services trade. Finally, the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policy suggestions to improve the export performance of China's producer services.
【作者单位】: 宁波大学商学院;麦科文大学亚太研究院;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贸易竞争力的互动机制及政策取向——基于创新视角”(项目编号:08JD790003) 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点课题“全球性经济衰退背景下浙江现代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发展研究”(项目编号:09CGYD002Z0)
【分类号】:F719;F752.62;F753.13;F757.12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金碚;李钢;陈志;;加入WTO以来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实证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6年10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曹东锋;中国知识型产业竞争力分析[D];山东理工大学;2007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顾乃华;毕斗斗;任旺兵;;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文献综述[J];经济学家;2006年06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明生,王辉龙;浅论生产性服务业对产业集群创新的作用机理[J];南方经济;2005年10期
2 姚耀;陈高森;骆守俭;;生产性服务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以上海市为例[J];华东经济管理;2006年09期
3 刘岐涛;;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增强城市竞争力[J];宏观经济管理;2006年08期
4 郑友;;电子商务平台下的本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研究[J];科技创业月刊;2006年10期
5 刘飞龙;;厦门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战略思考[J];厦门特区党校学报;2009年02期
6 贺俊果;;山西省服务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北方经济;2009年11期
7 吴可人;;推进服务业从制造业的分离[J];浙江经济;2009年06期
8 熊杰;;生产性服务业与集群制造业关系研究综述[J];商场现代化;2010年31期
9 田华;安玉兴;;辽宁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融合分析[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10 赵沛楠;;生产性服务业将成“重中之重” 专访中国社会科学院财贸所服务经济研究室主任夏杰长[J];中国投资;2011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殷莉;;生产性服务业:新一轮陕西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A];《资本论》与贫困问题研究——陕西省《资本论》研究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2 谢芳;;论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发展——以浙江省为例[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四卷)[C];2010年
3 谢芳;;论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发展——以浙江省为例[A];第五届(2010)中国管理学年会——城市与区域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4 谢芳;;论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发展——以浙江省为例[A];第12届中国科协年会第31分会场海峡两岸区域合作与协同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0年
5 王鹤春;张怀野;;推进沈阳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大发展快发展的对策构建研究[A];第八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6 于琨;张展;李怀忠;;生产性服务业与辽宁生态省建设研究[A];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B卷)——第七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暨浑南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论坛文集[C];2010年
7 高丽峰;王兴权;曲丹丹;;基于互动论的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研究—以辽宁为例[A];创新沈阳文集(C)[C];2009年
8 李四化;;关于沈阳市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的对策研究[A];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B卷)——第七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暨浑南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论坛文集[C];2010年
9 ;第六章 发展生产性服务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A];黑龙江省现代服务业发展研究报告[C];2008年
10 刘向东;;现阶段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研究[A];加快服务业发展问题研究[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潘荣进 通讯员 黄建军;梅兰进军生产性服务业[N];泰州日报;2008年
2 胡虎;进军生产性服务业正当时[N];人民邮电;2008年
3 记者 肖新华;新招拓展生产性服务业[N];温州日报;2008年
4 通讯员 李宁;生产性、服务业投资商竞相入驻江桥[N];东方城乡报;2009年
5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 来有为;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意义重大[N];中国经济时报;2009年
6 ;上海:生产性服务业促转型保增长[N];人民邮电;2009年
7 本报记者 李玉峰;生产性服务业拓宽天钢路[N];天津日报;2009年
8 国家发展改革委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 王佳元;水平不同 政策各异[N];中国经济导报;2009年
9 本报记者 龚丹韵;回暖阶段上海如何加速转型[N];解放日报;2009年
10 本报记者 刘芳滨;青岛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N];青岛日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国亮;新经济地理学视角下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2 陈菁菁;空间视角下的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协调发展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3 张勇;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的实证研究[D];辽宁大学;2012年
4 祝新;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5 郭向阳;广东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研究[D];兰州大学;2012年
6 李金勇;上海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7 刘欣伟;生产性服务业产业集群研究[D];上海社会科学院;2009年
8 包晓雯;大都市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理论与实践[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9 李燕;现代服务业系统研究[D];天津大学;2011年
10 高运胜;上海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发展模式研究[D];同济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山静静;生产性服务业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0年
2 李军;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升级路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3 王晓娜;城市生产性服务业自增强效应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4 董昕灵;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影响因素分析[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5 刘俊宏;生产性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6 让淑杰;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开放问题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0年
7 施甜甜;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发展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8 孙莹;生产性服务业与城市功能互动发展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10年
9 刘银莲;生产性服务业创新若干模式的实证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10 朱泽辉;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产业关联分析[D];天津商业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30274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fwjj/23027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