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亚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的产业关联分析
[Abstract]:Based on the data of Asian input-output tables in 1990, 1995 and 2000,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industrial relationship between producer services and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 in East Asian economies by means of input-output analysi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higher the level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higher the level of producer services, and the higher the economic level, the higher the proportion of service investment in manufacturing industry. The changing direction of the degree of integration between the two industries is as follows: the demand of manufacturing industry leads to the symmetry of balancing the supply of producer services; The higher the level of economy, the stronger the promotion of producer services to the development of manufacturing industry, and the lower the level of development, the more dependent the development of producer services on manufacturing. In the comparison of various indexes, China is basically located in the last place in East Asia, especially the Chinese manufacturing industry shows a decline in the proportion of investment in services, which is contrary to the evolution of the law.
【作者单位】: 吉林大学经济学院;
【分类号】:F719;F433;F22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周振华;产业融合:产业发展及经济增长的新动力[J];中国工业经济;2003年04期
2 吕政;刘勇;王钦;;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战略选择——基于产业互动的研究视角[J];中国工业经济;2006年08期
3 程大中;;中国生产性服务业的水平、结构及影响——基于投入—产出法的国际比较研究[J];经济研究;2008年01期
4 李晓;张建平;;中韩产业关联的现状及其启示:基于《2000年亚洲国际投入产出表》的分析[J];世界经济;2009年12期
5 胡晓鹏;李庆科;;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共生关系研究——对苏、浙、沪投入产出表的动态比较[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9年02期
6 沈利生;;重新审视传统的影响力系数公式——评影响力系数公式的两个缺陷[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0年02期
7 程大中;中国服务业增长的特点、原因及影响——鲍莫尔—富克斯假说及其经验研究[J];中国社会科学;2004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宋马林;;国内各地区生产性服务业竞争力评价研究[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2 张宇婷;;新型工业化道路下安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研究[J];北方经济;2008年20期
3 宋业峰;;论中国制造业的服务化发展[J];北京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4 张懿玮;徐爱萍;;服务生产率困境的原因分析及改进对策[J];北京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5 刘燕;;哈尔滨市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研究[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0年11期
6 李耀光;吴雁军;;产业互动视角下的北京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研究[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7 陈颇;;训练健身器材制造业与体育用品制造业的互动关系:基于我国东部10个地区的实证分析[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2年03期
8 王凌;孙林岩;冯泰文;;服务型制造企业供应商选择研究[J];商业研究;2010年02期
9 李娟;;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影响因素分析[J];商业研究;2010年02期
10 唐志良;刘建江;;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嵌入制造业机制研究[J];商业研究;2010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孙久文;;长三角地区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共生发展研究(英文)[A];北京论坛(2011)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传统与现代、变革与转型:“城市转型与人类未来”城市分论坛论文及摘要集[C];2011年
2 刘向东;;现阶段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研究[A];加快服务业发展问题研究[C];2011年
3 徐林清;;制造企业快递服务需求的区域差异研究[A];2011’中国快递论坛论文集[C];2011年
4 谢芳;;论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发展——以浙江省为例[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四卷)[C];2010年
5 黄国华;周惠;;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与促进山东产业结构调整升级[A];山东省首届服务业发展论坛优秀论文选[C];2007年
6 陈宪;黄建锋;;分工、互动与融合:服务业与制造业关系演进的实证研究[A];当代中国:发展·安全·价值——第二届(2004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学术年会文集 (中)[C];2004年
7 张万强;温晓丽;;发展高端物流业,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装备制造业基地[A];第八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8 徐虹;吕兴洋;杨永梅;;旅游业承接服务外包的趋势及其发展战略研究[A];新规划·新视野·新发展——天津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天津学术文库》(下)[C];2011年
9 章林;曹明福;;天津生产者服务业集聚区发展研究[A];新规划·新视野·新发展——天津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天津学术文库》(下)[C];2011年
10 ;服务业发展研究报告[A];2005-2006中国生产力发展研究报告(上)[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房林;网络产业互联互通的接入定价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刘志荣;中小企业服务体系的形成、运作机理与评价[D];暨南大学;2010年
3 单元媛;高技术产业融合成长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4 尚慧丽;服务业发展与产业结构优化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5 赵枫;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6 张晓宁;产业集聚的技术溢出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7 孙康慧;中国汽车电子产业创新体系构建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8 刘广生;基于价值链的区域产业结构升级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9 祝新;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10 张锐;基于网络融合的手机电视价值链模型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晓娜;城市生产性服务业自增强效应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2 贺书岚;“两型社会”建设中的生产者服务发展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3 彭玉婷;分工、交易效率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4 雷智凯;我国服务业集聚地区差异的实证分析[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5 董昕灵;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影响因素分析[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6 张衍;生产者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机制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7 李洋洋;我国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业融合模式研究[D];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2010年
8 邹美凤;中部地区产业结构服务化演进及其实证分析[D];南昌大学;2010年
9 文姝曼;产业边界视角下中国服务业国际竞争力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10 董飞平;引进利用外资与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胡晓鹏;;生产性服务业的分类统计及其结构优化——基于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的视角[J];财经科学;2008年09期
2 胡晓鹏;;中国区域产业开放与价值创造——基于区域间投入产出关系的实证研究[J];财经研究;2007年05期
3 程大中;中国服务业增长的地区与部门特征[J];财贸经济;2003年08期
4 申玉铭;邱灵;王茂军;任旺兵;尚于力;;中国生产性服务业产业关联效应分析[J];地理学报;2007年08期
5 植草益;信息通讯业的产业融合[J];中国工业经济;2001年02期
6 李准晔,金洪起;中韩贸易结构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2年02期
7 周振华;产业融合:产业发展及经济增长的新动力[J];中国工业经济;2003年04期
8 吕政;刘勇;王钦;;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战略选择——基于产业互动的研究视角[J];中国工业经济;2006年08期
9 顾乃华;毕斗斗;任旺兵;;中国转型期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与制造业竞争力关系研究——基于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6年09期
10 胡晓鹏;;产业共生:理论界定及其内在机理[J];中国工业经济;2008年09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许晖;邹慧敏;;试论滨海新区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发展[J];港口经济;2008年11期
2 李南;刘彩霞;;基于产业融合的唐山市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研究[J];唐山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3 喻美辞;;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对珠三角制造业竞争力的影响[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4 杜秀红;;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发展的作用分析[J];江苏商论;2007年03期
5 周继仓;祝增华;;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双轮互动”[J];浙江经济;2009年24期
6 龙筱刚;;加快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的研究[J];价格月刊;2009年03期
7 韩德超;;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关系实证研究[J];统计与决策;2009年18期
8 ;上海转型突围力推“嵌入式”生产性服务业[J];领导决策信息;2011年09期
9 赵玉林;徐娟娟;;武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与制造业升级[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10 刘刚桥;师建华;李明;;佛山市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实证研究[J];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曙;;21世纪制造业的发展趋势[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下册)[C];1999年
2 杨叔子;;信息时代和网络条件下的制造业发展及其前景[A];首届湖北科技论坛主体报告及专家建议书[C];2001年
3 路甬祥;;绿色、智能制造与战略性新兴产业[A];2010年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年会主旨报告[C];2010年
4 崔焕金;曾蓓;李旗纲;;山东半岛制造业产业链高端攀升的理论与政策研究[A];决策与管理研究(2007-2008)——山东省软科学计划优秀成果汇编(第七册·上)[C];2009年
5 邬贺铨;;信息化与制造业发展[A];人才、创新与老工业基地的振兴——2004年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年会论文集[C];2004年
6 李海涛;;基于信息化的制造业新型商业化模式探讨[A];云南省机械工程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7 范道东;王玉明;施庆华;;增强企业能力提高云南机械制造业竞争实力[A];2002年十一省、区、市机械工程学术年会暨云南省机械工程学会第六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8 黄鲁成;王彤;;北京制造业各行业综合竞争能力评价分析[A];北京市第十三次统计科学讨论会论文选编[C];2006年
9 宋慧京;;打造中国品牌产品,实现大型养路机械制造业持续发展[A];铁路大型养路机械论文集[C];2005年
10 李廉水;周勇;;中国制造业“新型化”状况的实证分析——基于我国30个地区制造业评价研究[A];2007年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学术大会论文集(中)[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陈廷榔 刘晓星;东亚地区应加强环境政策协调[N];中国环境报;2005年
2 印度尼西亚国际和战略问题研究中心管理委员会成员 约瑟夫·瓦南迪;有必要设立东亚地区协商组织[N];人民政协报;2000年
3 记者 孙汝祥;世行预测新兴东亚地区07年增长将放缓[N];中国经济时报;2006年
4 记者 吴成良;东亚发展中国家将保持快速增长[N];人民日报;2010年
5 余万里;美国东亚外交政策尚待调整[N];人民日报;2005年
6 葛进;东亚地区可持续发展国际研讨会召开[N];科技日报;2007年
7 记者 谢小亮;新兴东亚地区本币债券超4万亿美元[N];中国保险报;2009年
8 清华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副教授 孙学峰;中国应抓住美国重返亚洲的机遇[N];东方早报;2010年
9 本报记者 齐芳;我们的祖先如何从非洲来到东亚[N];光明日报;2010年
10 穆宏志;“东亚人文100”成新华文轩国际合作战略先锋[N];中国图书商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春怡;东亚地区规范对比研究[D];外交学院;2011年
2 史伟成;区域性公共产品与东亚外汇储备库建设[D];复旦大学;2011年
3 麻陆东;东亚地区主义发展路径:过程中的政府间合作[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4 张建平;东亚产业关联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5 林永亮;东亚主权观念:生成方式与秩序意涵[D];山东大学;2012年
6 周松兰;中日韩制造业竞争力比较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7 向宇;论东亚经济合作中的领导问题[D];北京大学;2005年
8 王金艳;沙尘模式优化与东亚沙尘天气量化分级研究[D];兰州大学;2006年
9 田红云;破坏性创新与我国制造业国际竞争优势的构建[D];上海交通大学;2007年
10 金炷森;近代以来世界经济秩序变迁与东亚作用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高卓杰;东亚地区一体化发展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2 喻慧;东亚地区合作中的中国因素[D];暨南大学;2005年
3 高志亨;论“10+3”自由贸易区之路[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3年
4 江磊;国际资本流动与银行监管[D];吉林大学;2006年
5 赵s,
本文编号:231074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fwjj/23107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