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服务经济论文 >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绿色经济效率的影响研究

发布时间:2022-01-22 01:48
  如今,全球经济在不断快速发展,而环境问题却愈加严重,究其原因是经济发展模式的不合理,我国的传统经济发展模式亟待转变。2017年,党的十九大会议上提出了绿色发展理念,提出要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同时实现环境质量改善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加快经济绿色转型成为新常态背景下势在必行的发展方式。绿色经济转型本质上就是要提升绿色经济效率水平。所以当前我国绿色发展的首要任务就是探求如何提高绿色经济效率水平。影响绿色经济效率水平的因素众多,其中结构层面的产业转型升级最为关键。生产性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愈加关键,且具有要素流动性强、产业关联度高等特征,有利于产业结构优化和资源配置效率提升。那么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现象能够为我国绿色发展之路增添怎样的色彩?而其又会对绿色经济效率产生何种作用?又该如何利用这一产业集聚现象推动我国绿色经济效率的提升?这些都是本文的研究重点。因此,本研究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基于2008-2017年全国30个省市的面板数据,在阐述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绿色经济效率相关理论及影响机理的基础上,采用区位熵、非径向非角度的超效率SBM-DEA模型分别测度生产性服务... 

【文章来源】:信阳师范学院河南省

【文章页数】:6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绿色经济效率的影响研究


007-2017年生产性服务业分行业城镇单位就业人数变化

趋势图,生产性服务业,趋势


信阳师范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6效率的平均值始终维持了稳定的数值状态,即0.945上下,相较于全国平均水平1.012稍有逊色。在中部地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水平相对比较低,并且总体看来存在较为明显的波动,长时间以来,其均值都处于0.900的附近,和全国水平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8-2017)图4-22008-2017年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区集聚变化趋势(三)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空间分布特征依据空间截面的角度进行分析,我国生产新服务业集聚程度的空间异质性十分显著,在区域和区域之间存在较为明显的发展差距。图4-3为全国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水平的空间分布,从图中可以发现,从2008年到2017年期间,其空间分布的不平衡情况一直十分显著,东中西部地区之间和各个省市之间的差异都较为突出,东部聚集了大多数具有高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水平的城市,其中北京市最高,能够达到2.502的均值水平,上海位居第二的位置,拥有2.083的集聚水平,有七个省市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水平高于1.000,分别为天津、吉林、新疆、重庆、青海、辽宁和山西。数值低于1.0001的省市数量在全国范围内有21个,大多都集中在中西部地区。这足以表明,中国现阶段总体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水平都处于较低的状态,并且在全国生产性服务业中,东部地区的发展起到主导作用,领先于各个地区;而中西部地区则相对落后。从整体上分析,样本研究期间,我国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水平整体都呈现出较低的状态,同时各个地区之间存

空间分布图,生产性服务业,绿色经济,效率


信阳师范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7在较为明显的差异,东中西三大地区的结构状态可以用“V”来形容,其中拥有最高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水平的为东部地区。图4-3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空间分布图二、绿色经济效率发展评价(一)绿色经济效率水平测度1.测度方法对于经济效率的测度,传统研究中通常会选择数据包络分析法,即DEA模型。该方法主要针对相同部门展开,对其相对有效性的计算模型进行评价。但是传统的DEA模型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对于前沿上的评价单元的辨别无法有效进行,而且在对各个单元之间的差别进行辨别的过程中也无法确保准确性,如果样本中的有效决策单元数值相同,那么更深层面的比较工作也无法展开[66]。Tone将传统的DEA模型作为前提条件,从而构建出非径向和非角度的超效率SBM模型,超效率DEA模型和SBM模型的优势都在此模型当中有所体现,对于非期望产出的处理能够更科学合理的进行,另外对于决策单元中的深层面比较部分也能够确保有效性[67]。因此,本文将通过基于非径向、非角度的超效率SBM模型,从而完成绿色经济效率水平的测算。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房价上涨与地区绿色经济效率提升——基于中国大中型城市数据的实证分析[J]. 胡绪华,陈默.  南京审计大学学报. 2020(01)
[2]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空间溢出效应[J]. 张素庸,汪传旭,任阳军.  软科学. 2019(11)
[3]财政分权、产业集聚与绿色经济效率——基于270个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 方杏村,田淑英,王晓玲.  经济问题探索. 2019(11)
[4]产业集聚对中国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J]. 任阳军,汪传旭,李伯棠,张素庸.  系统工程. 2019(05)
[5]生产性服务中间投入、制造业服务化对中国制造业出口的影响——基于全球价值链视角的研究[J]. 姚战琪.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04)
[6]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提升城市经济增长质量了吗?[J]. 曾艺,韩峰,刘俊峰.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19(05)
[7]我国旅游产业集聚对绿色经济效率的影响——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 周杰文,蒋正云,李凤.  生态经济. 2019(03)
[8]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制造业集聚与环境污染——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检验[J]. 郭然,原毅军.  经济科学. 2019(01)
[9]中国经济集聚与绿色经济效率[J]. 林伯强,谭睿鹏.  经济研究. 2019(02)
[10]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区域技术转移的作用机制——协同创新与环境规制视角[J]. 吕荣杰,呼静,张义明.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9(02)



本文编号:360133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fwjj/360133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b1e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