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宏观经济论文 >

中央银行独立性的现状评价及建议

发布时间:2015-03-07 14:33

张陈婷 福建农林大学

年《人民银行法》颁布以来,我国中央银行独立性问题曾一度成为人们讨论的热点。本文首先提出了中央银行独立性的概念,阐述了央行保持充分独立性的重要意义,接着从目标、操作、经济和政治的独立性评价了我国中央银行独立性的现状,最后从短期与长期两个角度对我国中央银行的独立性问题提出了政策建议。

引言

迄今为止,美国的次贷危机对全球金融市场的负面影响依旧存在,导致银行金融机构的倒闭事件是必然存在的。而在这种的金融危机背景之下,我国的金融监管业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其重要内容之一就是确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央银行制度。

中央银行的独立性,理论界有不同的看法。但简要概括起来,中央银行的独立性是指作为货币行政管理当局的中央银行在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过程中相对独立于国家权力、立法、司法和政府。中央银行独立性实质是相对独立性。首先,中央银行与政府有不同的经济目标、利益驱动和制约机制;其次,避免货币政策收到一国政治周期的影响;最后,避免财政赤字货币化。

 中央银行的独立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个方面:中央银行的目标独立性;首先,货币政策的决策过程降低了中央银行的目标独立性;其次,人民银行承担的多重目标降低了货币政策的目标独立性。第二个方面:中央银行的操作独立性;首先,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过度依赖信贷渠道降低了中央银行的操作独立性;其次,金融市场发展尚不成熟影响了中央银行操作独立性。第三个方面:中央银行的经济独立性;现阶段我国有存款准备金制度、再贴现业务和公开市场操作这三项货币政策工具,然而中央银行相对于国务院而言,只享有一般货币政策事项的决策权,对于年度货币供应量、利率、汇率等重大货币政策事项只有制定和执行权,最终决策权却在国务院手中,所以使得工具的运用打了很大的折扣。第四个方面:中央银行的政治独立性:中国人民银行的行长是根据国务院总理的提名,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决定,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任免的。央行的最高领导的人事任免是由政府确定的。1997年正式成立的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的成员在一定程度上都可以说是政府官员,其作出的政策决议多体现的是政府意愿,而且这个委员会仅是一个决策咨询议事机构,而实际决策权属于政府。这使中国人民银行在人事上产生两方面的弊端,即高度的行政依附性和欠缺广泛的代表性。

    从组织方面上讲,第一,中国人民银行隶属于国务院,是在国务院领导下的一个直属部级机构,在组织上享有与国务院其他直属政府部门平行的地位。这种隶属关系在1995年颁布的《人行法》中也做出了明确规定。但实际上这却对人民银行完成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使经济发展的任务并不利,从而使得其相对独立性受到很大的限制。第二,在人事任免方面。我国人民银行实行行长负责制。由于其作为内部管理者,并且没有对任职条件和解除职务的情况做出规定,使得在提高人民银行在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方面受到限制。

从职能方面上讲,分两个角度进行分析。从“国家的银行”的角度,依据《中国人民银行法》的规定,“中国人民银行在国务院的领导下,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对金融事业实施监督管理。”也就是说中国人民银行履行的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的职责及对金融业实施监管是置于国务院领导之下的。这么一来,货币政策上的选择只能是被动的听从政府的决定,但这种情况的负面效应若是在中央银行和政府的目标不一致或者存在更为严重的矛盾冲突情况下,就会成为一大问题。其次,货币政策工具的使用上独立性有限。货币政策工具的使用权而不在人民银行,而是在国务院手上。从某种程度上就会延长了相关货币政策的执行,降低了其效率。从“银行的银行”角度上看,,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核心和领导作用,主要不应是靠中央银行赋予的行政和管理权来实现,而应该是靠相关的经济手段对商业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加以实施影响。在我国,说明我国中央银行的独立性较为薄弱体现在中央银行最后贷款人角色这一职能角度的滥用。

从短期政策上而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首先,开展中央银行经济独立性配套制度的建设。其次,努力提高我国中央银行经济独立性,避免货币赤字化。从长期政策上看,首先,进一步提高政治独立性。其次,调整我国货币政策目标体系。在金融管制放松、金融创新蓬勃发展的背景下,我国的货币政策中介目标货币供应量控制难度加大,其与经济活动之间的紧密性也不稳定。利率本是替代货币供应量的一个较好的选择,但是这要在我国利率市场化实现之后才有可能。我国可以加快企业改革,推进货币和资本市场发展,为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创造良好的条件,到时选择利率作为名义锚就有希望了。

本文已由现代商业杂志出版,转载请注明出处。现代商业



本文编号:1673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hongguanjingjilunwen/1673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196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