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贸企业推进内外贸融合 开拓国内市场的思考
陈旭 苏州大学东吴商学院
摘要:外贸企业推进内外贸融合面临诸多现实问题,因此深入研究外贸企业在推进内外贸融合过程中的问题和诉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战略意义。努力打通国际、国内两个市场通道并逐步实现内外贸一体化,已成为实现经济发展方式战略转变的必然选择。本文从推进内外贸融合的现实意义、外贸企业推进内外贸融合面临的问题、加快推进内外贸融合,,开拓国内市场的方法等几方面作出了一定思考。
关键词:外贸企业 内外贸融合 思考
内外贸融合是经济全球化潮流的大趋势,随着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壁垒的逐步打通,推进内外贸一体化融合,已成为外贸企业实现经济发展方式战略转变的必然选择。内外贸一体化不仅有助于更多优质产品进入国内市场,而且有利于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互补,实现内外贸融合,这既是当务之急,又有一个较长的实现过程。
1、有利于实现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互补
中国是消费大国,巨大的市场决定了内贸的重要地位,多年来的实践表明,内贸和外贸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内外贸融合是一个既解决外需不足问题又促进内需的多赢方案。对政府来说,通过搭建内外贸融合平台,帮助外贸企业出口转内销,不仅培育了新的消费热点,又通过扶持企业稳定了就业,有助于实现“扩内需、稳出口、保增长”的宏观经济发展目标;对外贸企业来说,有效开拓了国内市场,丰富了销售渠道;对内贸企业来说,可以订购更多适销对路的新商品,丰富了产品种类,扩大了销售规模;对老百姓来说,可以买到款式新颖的产品,得到了真正的实惠。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国内消费者的消费能级和消费品位在不断提高。从消费需求看,苏州人均GDP已超过1万美元,对一些国际品牌、时尚品类产品的引进,已取得了不错的市场反馈。内外贸的融合将进一步发挥外贸进口对扩大内需的带动作用,丰富本地市场、培育消费热点。适度扩大进口也将产生鲶鱼效应,有利于促进国内企业生产经营水平的提升,特别是在研发、设计、创意、工艺等方面得到提升,从而提高国内企业的竞争力。
2、有利于国内企业走出去、扩外需拉内需
外贸企业具有国外客户、国外信息渠道、国际贸易人才等资源优势,内外贸企业融合,可以将这些资源优势充分发挥,内外贸互为依托,实施“走出去”战略,为开拓国际市场创造条件。消费与出口是推动经济发展的两大引擎,外需的扩大也会带动内需的扩大。从长远看,苏州出口增长面临较大压力,经济的发展需要内源动力的支撑,内外市场一起抓,有利于将外贸企业产品优势,内贸企业的渠道优势,与苏州本地的购买力优势相结合,实现出口与消费间的双轮驱动,达成“扩内需、稳外需、调结构”的宏观经济发展目标,对拉动就业和扩大内需的效果也将十分明显。而国际市场的变化给出口带来困难的同时也蕴藏着机遇,各国经济刺激计划增加了新的市场需求,为开拓国际市场打下长远的坚实基础。
3、国家战略转变为内外贸融合提供重要契机
面对国际国内经济发展新形势,国家及时调整了宏观政策导向,提出了“要把扩大内需作为保增长的根本途径”的发展方针。因此,一手抓扩大内需,一手抓稳定外贸,努力打通国际、国内两个市场通道并逐步实现内外贸一体化,已成为实现经济发展方式战略转变的必然选择。
二、外贸企业推进内外贸融合面临的问题
1、内外贸法律法规差异较大
目前,外贸企业进入国内市场、内贸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市场准入方面的法律法规障碍基本消除,内外贸法律法规差异主要体现在交易规则、流程等方面。外贸行业经过近年来的发展,尤其是加入WTO后,已经成为一个非常开放的行业,以对外贸易法为基础的法规基本上已与国际惯例接轨。相比之下内贸法律法规,很多基础性的立法工作没有跟上,特别体现在市场竞争、市场体系等方面,市场竞争法律法规不健全、市场监管力度还不够。
2、内外贸支付体系差异较大。
外贸货款时间及安全性相对有保障,而内贸有可能出现延期支付的风险。在结算程序上由于国内银行各网点的不统一,也会出现资金链不流畅的现象。
3、内外贸自主品牌发展差异较大
据统计,国外企业的品牌培育费和知识产权维护费在企业成本中占比较大,国外企业普遍对品牌和知识产权保护重视程度较高,但目前在国内,这些方面还没引起企业的足够重视。
4.外销商品转内销面临的现实困难。
(1)商品款式不对路。外贸企业主要是靠订单来进行生产,来样来料加工比较多。很多外贸企业并不拥有自己的研发队伍,部分外贸产品的民族、地域、文化的特征比较明显,所以产品的款式、花色等可能与国内消费者的口味有差异。(2)缺乏内销经营人才。专业经营人才短缺是目前限制外贸企业开展内贸的主要制约因素。(3)缺乏内销经营渠道和销售网络。目前内销市场中“渠道为王”,这对初涉国内市场的外贸企业来说,是一道较难逾越的门槛。
三、加快推进内外贸融合,开拓国内市场的几点思考
1、加快完善内外贸管理体系
要真正建立起行之有效的内外贸一体化管理体系,需要借鉴外国的发展经验,并结合中国的实际,逐步完善、扩充商务管理部门职能,把目前仍然分割的流通职能集中起来,形成大流通格局。
2、尽快完善现有的内贸法律法规,规范国内流通业规则
建议出台相关流通业法规,使之尽可能地与国际接轨,缩小内外贸法律法规的差异,促进国内流通业经营方式的转变;借鉴国际贸易惯例,规范国内支付规则,建立一个平等的零售商与供应商之间的贸易结算支付制度;加大市场体系、知识产权、专利体系建设力度,引导和支持企业加强自主品牌建设;通过金融创新,解决外贸企业在拓展内销市场中存在的贷款担保等难题。
3、探索组建融内外贸企业为一体的集团公司
本文链接地址,转载请注明出处。现代商业
本文编号:1675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hongguanjingjilunwen/16757.html